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三因制宜"学说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传承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李宜瑞教授基于"三因制宜"学说结合岭南气候、岭南地域文化及岭南小儿体质特点,合理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儿科疾病,现将其经验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70-73
三因制宜,亦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指导疾病治疗的原则,是将人置身在自然界中,从宏观的天地时空以多维角度映射到“人”这一微观个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呈现出对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个体禀赋差异的复杂变化过程,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充分把握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内涵,将针灸辩证、取穴、补泻的原理和方法与三因制宜思想有机结合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三因制宜思想的内涵及在针灸中的用法和意义,以期充分发挥三因制宜思想在针灸临床诊疗中的特色,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三因制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防治,经过30多年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时令相关论""体质过程论""环境制约论"等三个基本原理,奠定了特发性肺纤维化防治原则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因此,治病求本本于因,就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三个方面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防治关系进行概括论述,以期能降低其发病率,辨体施治,权衡制宜。  相似文献   

4.
三因制宜是指根据人群、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三因制宜的原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和推崇。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论,诊病施药宜遵循三因制宜之原则,而食材养生亦当如此。依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之原则,方能更明确地做到天人相应,辨证施食,方可使食材防病养生得以有效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奠定了三因制宜的理论基础。张锡纯深受三因制宜理论的影响,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的治疗思想。本文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方面,探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三因制宜理论的拓展运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病三原则早有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因时制宜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内服中药还是外用针灸,对于根据时间而确定不同治疗方法的原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针刺选穴的理论基础及针刺时间的具体选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病三原则早有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因时制宜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内服中药还是外用针灸,对于根据时间而确定不同治疗方法的原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针刺选穴的理论基础及针刺时间的具体选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斌  王兵  姜德友 《吉林中医药》2020,40(4):448-450
三因制宜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贯穿于中医的发展与实践。《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思想。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医药对冠心病的诊疗,尤其在症状改善及远期预后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疗效。"三因制宜"是传统中医辨证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工作节奏、生活方式及习惯等方面的改变,国人的体质、疾病谱和临床表现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总结因时、因地、因人差异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影响规律,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安排以及疾病的及时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个方面与冠心病诊疗的关系进行总结论述,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浅析IgA肾病病理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庆 《河北中医》2007,29(4):346-347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与病理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药辨证治疗IgA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证候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证,兼证中则以湿热和血瘀证最为常见[1].并已证实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2].因此,分析肾脏病理改变对指导中医辨证,补充传统宏观辨证的不足,具有一定价值.故而,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认识IgA肾病病理改变,对于辨证将有一定的益处.现从中医病机角度来探讨IgA肾病病理改变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凡夫 《国医论坛》2000,15(6):17-18
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内经》的有关内容 ,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学说 ,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细究经文 ,《内经》中除了“三因制宜”之外 ,“因势制宜”的学术思想也同样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辨证施治。所谓“势”,是指疾病发展的动态表现形式 ,即是一种病理趋势。这种趋势随人体正气的强弱 ,病邪的性质 ,感邪的部位 ,以及脏腑本身病变的影响 ,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病势决定的具体治疗方法 ,即是“因势制宜”。现就《内经》中“因势制宜”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1 顺其势顺其势 ,就是顺着病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马鸿斌主任应用程氏萆薢分清饮治疗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临床经验,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在临床上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13.
汤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中医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用药是因时、因地、因人、因证制宜,汤剂能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汤剂的疗效与药材的生产、采集,加工炮制、贮藏、调配、制备、服用方法都有很大关系。为了使中药更好地发挥疗效,必须注意煎药的方法,煎煮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归纳出老年体质的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顼祺 《山西中医》1989,5(4):49-52
一、治则学说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内经》在治则学说中,主要论述了治则,治法和制方的基本原则,在《索问》的《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标本病传论》、《阴阳应象大论》和《五常政大论》等篇作了介绍。 (一)治则治法《内经》对于治疗法则,主要提出了三因制宜、标本缓急和正治反治等法则,并根据临床实践相应地论述了各种治法。 1.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而确定治疗的原则。由于人与自然界密切  相似文献   

16.
林洪生教授长期从事肺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对肺癌的治疗首重病机,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分期、分阶段、规范论治。在继承前人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固本清源"治疗肿瘤的新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在具体治疗中,善用对药,强调肺癌作为一种慢性病,其治疗周期较长,要正确处理守方与变方的关系;强调要将现代药理学的最新进展有机的融入辨证论治的方药当中,临床处方用药时,既要合乎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论和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又要考虑将具有不同抗癌作用机制的中药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7.
"三因制宜"是重要的辨证论治原则之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受到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防治疾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现代人类所处的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变,"三因制宜"需要与现代社会新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整合,使其内容更丰富、更贴近时代,对辨证论治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李彤 《吉林中医药》2013,33(6):548-549
中医认为,小儿咳嗽多是以外感风邪为主导的邪实之疾,治疗当以宣散肺气、疏散外邪为主.临床采用分期论治,初期宜清轻宣散,中期重在治痰,后期应以润补为要.同时结合三因制宜理论,因时、因地、因人选择用药,采取察色脉、观指纹、望咽喉、听声音,并与触诊相结合,定表里、虚实、气血之辨.本着先表后里,先上后下的原则,方可表里无虞,内外合治得功.  相似文献   

19.
因时制宜是中医三因制宜中的一大特色,时间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针刺深浅、取穴也需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难经》阐述了许多因时施针的原则,不仔细推敲,难解其奥妙,"针之妙用,在于秋毫",笔者对比论述了两部经典关于因时施针原则的异同,以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补益方药在应用中遵偱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则。因人制宜强调补益时应根据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补益;因时制宜强调根据四季天人相应理论顺时调补;因地制宜强调补益时注意地域、饮食、习惯等对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