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7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琨  李达  张宏业 《新中医》2007,39(8):57-58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证型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8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舌脉体征等,综合临床资料,进行证型分布分析。结果:87例MM患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按比例依次为肾虚血瘀型52例(59.8%)、肾虚湿热型9例(10.3%)、脾肾阳虚型8例(9.2%)、肝肾阴虚型8例(9.2%)、痰毒瘀阻型8例(9.2%)、气血亏虚型2例(2.3%)。结论:肾虚为本病虚损的根本,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肾虚血瘀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证型,治疗宜以补肾化瘀为大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多发性骨髓瘤(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讧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五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讧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为MM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复发性流产的孕前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量表,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年龄、流产次数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复发性流产肾虚证占89.1%、脾肾两虚证占10.4%、气血虚弱证占0.5%,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肾虚证又包含单纯肾虚证以及肾虚夹血瘀等五种亚型。21~27岁年龄组单纯肾虚证占59.6%,脾肾两虚证占13.5%;28~34岁单纯肾虚证47.1%,肾虚夹血瘀证占21.0%;≥35岁单纯肾虚证38.7%,肾虚夹血瘀证占29.0%。结论:复发性流产以肾虚证为主要证型,临床应注意到肾虚证中包含较多的兼夹证(亚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夹血瘀证增加,在复发性流产的孕前治疗中要考虑到血瘀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广东地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PCOS的预防及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对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进行临床调查,用Microsoft Excel 2017建立数据库。探讨广东地区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的分布特点。结果:(1)共纳入80例符合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再次为肾虚证、肾阴虚证,而湿热证、肝经郁热证、血热证、肾阳虚证、血瘀证、气血两虚证及血寒证较少。(2)本研究的80例PCOS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平和质者有16例(20.00%),气虚质者15例(18.75%),阳虚质者13例(16.25%),血瘀质者9例(11.25%),阴虚质者7例(8.75%),痰湿质者7例(8.75%),气郁质者6例(7.50%),湿热质者5例(6.25%),特禀质者2例(2.50%)。由此可见,本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血瘀质多见。结论:(1)本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中,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中医体质则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血瘀质多见。(2)PCOS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候类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体质的偏颇既是发病的内因,又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及证候类型演变的重要因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各种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候类型的相关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是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3)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为主,提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PCOS的主要治疗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102例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方法干预,中医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观察指标为血瘀证积分变化、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组治疗前血瘀证积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中医组积分均远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中疗效理想,配合全面的护理能够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临床调查统计分析DOS患者的中医证候,经专家评审统计结果,最终得出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近10年文献中DOS的中医证型分布和常见证候。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设计临床DOS中医证候调查表;对13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SPSS 16.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归类证型分布情况,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再通过15名同领域专家评审筛选出最优结果。结果:13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所得证型分布为肝郁血瘀证30.77%,脾肾两虚证23.08%,肾虚血瘀证37.69%,肝肾阴虚证8.46%。结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以肾虚血瘀为主要证型,肝郁血瘀型次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及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方法,对31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卵巢低反应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卵巢低反应患者主要证型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年龄、盆腔手术等的分布情况。结果:其主要中医症状为:性急易怒、腰膝酸软、经血夹块、健忘、神疲力乏、畏寒肢冷、脱发、胸胁胀痛不舒、经前乳房胀痛等;最多的中医证型是肾虚肝郁血瘀证型(占32.7%);单证型中以肾虚证最多(占94.3%);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出现的几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结论:IVF-ET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型为:肾虚肝郁血瘀证、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肾虚肝郁证;初步显示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肝虚郁血瘀证出现的机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为规范功血辨证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612例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各证型的频数统计。结果:复合肾虚证型(510,83.33%)较单一证型(102,16.67%)多见。单一证型中,肾阴虚(45,44.12%)、肾气虚(45,41.18%)多见。且肾气虚多兼肝郁(68,11.09%)、血虚(57,9.30%)、血瘀(57,9.30%);肾阴虚证多兼肝郁(113,18.43%)、血瘀(99,16.15%)和血虚证(49,7.99%);肾阳虚证多兼脾气虚证(75,12.23%)。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证(186,57.23%),无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146,50.69%)、肾阴虚(111,38.54%)。结论:临床肾虚功血多为复合证型,常易相兼的其他证型有肝郁、脾虚、血虚、血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卵巢功能低下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与性激素LH、E_2、FS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治疗卵巢早衰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59例,其中DOR共计44例,POF共计15例。对其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统计,并分析各证型与b LH(基础黄体生成素)、b FSH(基础卵泡刺激素)、E_2(血清雌二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根据中医症候分型结果,59例卵巢功能降低患者中,按照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为:肝肾阴虚,占比47.46%、脾肾阳虚占比32.20%、肾虚肝郁占比13.56%、肾虚血瘀占比3.39%、其他占比3.39%。(2)肝肾阴虚型卵巢功能低下病例与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相比,E_2水平在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病例LH、FSH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肝肾阴虚型卵巢功能低下患者与非肝肾阴虚型患者E_2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功能低下患者中医证型中,肝肾阴虚占绝大多数,治疗前此证型E_2与肾虚血瘀型、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其他证型相比较,水平显著降低;各证型病例LH、FSH水平在治疗前相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81-484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9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证候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证型特点。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气滞血瘀证(60例,40.3%)最为常见,气虚血瘀证27例(18.1%),脾虚湿瘀证24例(16.1%),肾虚血瘀证23例(15.4%),气血亏虚证15例(10.1%);术后以气虚血瘀证(54例,36.2%)最为常见,肾虚血瘀证28例(18.8%),气滞血瘀证20例(13.4%),脾虚湿瘀证24例(16.1%),气血亏虚证23例(15.4%);术前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统计,肾虚血瘀证的年龄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气滞血瘀证(标实)为主,术后以气虚血瘀证(本虚标实)为主,总体上术后较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DOR患者临床特征及证型分布进行分析,以期为治疗DO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1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OR患者就诊原因及证型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性激素的关系。结果(1)152例DOR患者就诊原因按降序排列为:不孕、闭经、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2)152例DOR患者中,肾虚肝郁型52例(34.2%)、肝肾阴虚型37例(24.3%)、脾肾阳虚型28例(18.5%)、肾虚血瘀型11例(14.5%)、其他13例(8.5%)。(3)E2在组间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2例DOR患者中,肾虚肝郁为主要证型;肝肾阴虚型DOR患者E2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胎漏、胎动不安的常见中医证型以及中医体质类型,并探讨患者体质与证型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符合胎漏、胎动不安诊断标准患者的证型、体质类型等临床资料,对胎漏、胎动不安患者进行证候与体质分型,并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本次共调查263例胎漏、胎动不安患者,其中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肾虚型137例,脾肾两虚型55例,血热型40例,气血虚弱型25例,血瘀证6例;体质类型分布如下:阳虚质79例,气虚质70例,阴虚质46例,气郁质25例,血瘀质14例,平和质14例,湿热质10例,痰湿质5例,特禀质0例。(2)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各体质类型在各个证型的构成比不同(P0.01),且阳虚质多表现为肾虚型(P0.01),气虚质多表现为脾肾两虚型(P0.05),阴虚质多表现为血热型(P0.01)。结论:胎漏、胎动不安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为肾虚证、脾肾两虚证及血热证,主要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气虚质及阴虚质,且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分布具有关联性,阳虚质多表现为肾虚型,气虚质多表现为脾肾两虚型,阴虚质多表现为血热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性不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EM性不孕患者105例,辨证分为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热郁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湿瘀阻六证型组。同时选取非EM性不孕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腹腔液中IL-6、IL-8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在105例EM性不孕患者中,肾虚血瘀证35例(33.33%),寒凝血瘀证22例(20.95%),气滞血瘀证18例(17.14%),热郁血瘀证10例(9.52%),气虚血瘀证11例(10.48%),痰湿瘀阻证9例(8.57%)。各证型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肾虚血瘀组IL-6水平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肾虚血瘀组、热郁血瘀组IL-8、TNF-α高于其他各组(P<0.05);肾虚血瘀组IL-8与热郁血瘀组比较,P<0.05。结论 EM性不孕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EM性不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继人工流产后出现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探讨人工流产次数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为中医药预防该病和规范化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诊治的自然流产患者300例,应用流行病学分析法分析临床资料,并自拟"继人工流产后自然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信息表,建立数据库并给予统计分析,聚类中医四诊指标,探讨相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同时对患者年龄、病程、自然流产次数以及人工流产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联性。结果:继人工流产后自然流产的中医证型共5种,构成比按照降序排列分别为:肾虚血瘀证、肾虚内热证、肾虚血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湿热证,其中,以肾虚血瘀证为主。随人工流产次数增多,自然流产的次数则增多,肾虚血瘀证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结论:人工流产次数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为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因素之一;肾虚血瘀证为继人工流产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证型间PCOS患者体质分布情况,探讨中医证型体质的分布差异,从中医体质角度为PCOS中医辨证论治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PCOS患者共460例,分为脾虚痰湿型组(139例)、痰瘀互结型组(116例)、肾虚肝郁型组(139例)、肾虚血瘀型组(66例);脾虚痰湿及痰瘀互结型组属于痰湿型组(255例),肾虚肝郁及肾虚血瘀型属于非痰湿型组(205例)。结果:(1)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在痰湿型与非痰湿型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体质类型在2种证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痰湿质、气郁质在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肾虚肝郁、肾虚血瘀4种证型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体质类型在四种中医证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痰湿质分布在脾虚痰湿型和肾虚肝郁型间χ~2=6.31,P<0.05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型和肾虚肝郁型间χ~2=4.89,P<0.05有统计学意义;气郁质分布在脾虚痰湿型和肾虚肝郁型间χ~2=5.86,P<0.05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型与肾虚肝郁型间χ~2=4.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证型的PCO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可能是导致PCOS证型差异的重要因素,对于发生PCOS的高危人群,通过中医辨体质,及早进行调整,可以预防PCO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 TNF- α、NO水平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 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中医证候调查,研究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设计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收集的306例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计算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结果对306例患者51项症状,31项舌、脉进行频率统计,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有27项,舌、脉有20项。因子分析法得出11个证候要素,对306例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阳(气)虚证占14.71%,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占14.38%,肾阳(气)虚兼肝郁证占11.44%,肾阴虚兼肝郁证占11.11%,肝郁血瘀证占10.78%,脾肾阳虚证占10.78%,血瘀证占10.13%,肾阴虚证占9.81%,脾虚痰湿证占6.86%。复合证型以肾虚证、血瘀证最多,从多到少排列顺序依次为:肾虚相关证型、血瘀相关证型、肝郁相关证型、脾虚痰湿相关证型。肾虚证中,肾阳(气)虚相关证型多于肾阴虚相关证型。结论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本虚为主,本虚指肾阳(气)虚,兼有标实,标实包括血瘀、肝郁、痰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