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惠莲  杨旭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86-2987
三叉神经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综合征,以反复发作性面部剧烈疼痛为特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0.56/10万[1],由于其反复发作,剧烈的颜面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首选治疗手段,有效率可达90%以上[3].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有学者[4]提出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被认为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本文就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其治疗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认识的提高,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非破坏神经功能的“病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庚生  王淳良 《江西医药》1998,33(3):138-139
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6例,术后有效率96.1%,无1例死亡。就此对其治疗效果及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反复发作的触电样短暂剧烈疼痛为特征。据相关资料报道,其发病率为0.18%[1],具体发病原因不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而引起[2]。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体会。方法采用耳后小骨窗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33例。结果三叉神经痛20例,18例术后疼痛消失,1例二次手术后疼痛消失,1例无效。面肌痉挛13例,术后抽搐立即消失10例,延迟痊愈3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章志明 《江西医药》2014,(7):586-587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行改良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找到责任血管,动脉性压迫占96.87%;术后3例疼痛明显减轻,24例术后疼痛逐步缓解,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4.37%;术后感面部麻木者4例,口周疱疹者6例;短暂性恶心症状10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伴呕吐或头晕,均经处理后症状基本消失;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各1例;皮下积液l例,经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结论改良MVD是治疗TN是最佳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治疗,55例无疼痛症状,1例好转,复发1例,药物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和完全的治疗方法,也是首选的脑神经痛的根治性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6例TN患者的MVD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个月,疼痛消失33例,占总病例的91.67%,无死亡病例。结论为了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手术医师需要具备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并充分熟悉对桥小脑角解剖。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著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86-187
目的:探讨与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38例,明显缓解且能药物控制4例,无效3例。术后共9例出现并发症,21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1年,疼痛复发者2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较好的疗效,还能保留血管与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的疾患,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病人,年发病率为1/100000[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用药物治疗。随着显微外科和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微血管减压术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8例病人术后,27例无疼痛症状。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对症治疗痊愈。术前做好Teflon的消毒,手术时注意显微镜使用,Teflon的使用及剩余保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评估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4例老年TN患者的发病特点,观察MVD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本组24例患者,术后19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卡马西平治疗症状得到控制,1例无效。结论 MVD可治愈或缓解老年TN,手术安全有效。MRTA扫描有助于判断MVD手术的预后,为术前筛选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准备和手术中责任血管的确定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常见的脑神经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无征兆的突发性、剧烈性疼痛.文献报道称,TN患病率约182/10万人,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微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是得到医学界一致认可的一种假说[1].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2005年5月—2007年12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 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4例,年龄37~75岁。其中40岁以下2例,40~50岁6例,50~60岁11例,60~70岁3例,70岁以上者1例。病程1.5~32年,均为单侧性,右侧18例,左侧5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1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105例。2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分析法(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Z=-2.875,P=0.004)。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由治疗前(23.2±2.1)分显著下降至(9.9±1.6)分(P<0.01),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15.6±1.4)分(P<0.01)。治疗后随访半年,治疗组发生并发症9例(8.5%),对照组并发症19例(18.1%)(χ2=4.228,P=0.040)。治疗组复发3例(2.8%),对照组复发17例(16.2%)(χ2=10.974,P=0.001)。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性、短暂性的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等治疗易复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2012年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680例,均采用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0例患者中,男378例,女302例;年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93%的患者有血管与神经的压迫或接触.手术有效率100%,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采用微血管减压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44~72岁,平均60.56岁,其中第2、3支痛14例,第1、2、3支痛5例,第3支痛2例,第1、2支痛1例。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患,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据文献报道患病率可达10~182/10万人[1,2]。近年来文献报道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