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0 1条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汪苓友曰 :“柴胡证者 ,谓邪入少阳 ,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 ,谓或口苦 ,或咽干目眩 ,或耳聋无闻 ,或胁下硬满 ,或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证。故曰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注解伤寒论》成无己曰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 ,医便以药下之 ,若柴胡证仍在者 ,虽下之不为逆 ,可复与柴胡汤和解之。”徐大椿在《伤寒约编》中曰 :“柴胡为枢机之剂 ,凡邪气不全在表 ,未全入里者 ,皆可用 ,故证不必悉具 ,而方亦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一书,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初学时觉深奥难懂,每每望洋兴叹。特别是《太阳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第101条)一条,觉困惑尤多,参阅诸注解书籍,又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如《注解伤寒论》认为,但见一证是七个或所有证中但见一证便可运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译释》认为“此条说但见一证便是,应当是在往来寒热症候的基础上,再见到其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有证之一的,便可确定它为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针(或灸)药并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等方面论述甚详。现将《伤寒论》中有关针灸腧穴方面的内容。初探如下:1 具体针灸腧穴与应用《伤寒论》中提到的正式喻穴有7个。其中三阳篇出现6个,三阴篇只在厥阴篇中见到1个。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少阳病篇原文较少,历来医家争议颇多,使广大函授学员一时难以掌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总识少限病的体会。《伤寒论》少阳病篇仅列原文10条,讲述了少阳病的提纲、部分脉证、禁忌、误治变证、变证救治原则及传变、预后、病解时间。至于治疗,只出现一句“与小柴胡汤”,连“小柴胡汤主之”都缺如。这就使后学者无从把握少阳病的证治全貌,因而产生疑端与偏见。在《伤寒论》中阐述小柴胡汤及其类方证治的条文还有23条之多,散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病篇中。其对证治药效的论述周详明确,昭然若揭,足补…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用药法度严谨,变化灵活,但有规律可循。现就笔者学习体会,略述于下。1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是《伤寒论》用药基本原则《伤寒论》用药是根据主证(包括病机),制定主方,辨证用药,在确定主证的前提下,层层展开,有顺有逆,随证变方。抓着主证,是为了制定主方.证是方的基础,方是证的归宿,有一证则有其对证的一方。如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表寒虚证的桂枝汤,里热实证的白虎汤、承气汤等,其理法方药是极其严密的。临证运用时,对《伤寒论》的主证主方,应将原文和实际病例相印证,方能取得良效。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由大黄…  相似文献   

9.
一、六经统病八纲辨证《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名篇。每篇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从诸多疾病中概括出证状,又从证候中抽引出六经,再以六经统领百病。因六经病证实际是六经所属脏腑病理反映的证候概括。所以,这一分类具有客观基础。论中在对某一经病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在这经病与其它经病的有机联系中对它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在认识某经病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研究这经病的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来对其进行阐述。以太阳病篇为例,它共有178条条文,74首方剂,除太阳病本身证治以外,尚有太阳病兼证,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典籍《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证的治疗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文章结合临床观察,论述《伤寒论》中关于温病三个典型方证——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证对于外感温病的治疗,探究《伤寒论》中温病理论及与后世温病学的关系、经方的应用范围,力争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温病的临床疗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2.
尤怡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治伤寒之学,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思路,且能跳出具体治法之窠臼,继承发扬钱氏研究方法,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14.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少阳病篇对少阳柴胡证进行辨证时,提出了“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而究其原由仲师并未明言,后世医家的解释亦见仁见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少阳所系脏腑的特殊性、少阳经所在部位的特殊性以及少阳主枢之特点决定着柴胡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少阳篇》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指凡柴胡正证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其中一证即可投小柴胡汤,不必诸证悉具。“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是指疾病的某一类主要症状或体征,而非某...  相似文献   

16.
郑丰杰  李宇航 《河南中医》2020,40(6):811-814
宋本《伤寒论》共10卷22篇,原文共计808条。前4篇原文共计122条,其中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虽然多被认为是王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而成,然"辨脉法"与"平脉法"作为脉法总论,"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学概论、伤寒辨证之规范,其内容不乏精妙,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痉湿暍篇虽见于《金匮要略》,然其证与伤寒相似,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示人不可误治。中10篇论六经辨证、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是《伤寒论》的重点与核心,共计398条,不可混同于397法。后8篇原文共计288条,其内容虽与中10篇重复较多,但有学者考证提出后8篇的内容本是王叔和所见散失《伤寒杂病论》的原始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悸证有较多论述,其中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更设专篇论述悸证, 现归纳为十方证,阐释于后。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有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外证未解 ,当先解表”。所谓外证就是表证 ,其解表也称解外。同时论中还告诫学者 ,应解表而反用其他方法治之 ,会出现一系列的坏证、逆证 ,从而加剧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伤寒论》对解表法的运用作如下探讨。1 解表法在太阳病篇中的详述所谓表与里 ,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 ,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者 ,属表证 ;病在脏腑、骨髓 ,部位深者 ,属里证。《伤寒论》中所谓的表里 ,其义有三 :一是广义的表里。是指相对应的表里层次与证候而言。如六经中三阳为表 ,三阴为里 …  相似文献   

20.
董正华 《陕西中医》1993,14(1):44-45
以通行本《伤寒论》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对勘,认为四逆散证属少阴阳虚阴盛,四逆散方即四逆加人参汤改汤为散,原书四逆散应名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属少阳病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