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定H-FABP最佳检测时间,为AMI的诊断提供更好的指标.方法 通过检测各个时间段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FABP的浓度,确立检测最佳时间.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胸痛3h后,H-FABP浓度显著升高;胸痛6h后,H-FABP浓度达到最大值.结论 患者胸痛3h后,H-FABP浓度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进行诊断,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吕晓娟  陈书平 《安徽医药》2021,25(8):1647-165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和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儿94例,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结果分非危重组(39例)、危重组(26例)、极危重组(29例).对比三组血清HMGB1、CF-6、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损害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MGB1、CF-6与炎性因子、心肌损害标志物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CF-6对心肌损害预测价值.结果 随病情加重,血清HMGB1、CF-6、CRP、TNF-α、cTnI、H-FABP水平呈升高趋势.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儿血清HMGB1、CF-6表达与CRP、TNF-α、cTnI、H-FABP呈正相关(P<0.05).血清HMGB1、CF-6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CF-6指标敏感度最高(0.922),HMGB1的特异度最高(0.869).血清HMGB1、CF-6联合检测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更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4和0.92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病儿存在血清HMGB1、CF-6表达异常升高情况,且与病儿炎症反应、心肌损害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对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HMGB1(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S100B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后24h内及病程内(1d、3d、5d、7d、14d),对照组于入院体检时,分别测定HMGB1、IL-1、IL-6、S100B蛋白水平。结果各时间段观察组HMGB1、IL-1、IL-6、S100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时观察组病死率25%,死亡患者HMGB1、IL-1、IL-6、S100B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IL-1、IL-6、S100B较健康者升高,且病死患者HMGB1、IL-1、IL-6、S100B较存活患者均升高,HMGB1、IL-1、IL-6、S100B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疑似AMI就诊的患者154例,测定发病0-3 h内、3-6 h的血清H-FAB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其在AMI早期的灵敏度、特异性、诊断正确性。结果在发病3 h内,对H-FABP水平检测的灵敏度为71.2%,特异度(98.33%)、诊断正确率(84.67%),均显著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6 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99.6%,显著高于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91.6%,准确度为97.3%。结论 H-FABP是AMI早期诊断的最灵敏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选择本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发病后第1、3、5d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20℃冰箱保存。采用RT-PCR 及ELISA 法同时测定MMP-9。结果 RT-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血细胞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73倍(1.03-2.96);实验组第3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54倍(1.09-2.92);实验组第5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61倍(1.07-3.09)。实验组第1d与实验组第3、5d MMP-9表达Δ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3、5d MMP-9组间基因表达Δ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d与对照组第3、5d的 MMP-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ΔCT比较,均P〈0.05)。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3d、5d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MMP-9水平(均P〈0.05)。对照组第3、5d血清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实验组第3、5d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结论 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急性脑出血(ICH)的体积、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血清IL-6、NS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与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在发病早期48h内血清IL-6、NSE浓度即明显升高,3~5d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IL-6至发病后6~9d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而NSE在病程6~9d,甚至10~14d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IL-6、NSE平均含量与出血量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IL-6、NSE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综合指标,为ICH的抗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8.
丙酮酸乙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急性肝损伤(ALI)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I组、EP干预组。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鲎实验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I后24~72hHMGB1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6h和24h有两个峰值,且24h峰值高于6h。与ALI组相比,EP干预组24~72hHMGB1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P<0.01),内毒素和ALT在24、48、72h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EP可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ALI。其机制可能是EP下调了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和降低血清中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庄恺  吴光勇  廖达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24-2725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脑挫裂伤患者按GCS评分进行分组,3~4分8例,5~6分8例,7~8分8例,9~12分8例,13~15分8例,分别于伤后3 h、6 h、12 h、24 h、3 d、5 d、7d、14 d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血清H-FABP定量检查,同时取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所有脑挫裂伤患者血清H-FABP高于正常人(P<0.01),GCS评分越低,血清H-FABP浓度越高(P<0.05),出现增高的时期越早,持续增高时间越长.结论:H-FABP对早期脑挫裂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中Th1、Tc1/Th2、Tc2细胞功能亚群的变化及与机体致炎/抗炎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二尖瓣瓣膜病、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各20例,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前、CPB或手术开始20 min、停机前或手术结束时、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72 h取血,分离T细胞,提取RNA,Northern blot法检测IFN-γ/IL-4mRNA表达;细胞内因子染色检测IFN-γ/IL-4蛋白表达。取血清,放射免疫检测致炎介质IL-6、抗炎介质IL-10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试验组CPB中IFN-γmRNA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一过性下调,IL-4mRNA、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一过性上调,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于术后24 h或72 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各时相点IFN-γ/IL-4mRNA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各时相点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可致Th1、Tc1细胞数量减少、Th2、Tc2细胞数量增加,进而上调机体抗炎反应,抑制致炎反应,失控后可能成为CPB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基础及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脊液中,IL-6、Pro-BNP和hs-CRP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颅脑损伤患者均纳入采集标准,对照组人员均体检合格。提取两组人员的血清,分析脑脊液中IL-6、Pro-BNP、hs-CRP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的IL-6、hs-CRP因子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高,而Pro-BNP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经GCS量表评分后,IL-6与hs-CRP水平指标随颅脑损伤等级的增高而增高,而Pro-BNP的表达水平则随颅脑损伤的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颅脑损伤患者体内IL-6、Pro-BNP、CRP表达水平均在1d内达到最高,2d时近乎不变,3d后逐渐下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L-6、Pro-BNP、hs-CRP检测,可以较为准确、有效的对患者脑部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进行评定,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与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酒精依赖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和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中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根据实验组中MMSE评分将实验组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轻度认知障碍、中度认知障碍、重度认知障碍4个亚组,分析讨论各亚组间HMGB1、TLR4的水平.结果:①酒精依赖组患者血清中HMGB1、TLR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认知障碍组血清HMGB1、TLR4水平较无认知障碍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认知障碍组血清HMGB1水平较中度认知障碍组与轻度认知障碍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认知障碍组血清HMGB1水平较轻度认知障碍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与中度认知障碍组血清TLR4水平较轻度认知障碍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认知障碍组血清TLR4水平较中度认知障碍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清中HMGB1、TLR4水平与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有关,其可能参与酒精依赖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②酒精依赖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HMGB1及TLR4水平呈线性变化,HMGB1、TLR4可能有助于认知障碍的早期评估.其中TLR4水平可能对于反映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探讨HMGB1与AS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1例AS患者和20位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水平。收集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测定相关实验室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疲乏VAS、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VAS(PGA)、健康评估问卷(HAQ),检测ESR、CRP。AS功能情况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估方法,分析以上指标与血清HMGB1的相关性。结果 AS组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与ESR、BASDAI正相关,与疼痛VAS、疲乏VAS、PGA、HAQ、CRP无相关。结论活动期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测定48例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并记录患者转归.结果 发病后,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逐渐上升,72 h达高峰.死亡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2和24 h除外)(t=6.07、6.20、24.43,均P<0.05).12、24、48和72 h死亡组患者血清SOD活力均明显低于存活组(t=10.24、20.61、11.67、33.33,均P<0.05),所测时间点死亡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t=26.06、22.17、23.86、9.49、5.95,均P<0.05).HMGB1水平与MDA水平成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清HMGB1水平升高可能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可能是HMGB1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死后不同时间段内心血和股静脉 (外周血 )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含量变化 ,按照Selye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死后不同时间段心血和外周血中 H-FABP含量。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及外周血均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升高 ,且心血显著高于外周血 ;对照组外周血 H-FABP浓度死后迅速升高 ,与实验组外周血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死后 H-FABP的血浆浓度变化容易受到自溶的影响 ,不能用于诊断心肌梗死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多项白介素水平及瘦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规律,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连续纳入52例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A组)及50例脑梗死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健康人群50例(C组),所有受试者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L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三组受试者的差异,并比较前两组患者1d、3d、7d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与B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IL-6、IL-8、LP及hs-CRP水平均高于C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d、3d、7d,同一时间段B组患者血清IL-6、IL-8、LP及hs-CRP水平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血清IL-6均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IL-8随着病情的延长其水平呈上升趋势,B组患者则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血清LP水平均表现为发病后第1天升高,第3天最高,第7天下降,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hs-CRP随着病情的延长其水平呈上升趋势,B组患者则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血清IL-6、IL-8、LP及hs-CRP水平呈上升趋势,当并发肺部感染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升高更明显,血清IL-8则的感染初期升高明显,感染控制后下降,血清LP表现为感染后第3天最高的形式。临床上通过上述指标可以对脑梗死及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预后等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诊PCI手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外,实验组:术前半小时口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d1开始口服40mg,每晚1次,持续3个月;对照组:术前半小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术后d1开始口服20m,每晚1次,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半小时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肌酐水平及术后24h cTnI、hs-CRP和术后48h胱抑素C、肌酐的水平;并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的LDL、肌酐、胱抑素C、肝功能,和主要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肝损害及股骨肌溶解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CI术后24h cTnI、hs-CRP水平及术后48h胱抑素C、血清肌酐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3月LDL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相关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45例A P患者分为轻症组(M A P组,46例)、中重症组(M S A P组,51例)和重症组(S A P组,4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和抑炎因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IL-10].检测并比较四组血生化指标WBC、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AMY)、脂肪酶(LIP)、降钙素原(PCT)、ALT、AST、BUN和Cr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AP组、MSAP组和SAP组WBC、CRP、AMY、LIP、PCT、ALT、AST、BUN、Cr等血清生化指标和IL-1β、IL-6、TNF-α促炎因子水平均升高,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而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MAP组、MSAP组和SAP组SOCS3、IL-10表达均升高(P<0.05),且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表达上调,MSAP组表达最高(P<0.05);SAP组SOCS3和IL-10表达较MSAP组下调(P<0.05).结论 AP患者促炎及抑炎因子均显著升高,血清炎症相关指标参与了AP发病过程,检测其变化对病情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H-FABP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在诊断早期急心肌梗死(AMI)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选取因胸痛6 h内入院的AMI患者48例,分别在发病后2、4、6 h各时间段采肘静脉血,检测血清中H-FABP、C-TnI、CK-MB、MYO的含量,分析其检测数据.结果 发病2 h血清H-FABP、CTnI、CK-MB、MYO的阳性率分别为81.8%、40.9%、4.5%、77.3%;发病4 h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9.6%、53.6%、92.9%;发病6 h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4%、76%、96%.结论 H-FABP比C-TnI和CK-MB提前呈阳性,对AMI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3,TNFAIP3)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和人类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mesangial cell,HMC)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Ⅳ型LN患者的肾穿样本,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球细胞中HMGB1、TNFAIP3及IκBα蛋白表达水平;运用人重组HMGB1为刺激物刺激HMC,采用Brd U参入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NFAIP3、IκBα及p65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肾小球细胞中HMGB1及TNFAIP3蛋白表达升高,IκBα表达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证实,人重组HMGB1刺激HMC后,细胞增殖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在HMGB1刺激30 min后,与对照组相比,TNFAIP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随后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HMGB1和TNFAIP3可能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促进LN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