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抑制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气管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动脉瘤夹闭手术3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6例。L组于气管插管前涂布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C组涂布等量凡士林。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瑞芬太尼用量、术中补液总量。记录麻醉前(T1)、拔管前2 min(T2)、拔管时即刻(T3)、拔管后2 min(T4)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计算2组T3时点与T2时点的SBP、DBP、HR差值(△SBP、△DBP、△HR),并计算差值与T2时点相应数据的比值。结果 L组T3、T4时点SBP、DBP、HR显著低于C组(P<0.05)。L组△SBP、△DBP、△HR及差值与T2时点相应数据的比值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插管前气管导管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术后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66例拟施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A组(n=22)、实验B组(n=22)和对照组(n=22),实验A组患者插管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实验B组患者插管前使用利多卡因喷雾,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插管处理,比较3组患者诱导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5 min、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实验A、B两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 SBP、MAP及HR值均低于对照组,实验A组患者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 SBP、MAP及HR值均明显低于实验B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利多卡因喷雾对气管拔管时不良反应抑制效果显著,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效果显著优于利多卡因喷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全麻气管插管病人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择期手术全麻气管插管病人8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气管导管表面涂一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B组采用蘸水法。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min,SBP、DBP、HR变化情况,并记录拔管时出现呛咳、屏气、躁动例数及术后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A组除诱导前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其它时间点的SBP、DBP、HR均低于B组(P<0.05),呛咳、屏气、躁动例数及术后咽喉疼痛例数也明显少于B组。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有效抑制全麻气管插管病人拔管期的不良反应,降低术后躁动、咽喉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减轻舌癌患者全麻鼻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拟施鼻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按气管插管导管前端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液体石蜡油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分别记录诱导前(T0)、意识消失(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3min(T3)时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液体石蜡油组在T2及T3时间点SBP、DBP、及HR较T0及T1时间点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在T2及T3时间点上述指标较T0及T1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液体石蜡油组T3时间点SBP、DBP、及HR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舌癌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维护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喉罩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喉罩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或放置喉罩后即刻(T1)、插管或放置喉罩后5min(T2)、术后拔管或喉罩后即刻(T3)、拔出导管或喉罩后5min(L)的SBP、DBP、HR和SpO2。观察和随访两组患者拔管期不良反应和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L的SBP、DBP、HR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拔管期躁动、呛咳和术后咽痛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喉罩通气全麻用于乳腺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分别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涂布气管导管前2/3,麻醉诱导后行经鼻气管插管。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术毕时(T1)、拔管后即刻(T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拔管时屏气与呛咳发生情况;拔管后和术后1 d咽喉痛、鼻腔痛发生情况;于T0、T2、术后1 d(T3)抽血标本测定血糖及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SBP、DB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L组变化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应激指标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血糖、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T2、T3时L组血糖低于C组( P <0.05),T2时L组皮质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L组拔管时呛咳、屏气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L组拔管后、术后1 d鼻腔、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结论导管外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抑制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美托眯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期间预防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在本院行外科手术ASAⅡ~Ⅲ级伴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分为A(观察)组(n=40,气管插管前静注0.5 μg/kg Dex)和B(对照)组(n=40,气管插管前静注等量0.9%NS).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 (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2 min (T3)、拔管后即刻(T4)、拔管后2min (T)等时点的HR、SBP、DBP、SpO2的变化;观察两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患者在PACU1h内意识状态、麻醉合并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及A组其它时间点HR、SBP和DBP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1);B组在T2、T3、T4和T5等各时点HR、SBP、DBP比T0及A组明显地升高(P<0.05,P<0.01).在T4和T5时患者呛咳、体动的发生A组(17.5%)明显少于B组(47.5%);安静入睡者A组(62,5%)显著高于B组(15%).两组其它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安全静脉泵注用于全麻老年高血压患者,能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对小儿咽部手术操作、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及小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扁桃体及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导管表面涂布组(A组)、气管导管表面涂抹石蜡油组(B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插管前、插管即刻、置入开口器、剥离扁桃体时、刮除腺样体时、术毕清醒拔管时血压、心率变化,围拔管躁动程度、术后耐管时间及拔管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与拔管前比较,两组插管即刻HR、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操作各时点HR、MBP比较,A组变化明显低于B组(P〈0.05);(3)围拔管期组间HR、MBP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P〈0.01);(4)耐管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1),呛咳反射、拔管时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用于小儿咽部手术可有效抑制术中操作、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武  陈沂  雷李培 《医药导报》2011,30(9):1174-1176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作为气管导管润滑剂对全麻气管插管、拔管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组(L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S组)各50例。L组的气管导管前端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3 mL均匀涂抹至超过套囊,S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涂抹,插管成功后套囊压力调节至20 mmHg。术中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采用靶控输注,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时的心率(HR )、平均动脉压(MAP)。专人评估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情况,随访观察拔管后24h患者的咽喉部舒适程度。结果L组和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1±13),(69±15) min(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时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拔管即刻的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血流动力学较S组平稳。L组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力好于S组(P<0.05),L组患者手术后咽喉痛少于S组(P<0.05)。结论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作为全麻气管导管润滑剂,对减轻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无明显改善,但可以提高全麻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力,使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全麻插管后咽喉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栗付民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104-105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5min(T3)、10min(T4)、拔管后即刻(T5)记录SBP、DBP、HR、SpO2。结果气管插管组T2时SBP、DBP、HR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用于妇科腹腔镜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用于全身麻醉(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5 min(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10 min(T3)和拔出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4)的SBP、DBP、HR及T2、T3时点的吸气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Pmean),记录术后拔管(喉罩)时间、复苏时间,拔管(喉罩)后气道痉挛、胃胀气、声嘶和低SpO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T1、T4时点SBP、DBP、HR较A组及T0时点显著升高(P〈0.05);T2、T3时点B组PIP和Pmean均高于A组(P〈0.05)。B组拔管时间、复苏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拔管后气道痉挛、声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胃胀气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喉罩通气用于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稳定,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微量泵输注对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在丙泊酚泵注患者意识消失后分别给予A、B和C组0.15、0.20及0.25μg/(kg·min)雷米芬太尼输注8min。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1min(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及气管插管后5min(T4)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与哟相比,三组T1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显著下降(P〈0.05),A组SBP、DBP及HR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A组T2-L时点SBP、DBP及HR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0.20及0.25μg/(kg·min)雷米芬太尼微量泵泵注8min可维持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和泵注利多卡因用于支撑显微喉镜下声带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择期行声带手术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n=30)和对照组(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n=30)。记录患者麻醉前(T_1)、插管前即刻(T_2)、插管时即刻(T_3)、置入支撑喉镜时即刻(T_4)、置入支撑喉镜后3min(T_5)、麻醉苏醒拔管后即刻(T_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拔管时呛咳反应和拔管后咳嗽事件;记录患者术后Riker镇静-躁动评分和出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咽喉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T_1时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T_2时SBP、DBP、HR明显低于T_1时(P0.05)。对照组患者T_3~T_5时SBP、DBP、HR明显高于T_2时(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T_3~T_5时SBP、DBP、HR与T_2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_6时SBP、DBP、HR明显高于T1时;利多卡因组患者T_6时SBP、DBP、HR与T_1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拔除气管导管时不同呛咳评分和拔管后咳嗽事件所占比例比较,利多卡因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术后Riker镇静-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出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咽喉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利多卡因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和泵注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和手术操作造成的心血管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苏醒质量,也有利于降低支撑显微喉镜下声带手术后气管拔管时的呛咳、减少拔管后咳嗽事件和减轻气管拔管后咽喉部疼痛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韩睿  阳晓燕  黄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66-1467
目的:观察喉麻喷雾管在老年病人中预防气管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老年病人20例,全麻诱导后用麻醉咽喉镜挑起会厌,见声门后用喉麻喷雾管喷入2%利多卡因2~3ml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并随机选择同类病人2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全麻诱导后用喉麻喷雾管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10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插管前、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血糖、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有无拔管时呛咳、拔管后咽喉痛。结果:对照组病人HR、SBP、DBP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较入室后基础值增快和升高,血糖在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较插管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病人HR、SBP、DBP在除诱导后插管前外各时间点均较入室后基础值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糖在拔管后5min较插管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比较HR、SBP、DBP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差异有显著性,血糖在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差异有显著性,均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两组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呛咳、拔管后咽喉痛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喉麻喷雾管使用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能有效的减轻老年手术病人气管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并可安全预防这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右侧SGB组(RS组)和左侧SGB组(LS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麻醉前(T1)、诱导后(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5 min(T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数值.于麻醉前(T1)、诱导后(T2)采集静脉血,检测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和血糖(BG).结果 与麻醉前(T1)比较,3组SBP、DBP、MAP、HR于诱导后(T2)均明显降低(P〈0.01),C组MAP在插管即刻(T3)时明显升高(P〈0.05),LS组HR在插管即刻(T3)明显升高(P〈0.05).C组BG值在插管后5 min(T5)时明显升高(P〈0.05).围插管期ACTH、COR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右侧SGB可以有效防止高血压患者全麻插管时心血管系统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利多卡因乳膏对患者全麻扁桃体剥离手术苏醒时呛咳、心血管反应等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接受双侧扁桃体剥离手术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n=50),常规诱导插管全麻;利多卡因乳膏组(n=50),在气管插管前将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段8~10cm处,然后再常规诱导插管全麻。诱导插管全麻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北京思路高公司)效应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1-4ng/ml、丙泊酚1-4μg/ml。手术结束时,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苏醒期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恶心、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在苏醒时出现HR增快,MAP升高明显;利多卡因乳膏组HR增快不明显,MAP升高也不明显。对照组HR、MAP显著高于利多卡因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而利多卡因乳膏组仅5例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可减轻扁桃体剥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呛咳。  相似文献   

17.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全麻诱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彪  陈刚 《江西医药》2006,41(11):842-844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鬣换术患者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时的影响。方法40例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拟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1.5μg/kg)和芬太尼组(F组,15μg/kg),每组20例。分别记录全麻诱导前(T1),给完诱导药后即刻(B)、3min(B)、6min(L)、气管插管后1min(B)、3min(T6)、6min(T7)几个时间点的以下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SP02)、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与诱导前相比,两组病人HR、SBP、DBP、MAP、CVP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或P〈0.05);两组间比较。气管插管前F组比S组的HR、MAP的下降更多(P〈O.05);气管插管后F组的HR、SBP、DBP、MAP回升较多,而S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P〈0.05)。结论等效剂量下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都有较好地抑制作用,舒芬太尼对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抑制效果更好,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因此更适合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2 g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前1/3,对照组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每组各20例患者。记录术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术毕(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5 min(T6)、拔管后10 min(T7)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术后呛咳反应、异物感、咽喉疼痛等指标变化病例数,局麻药中毒症状。结果:T1~T5各时点HR、MAP、SpO2两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6、T7时点试验组HR、MA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T5时点对照组HR和MAP较试验组显著升高(P<0.05);SpO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呛咳例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而异物感试验组较对照组重(P<0.05)。两组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均低于0.5μg/mL。两组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症状。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减轻声带息肉手术拔管刺激,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增加术后咽喉部异物感,无明显局麻药中毒现象,可安全使用于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全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喉罩,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诱导前( T0)、插管前( T1)、插管成功后即刻( T2)、插管后5min (T3)、插管后10min(T4)、拔管前即刻(T5)、拔管后即刻(T6)的HR与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患者T2和T6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全麻手术中应用喉罩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罗花梅  周文荣  蔡小华 《江西医药》2014,(10):1089-1090
目的:探讨双管喉罩静吸全麻复合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在小儿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择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全麻,B组采用双管喉罩静吸全麻复合盐酸罗哌卡因局麻。记录2组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20min(T4)的SBP、MAP、HR,记录2组苏醒时间、苏醒时烦躁和误吸的情况。结果2组T0的S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T3、T4的SBP、MAP、HR均低于A组(均P〈0.05);B组苏醒时间、苏醒时烦躁和误吸的发生率均少于A组(均P〈0.05)。结论双管喉罩静吸全麻复合盐酸罗哌卡因局麻用于小儿斜视手术可以使病人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更快,且无苏醒期烦躁、误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