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2-10-2013-10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终末随访时的断钉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增加(P0.05)。A组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B组15~22个月。术前及终末随访时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X线片及三维CT显示,两组终末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植骨融合时间较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终末随访时B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B组断钉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相近,但终末随访时Cage组的融合时间较短,复位丢失率、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的维持及断钉率的比较均优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单侧椎板间开窗所获局部颗粒状自体骨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应用该自体骨行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PLIF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椎板间扩大开窗所获骨粒联合单枚cage支撑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变性下腰椎疾病107例。其中男52例,女55例。年龄26~75岁(52.8±9.0岁)。病程6~240个月(69.9±70.7个月)。将单侧椎板间开窗作为一个开窗单位,术中将开窗所获骨制作成直径2~3mm骨粒并测量质量和体积;记录融合椎间隙使用cage高度;术后CT扫描测量手术椎间隙的终板面积、植骨区域面积,计算植骨接触面与终板面积百分比;三维CT判断术后3、6、12、24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12、24个月时JOA评分。结果:107例患者共113个节段进行手术,每个开窗单位可获得2.8~4.4g(3.7±0.3g)、2.6~4.2cm3(3.1±0.3cm3)的颗粒骨。不同年龄、性别、节段和病种间所获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测量终板面积和术中使用cage高度在L4/5和L5/S1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单枚cage,椎间植骨区域与终板接触面积可达38%椎间隙填充。达到30%的椎间支撑植骨填充所需骨粒量为3.0g(2.5cm3)。94例患者(98个融合节段)获得24~28个月(24.3±5.9个月)随访,术后24个月时JOA评分总体改善率为65%~100%[(83.5±7.7)%],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7.9%。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cage沉降。结论:在PLIF术中采用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式可获得大于2.5cm3的局部自体骨粒,获得的局部自体骨联合单枚cage能够满足椎间融合植骨的骨量要求,从而避免了使用其他植骨材料的相关并发症,节约治疗经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采用nHA/PA66 Cage行后路侧凸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18例(单节段组)和双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凸方向、顶椎旋转度、融合节段、骨质疏松例数以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ODI、VAS评分、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检测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Cage植入深度、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0.9个月。术后4例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单节段组2例、双节段组2例),单节段组1例出现谵妄,双节段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椎间隙高度高于单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age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两组术后VAS评分、改良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VAS评分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改良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腰椎功能MacNab标准,单节段组优良率为94.4%、双节段组为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恢复、维持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其中,双节段患者椎间隙高度维持优于单节段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手术中,探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这两种不同融合术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9月手术治疗的62例腰椎不稳患者,均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椎间融合器植骨30例,打压植骨32例,对两种不同植骨方式进行术后的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和融合率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与术后相比,打压植骨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椎间融合器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组间的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的融合率相比,打压植骨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3.8%和96.9%,均低于融合器组的100%,但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虽然打压植骨融合术后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丢失,但其在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方面与椎间融合器植骨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椎间Cage融合术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02-2015-01于我院接受MIS-TLIF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下椎间Cage融合42例,作为A组,采用单纯椎间植骨融合40例,作为B组,统计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腰腿痛改善效果及椎间融合状况。结果 (1)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B组,其手术优良率略高于B组,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上述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椎间隙高度高于B组(P0.05);术后24个月,A组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椎间Cage融合与单纯椎间骨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突出症疗效相同,但椎间Cage融合可减少椎间隙高度丢失,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OLIF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9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椎间隙高度,观察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术后2周、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91例(97.85%)植骨融合。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OLIF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各自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两种不同的植骨方法治疗64例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打压植骨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打压植骨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椎间融合器植骨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61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均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年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植骨融合率均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两种术式比较无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29mm2)大于斜向组(299.64±21.68mm2)(P0.05);随访过程中斜向组4例出现断钉,5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横向组无断钉,2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斜向和横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间融合器横向置入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早期融合率更高,可减少术后钉棒断裂、腰背部疼痛再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骨密度T值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12采取PLIF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40例骨密度T值-1.0 SD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骨密度T值≥-1.0 S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周、术后2年的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及术后2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81例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术后1周2组椎间孔高度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观察组椎间孔高度以及椎间隙高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术后2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密度T值的减少会导致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的丢失,影响椎间融合的效果。PLIF术前应进行骨密度测量及评价,术中采用加强和维护椎弓根钉稳定性的方法,并注意在术前术后积极采取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三种椎间植骨材料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14例腰椎滑脱患者。男45例,女69例;年龄32-61岁,平均43岁。其中度滑脱85例,度滑脱24例,度滑脱5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B组(自体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C组(BMP人工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比较术后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3-30个月,平均1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A、B及C组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1.0%、80.6%及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1.0%、83.3%及97.0%,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临床疗效好,优于自体髂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自体椎板、棘突骨颗粒为植骨材料行椎间融合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并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TLIF)患者184例,按椎间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61例,单纯自体骨组;B组64例,PEEK椎间融合器组;C组59例,异体骨垫组。平均随访18个月(12~60个月)。统计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融合率以及术后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的变化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年的融合效果高于C组(P0.05);B组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后路椎间融合中纯自体棘突、椎板骨移植能起到和PEEK融合器和异体骨融合器一样的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不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具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 DL  Li J  Gao LB  Soo CL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497-500
目的 比较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对1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TLIF(60例)与PLIF(6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16~35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所有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未见融合器后移及沉陷.无并发感染.JOA评分:TLIF组优良率83.3%,PLIF组优良率8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优良率为82.5%.滑脱率、复位率术后与术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复位率丢失程度相似(P>0.05).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丢失率相近(P>0.05).结论 T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TLIF单侧植入椎间融合器,较PLIF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最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polyaminoacid/nano-hydroxyapatite/calcium sulfate,PAA/HA/CS)椎间融合器(简称PHC Cage)用于腰椎融合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9月选择30例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及对照组(10例),试验组于术中植入PHC Cage,对照组植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腰腿痛、下肢放射疼痛或麻木。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手术节段、病程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及术后3、6、12个月的ODI,依据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自体血回输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除3个月ODI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试验组E级5例、D级13例、C级2例;对照组E级4例、D级5例、C级1例;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90%。结论 PHC Cage可有效恢复、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稳定性,与PEEK Cage类似,用于腰椎融合术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49-1753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植骨管植骨在腰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61例术中采用新型植骨管植骨,58例采用传统漏斗植骨。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神经、硬膜损伤。新型组植骨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行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2.94±2.2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和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和L2~S1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