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CT及MRI表现。方法:对11例CNSL患者进行CT、MRI及增强检查,并追踪复查。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均经临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白血病细胞。结果:CT表现为脑池、脑沟消失,脑皮层区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及脑回样强化3例。脑实质内呈结节状及肿块状高密度影,桥脑区略高密度影,周围伴水肿8例.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MRI发现为T1WI为略低信号影,T2WI为略高信号影;增强扫描T1WI为明显强化;脑脊液和血涂片检查均可见幼稚细胞。本组有1例表现为脑白质病,在T2WI上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内斑片状高信号。结论:影像学检查(CT,Mm)对诊断CNSI_~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颅脑CT、MRI表现。急性期(发病<1周)11例,亚急性期(发病12周)6例,慢性期(发病>2周)4例。4例位于上矢状窦,6例位于上矢状窦并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3例位于上矢状窦并横窦乙状窦,4例位于横窦并乙状窦血栓,2例位于下矢状窦,1例位于海绵窦,1例位于大脑上静脉并吻合静脉。结果 CT平扫18例,9例出现上矢状窦或窦汇高密度三角征,4例伴随横窦、乙状窦半月形高密度征,12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增强CT静脉造影(CTV)18例,全部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即静脉窦内充盈缺损。MRI检查15例,9例于T2WI和FLAIR序列上出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被混杂信号影所代替,7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并血管源性水肿;15例MRV显示静脉窦血栓12例,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狭窄或充盈缺损区。结论 CT与MRI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方法,CT静脉造影(CTV)、MR静脉造影(MRV),多能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使该病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T(P<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3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8例单纯横窦受累,10例单纯乙状窦受累,10例横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5例横窦受累、乙状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患者中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有6例,T1WI、T2WI为高信号的有18例,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有9例。增强扫描中脑静脉异常强化的患者有11例,其静脉窦内血栓没有出现强化特征,同时呈现出空三角征或是充盈不规则缺损。患者DSA、MRV检查结果显示受累静脉窦显影主要表现为不显影或是显影狭窄、不规则。结论 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可有效提高脑静脉窦血栓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汪裕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8-104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的临床分析。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5例经CT、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在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混杂密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可能有水肿,发病24h内可为阴性或仅为早期改变。MRI见大片脑梗死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 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更优于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现将娄底市中心医院收集经头颅CT、MRI证实的25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 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患者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9.
鲍利改 《河北医药》2016,(8):1231-1234
目的:探讨以发作性头痛为临床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的临床特征与静脉血栓部位关系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月7月经确诊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CTV或加强MRV等资料,分析不同血管累及部位的发病时间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颅内压增高有8例(57%),颅内压正常6例(43%);脑脊液白细胞正常范围9例(64%),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5例(36%);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高于正常5例(36%);D-二聚体正常范围9例(64%)。头颅CT脑叶可疑低密度信号2例;头颅CT未见异常3例;皮层局限性脑水肿1例;可疑条索状高密度影8例。14例患者CTV或MRV检查患者均有阳性改变,其中单纯左侧横窦3例,左侧横窦合并乙状窦6例,双侧横窦1例,上矢状窦合并双侧横窦1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合并左侧横窦血栓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痊愈6例,明显好转8例。结论对于发作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周围骨质破坏、密度及信号改变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9年13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3例患者CT平扫示肿瘤密度不甚均匀,与软组织密度接近,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MRI显示:T1WI表现为低于脑灰质的低信号病灶,T2WI信号较脑组织稍高.13例中10例伴有囊变坏死,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11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1例,右侧额叶受累6例,左额叶受累4例,脑组织水肿7例.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及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1,9(4):110-11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24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2~6.9cm,平均4.8cm。CT检查1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12例病灶中心见星芒状更低密度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8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但仍维持较高密度。平衡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呈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可见中央瘢痕,呈条状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动态强化方式与CT相似。1例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能显示FNH的典型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各种脑转移瘤的不同CT及MRI表现,提高的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转移瘤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行加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进一步行肺部CT扫描和MRI检查。结果 CT表现多为皮层及皮层下结节状病灶,其内有坏死区,周围有较明显水肿,表现为片状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IWI稍长T2WI信号,瘤周水肿区为长T1WI长T2WI信号,肿瘤坏死区于DWI序列为低信号。结论大部分脑转移瘤都能通过CT及MRI明确诊断,两者结合,更有利于诊断,MRI可显示CT不能发现的小转移灶。  相似文献   

13.
晏广  李百升  祝刚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92-149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之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组7例病例中有3例为产褥期妇女,其余4例患者无特殊病史,7例患者头颅CT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脑水肿,表现脑沟变窄(7例),局部脑池受压(5例)甚至消失(2例),平扫检查显示高密度三角征2例,额叶多发小软化灶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DSA检查上矢状窦不显影2例、显影不均4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7例,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迂曲5例.7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生活可自理,随访3年无死亡病例,无新脑出血病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无合并脑出血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行肝素钙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常表现为磁共振(MRI)长T1WI信号,若合并梗死后出血则CT为高密度灶改变。但在一些脑梗死患者CT并未发现高密度灶,而在亚急性期磁共振却有短T1WI信号出现。笔者回顾性分析6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旨在总结脑梗死后短T2WI信号出现的部位、时间规律,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CT影像表现,分析其在脑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脑静脉血栓患者32例,分析其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CT静脉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CT平扫:12例索带状高密度,11例上矢状窦三角形高密度,7例静脉性脑梗死; CT增强扫描:11例CT增强上矢状窦三角形低密度,10例脑实质水肿;CTV(直接CT静脉造影术):20例CTV显示相应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或充盈缺损;2例头颅CT平扫、增强扫描及CTV未见异常。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诊断脑静脉血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发病后6h以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行头颅MRI平扫和DWI检查,比较DWI与MRI平扫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74例患者DWI检查均显示出高信号,且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发病至就诊时间<2h患者共22例,其中18例患者在T1WI、T2WI上为阴性而DWI显示高信号,另外4例患者在T1WI、T2WI和DWI均有异常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6h共52例,其中49例患者在T2WI上呈现出稍高信号,而在DWI上显示为异常高信号,另外3例患者T1WI、T2WI未见异常而DWI显示高信号。74例患者中单发梗塞灶62例,多发梗塞灶12例。11例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常规序列显示陈旧性梗塞灶,DWI发现有新发梗塞灶。结论 DWI可以发现MRI平扫阴性的病灶,能够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与髓内其它疾病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的脊髓多发性硬化病例的临床及MRI特点.结果7例病例在MRI表现为矢状位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呈长条状或跳跃性斑片状,长度小于3个椎体节段,T2WI轴位为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多在脊髓背侧白质内.结论通过MRI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将脊髓多发性硬化与髓内肿瘤及血管性病变、急性脊髓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3.0T MRI对外伤性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收集外伤性脾损伤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18例为车祸撞击致伤,6例为打击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29例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其中3例CT检查可疑性挫裂伤,最后经MRI和临床确诊。结果脾实质内斑片状高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MRI检查主要表现脾实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MRI表现为脾周外缘长T1长T2的新月形包膜下血肿,脾脏内部斑片状T2WI高信号影或高低混杂信号影。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绝大多数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对于轻微的脾实质内挫裂伤,MRI独特的异常信号特征是诊断脾挫裂伤最好的检查方法,明显优越CT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9例病灶呈均匀略低密度,其中8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3例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强化呈高密度。MRI检查10例,平扫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FNH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呈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8例病灶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诊断具有特征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孙辉  钱伟东 《安徽医药》2017,21(5):859-862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CVST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病人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有头痛症状,其他症状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方面,CT平扫12例(12/42)发现异常,MRI平扫(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者32例,MRV检查显示异常者45例,46例病人通过MRI+MRV均能得到诊断,所有病例经过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