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脾分叶遗迹的超声图形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81例脾分叶遗迹进行超声随访观察,并与相关疾病鉴别.结果 脾分叶遗迹的超声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脾表面呈"V"形凹陷或切迹,分叶的包膜呈单线或双线状强回声带向脾实质深部延伸;(2)类似脾实质性占位;(3)受超声切面影响表现为脾实质完全断离的超声图形.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淑静 《农垦医学》2001,23(1):36-37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先天性脾脏异常 ,如无脾或多脾综合征、副脾、游走脾、右位脾等。本篇要介绍的是另一种较少见的异常 :脾分叶畸形。1 一般资料超声仪器选用HDI- 30 0 0实时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 3.5MHz。常规探查腹部 ,共检出脾叶畸形3例 ,女 2例 ,男 1例 ,年龄分别为 41、58、64岁 ,本组 3例首次检查时均伴有腹腔积血或积液。腹腔积血或积液的原因 :宫外孕出血 1例 ,此例因患者隐瞒停经史 ,被误诊为脾破裂 ,后经剖腹探查发现为脾分叶畸形 ;盆腔肿瘤伴腹水 1例 ,后经手术证实 ;另一例是结核性腹膜炎伴腹水 ,经穿…  相似文献   

3.
脾动脉在脾内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血管造影及大体解剖等方法对110例尸体脾进行观察,从而对脾动脉在脾内的分布特点与脾分叶、分段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 1.脾动脉在脾内的分支类型有三:双分支式(89%);三分支式(8%);多分支式(3%)。 2.在双分支式中脾动脉多数分为脾上叶动脉和脾下叶动脉。脾上叶动脉又分为脾上段动脉和脾中上段动脉,脾下叶动脉分为脾中下段动脉和脾下段股动脉。 3.各脾叶动脉、脾段动脉之间存在着吻合支称为“少血管区”。有利于临床进行脾叶或脾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獭尾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证实的獭尾肝的超声表现。结果14例獭尾肝患者,6例分别误诊为残脾、副脾代偿性增大、脾肿瘤、分叶脾及脾周血肿;其余8例超声正确诊断为獭尾肝;超声表现为左肝外叶向左后伸延,延伸部分如同尾巴样或象鼻样形态;延伸部分的肝实质回声与其余区域肝实质回声相仿;其内血管与左肝外叶相连。结论超声检查不仅能够正确的诊断先天性獭尾肝,且能与残脾、副脾代偿性增大、脾肿瘤、分叶脾及脾周血肿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0年12月~2006年2月共收治脾外伤性破裂27例。分行脾叶、脾段切除术,术中发现脾的损伤与脾脏的局部解剖有关之外,同时脾门的脾叶动脉、脾段动脉的分型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讯     
由我院附院普外科吴允明等同志合写的《脾部分切除术的解剖学研究》一文,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1983,21(9):533,该文针对目前对脾损伤时外科传统手术方法(全脾切除术)观点的改变,用50个(男41,女9)成人尸体脾脏,20个(男13,女7)胎儿尸体(8~10月)和婴儿尸体脾脏的腐蚀铸型标本,10例成人离体新鲜脾脏动脉X线片(60%钡溶液灌肌后钼靶X线摄片)研究了解脾动脉在脾脏内外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脾脏分叶分段的关系,并讨论其临床意义.通讨研究发现注脾动脉在脾内的分布均呈节段状,脾叶之间、脾段之间、均有“无血管区”或相对的无血管区.这一特征为脾部分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88例(男41、女47)胎儿的脾脏进行观察,脾形态分三型,出现脾切迹258个,平均每个脾2.93个(0~10);出现副脾7例;分叶脾11例。对脾的长、宽、厚、体积和重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别差鼻无显著性(P>0.05),并求出了脾的体积与重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4年12月~1997年2月共收治牌外伤性破裂27例。分别行脾叶、脾段切除术、脾修补术和脾切除术,术中发现脾的损伤与脾脏的局部解剖有关之外,同时脾门的脾叶动脉、脾段动脉的分型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病人中,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者52岁,最小者16岁,平均年龄315岁,男女比为2.4:1。1.2脾叶损伤情况闭合性损伤16例,开人性损伤11例,其中复合外伤占有5例(同时并发肋骨骨折,紧挫伤,骨盆骨折)。27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其中严重休克病人6例。1.3脾叶、牌段动脉分型以及脾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右后叶副脾(accessory spleen,AS)的临床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分析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收治的1例肝脏右后叶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异位AS临床特征。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右叶肿物7天"入院,既往脾切除史,肝脏MRI示"右叶Ⅷ段肿物,局灶性良性结节增生或血管瘤考虑"。经腹腔镜探查并行肝脏右叶Ⅷ段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副脾",患者治愈出院。结论外科医生应从临床及影像等多方面提高对AS的认识,发现肝脏、胰腺等占位,难以确诊的占位病变时要考虑与异位AS相鉴别,以免进行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60例人脾进行大体解剖,另4例用聚氯乙烯铸型,观察脾动脉之分支及分成脾叶、脾段之情况结果如下, 1、脾动脉均起源于腹腔动脉。 2、脾动脉分之类型有两型:Ⅰ型,双分支式,分为脾上、下叶动脉53例(占88.3%);Ⅱ型,三分支可分为脾上、中、下叶动脉7例(占11.7%)每条脾叶动脉可分1—3段动脉。 3、各脾叶动脉、脾段动脉间有血管分布,并有吻合应称为少血管区。 4、观察了23例脾前切迹,各脾之切迹数目1—5个,以1—2个脾切迹为较多,认为脾切迹数目不规则,以脾切迹作为脾叶、脾段之分界的表面标志不恒定,故主张临床应用时,以脾叶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5例成人脾动脉和35例狗脾动脉进引了解剖观察,结果为:1、人脾动脉终支;二分支型22例(88%),三分支型2例(8.00%)。多分支型1列(4.00%),2、脾段动脉:三段型6例(24.00%),四段型17例(68.00%),五段型一例(4.00%),六段型1例(4.00%)。3、有脾极动脉者8例(32.00%)。4、脾切迹多位于脾的中、下部(81.67%)。绝大部分(92.00%)脾脏有切迹与脾叶、段的“少血管区”对应,凡有此对应关系的切迹中,90.00%位于脾的中、下部,这可作为脾叶、段切除时选择部位的依据。狗脾动脉的终支呈二分支型32例(91.43%),三分支型3例(8.57%),均分为四段,狗脾分叶、分段比人脾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叶/段动脉结扎术在脾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1年~2005年4月对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脾叶/段动脉结扎加修补术。结果全部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4年,脾脏CT检查结果均较满意。结论只要遵循脾脏治疗的基本原则,脾叶/段动脉结扎术可明显提高外伤性保脾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超声诊断创伤性脾破裂的误诊原因,提高超声对创伤性脾破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近期)31例超声误诊的创伤性脾破裂的声像图特征,所有病例均经CT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中有25例创伤性脾破裂误诊为正常脾脏,其中23例浅表性脾裂伤,2例脾门完全断裂;6例误诊为创伤性脾破裂,其中2例左肝肥大覆盖脾脏上方,1例脾脏分叶畸形,1例脾梗塞,1例脾血管瘤,1例脾囊肿。结论:超声检查怀疑创伤性脾破裂时,应注意多探头联合应用、多切面仔细扫查并结合病史动态观察,提高创伤性脾破裂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脾破裂的发生率占腹腔器官损伤的第二位。过去在临床治疗上长期常规采用脾切除术。近年来已逐步了解:脾脏不仅具有储血、调节骨髓造血,制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尚有吞噬细菌,阻止抗原,产生抗体,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等重要功能。婴幼儿脾脏在抗御感染的作用已受到高度重视。这些情况对脾外伤之脾切除术提出了严肃的责难。能否安全有效地缝合脾裂伤或切除部分脾组织已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问题。为此,我们曾对脾脏表浅裂伤采用缝合修补术进行动物实验,并用之于临床取得成功。本实验是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脾脏严重损伤,不能缝合修补时,可否作部分(叶)切除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国外文献已有对脾裂伤采用保留脾脏的报导,。但作为一个问题系统地深入研究还只是开始。国内文献尚无有关报导,因此,我们认为,从实际需要出发的研究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本文就脾脏分叶结构和脾叶切除术的实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全胜  沈亦珏 《嘉兴医学》2001,17(4):222-223
目的:尝试一种新的重建脾功能的方法。方法: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切除后,选择下极叶血管插管冲洗,切下带脾叶血管的正常脾块,2将叶动静脉在显微镜下分别与胃网膜右动静脉吻合。结果;术后分别复查B超,多普勒,移植脾显影正常可见动静脉血流,术后4周复查外周血IgM,IgG,C3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脾块移植术可完满地重建脾功能。  相似文献   

16.
1、根据20只狗脾脏血管分布和叶段构造的解剖研究,狗脾脏可分为上、下两叶,脾上叶又分为脾上段和中下段,脾下叶又分为脾中下段和下段,各有相应动脉供应。人脾血管分布和叶段结构基本上与狗脾相似。 2、通过15只狗脾上叶切除术的动物实验,术后均成活,创面止血可靠,一周后病理检查已纤维愈合,手术效果较好。故当脾裂伤较大或局限一叶或一段的粉碎伤时脾叶切除术可作为临床应用参考。 3、本实验采用大纲膜等作为覆盖脏器创面,并以羊肠线U形缝合创面,既达到止血目的,又促进愈合。是为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肺癌行左上叶切除术7个月,术后憋气5个月于2010年10月9日入院.7个月前患者因咯血经胸部CT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左肺中心型鳞癌"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后未行化疗,间断出现咳嗽、咳痰.5个月前出现活动后憋气,胸部CT发现"左肺门软组织密度影,左主支气管狭窄",1月前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门阴影较前增大.入院查体:神情,精神可,T36℃,BP120/70mmHg,R18次/分,P64次/分.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叩清音,左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4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者43岁,女性,偶然发现双侧乳腺晕外上方对称性包块。左侧1·5 cm×2·0 cm,右侧1·0 cm×1·5 cm。两个月后包块明显增大,有胀痛感。于1999年2月4日就诊于某院。经B超检查为双侧乳腺内实质性肿块,有分叶,左侧3·0 cm×3·0 cm,右侧3·5 cm×3·5 cm。肝脾及腹腔均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手术前后的骨髓象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4年12月睥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32岁。均于切脾前1周及切脾后2周各行骨穿1次。术后9例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例溶血性骨髓象完全恢复正常,3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性颗粒减少,核分叶过多现象消失;巨核细胞数量正常。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前后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有明显变化。脾切除有利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陆国明  李玉梅  郭连军 《四川医学》2002,23(11):1219-1219
全内脏反位是指心、肺、肝、脾等胸腹腔内不成对的器官到达它所在脏器的对侧位置上。解剖一尸体标本时发现全内脏反位标本 1例 ,报告如下。男性 ,约 5 0岁 ,身长 170cm ,体表检查未见异常。打开胸腔后发现心脏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内 ,心尖朝向右前下方。左肺粗短 ,分上、中、下三叶 ;右肺窄长 ,分上、下两叶。解剖心脏 :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均反应 ,呈镜面右位心。上下腔静脉位于位于脊柱左侧并开口于左心房 ,左心房经三尖瓣与左心室相通 ,肺动脉出自左心室。肺静脉开口于右心房 ,右心房经二尖瓣与右心室相通 ,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肺动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