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条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达17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现就小柴胡汤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六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其方证实为小柴胡汤证去人参生姜大枣证,再合干姜五味子证。根据方证对应原则,临证运用本方治疗外感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胃肠炎等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立方思想、小柴胡汤治疗范围及小柴胡汤类方变法的研究分析,认为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治疗外感热性病,病入少阳的有效方剂,而且更是一首治疗多种内伤杂病的多功能方剂。如在《伤寒论》本书中所治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胸胁满而烦、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腹痛、胁下鞭满、头痛、发热、阳微结、热入血室”等十六证,在临床中,都会是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或证候而出现,加上小柴胡汤的几个或然证,及其类方化裁治疗,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之广泛。后世医家据小柴胡汤又灵活加减,所化裁的方剂不胜枚举,广泛应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之中。所以,小柴胡汤可谓是后世治疗内伤杂病的群方之冠,《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后世治内伤杂病的源流与滥觞。  相似文献   

5.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方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具有功效的多重性、方证的复杂性、应用的灵活性三大特点。病位特征是半在里半在表,而非表里之间;功效特征是和里解表,而不能称为和解少阳;临床应用要谨守表不解、里未和的病机特征,却不能局限于少阳病提纲证或小柴胡汤"四大证"所列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是《伤寒论》中两个重要的方证,而且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其内在机理,无论对于《伤寒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于临床应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236条、260条原文涵义、茵陈蒿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湿热蕴结(热重于湿)、土壅木郁、肝失疏泄为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病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是茵陈蒿汤方的主要组方思想;“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为茵陈蒿汤临床使用指证。  相似文献   

9.
10.
任灵贤 《河北中医》2011,33(3):388-390,403
小柴胡汤是经方中一重要方剂,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及《黄帝内经》原文,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分析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蕴合丰富的体质学内容,由《伤寒论》自序观之,是书乃仲景据《内经》为旨,并平脉辨证而成。因此,我们认为《伤寒论》内涵的体质学思想应本源于《灵枢》中“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两篇,其中“通天”篇对阴人质和阳人质的论述甚为详尽。仲号据此而发三阴、三阳之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相似文献   

12.
13.
裘黎明 《新中医》2016,48(11):201-203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一首临床常用方,功用众多,作者根据张仲景原文旨意和"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审证治病原则,提出了小柴胡汤有九个功用:和解少阳,透邪外达;疏肝利胆,调和脾胃;调畅三焦,通达腠理;疏畅三焦,布津通便;疏肝解郁,利胆退黄;疏通三焦,化气行水;和解表里,补虚清热;和解少阳,开郁醒神;和解血室,清热散结。对临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主要治疗少阳病,但《伤寒论》原文第229、230条小柴胡汤又用于治疗阳明病,对此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少阳病说、阳明传入少阳说、少阳传入阳明说、阳明少阳合病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小柴胡汤固然与少阳病关系密切,但并非少阳病专方,提出三阴三阳系统论、三阴三阳体质论,认为此处“阳明病”是指阳明体质之人为病,但其证候仍为小柴胡汤证。其“潮热”“大便硬”等症状为阳明体质之人素体郁热,胃肠通降功能失调,肠道传导失职所致,而胸胁硬满、呕吐等症状则提示其病机当为“半在里半在外”的小柴胡汤证,治当宣透三焦,解郁清热,应用小柴胡汤可取得佳效。这一认识可以更好的解释《伤寒论》条文内涵,拓展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如急性胆道感染、慢性胆囊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潮热、胁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内分泌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可应用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5.
石杨 《环球中医药》2015,(3):359-362
对偶统一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无论在方剂、证候及用药上均体现出仲景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如有汗与无汗、桂枝与麻黄等。本文主要介绍《伤寒论》中六组方剂,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葛根芩连汤与桂枝人参汤、大柴胡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小建中汤与桂枝加大黄汤、附子汤与真武汤,对其在主症、鉴别要点、病机、治则及药物组成方面进行比较及对偶分析,以探求仲景对偶统一的辨证思维方法及内在规律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及其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始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临床运用范围很广 ,其相关条文在《伤寒论》所占的篇幅比其他的方剂为多 ,如丹波元坚云 :“伤寒诸方 ,惟小柴胡为用最多 ,而诸病屡称述之。”探讨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及加减灵活运用规律 ,对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皆有很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王智 《光明中医》2020,(3):312-314
目的探讨《伤寒论》经方小柴胡汤对亚健康病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经健康体检发现的120例亚健康病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6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伤寒论》经方小柴胡汤治疗,比较2组睡眠状况指标、疲劳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PSQI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入睡潜伏期较对照组短,其实际睡眠时长较对照组长,其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P均<0.05。治疗后,2组疲劳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的疲劳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治疗后,2组的WHOQOL-BREF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增高,而观察组的WHOQOL-BREF评分较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采用《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对亚健康病证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减轻其疲劳程度,促进其心理健康,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小柴胡汤出自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少阳之为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仲景又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诸家对于小柴胡汤的运用范围由此而产生争论,是否真的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呢?当前中医临床运用小柴胡汤的病症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从中分析和总结小柴胡汤的方证,对于争论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临床中的误诊误治案例,更是直接说明了何种情况下运用有效,何种情况下运用无效,无疑是分析小柴胡汤方证的可靠材料。以下就临床报道的几例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