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距>1.5秒),以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病人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统计最长R-R间期,分为两组A组:(R-R间期1.5~2.0秒),B组:(R-R间期≥2.0秒)。最长R-R间期发生在22:00-06:00共38例,占总例数的77.5%。结果:A、B两组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二者无明显差异,长R-R间距常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R-R间期的长短不能真正反应房室传导的情况,而是f波隐匿传导的结果。结论:在心房颤动时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应慎重,应结合其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小时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后再做出评价和诊断。明确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临床药物及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夏邑县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仪检测结果中显示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 h平均心室率等参数。结果:50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1.5 s以上长时间心房颤动共2034次,其中在长R–R间期,夜间出现1204次,白天830次。相较于白天发生频率,夜间发生频率明显更高。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长R–R间期分布为1.5~4.5 s,较常出现的为1.5~2.0 s,大于1.5~2.0 s共22例,大于2~3 s共35例,大于3 s共21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结果显示共有心室率在60次·min^-1以上患者45例,介于50~60次·min^-1患者24例,小于50次·min^-1患者12例,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平均心室率及长期间呈现负相关,心室率高则长期间少,越慢则长期间多,显示长R–R间期无夜间发生异常32例,共有R–R间期均有发生,白天、夜间存在长期间持续发生,且较为频繁,患者存在短期的黑曚、头晕等现象2例。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整体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临床的诊断,与心电图共同作用,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1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10例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心电图改变和病因。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11%(110/1100)。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从高至低主要为房性早搏未下传36.36%(40/110),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3.63%(15/110),窦性停搏或Ⅲ度窦房阻滞9.09%(10/110),Ⅱ度I型房室阻滞。长RR间期在23:00~5:00有一分布高峰。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安全的检测项目,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各娄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生活日记.将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分为A组与B组。结果62例患者,A组41例(66.1%),B组21(33。9%)。A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41例,〉2.0S4例,发生逸搏及选搏心律的5例。B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的21例,〉2.0S的18例,发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17例。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争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过程中出现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55倒患有赛性节律伴心律失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定义为A蛆,在抽取同期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心房纤颤的患者病例55例,将其定义为B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心率情况、R~R间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最快和平均心率水平都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谊组患者的R--R问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显大于B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O.05)。绪论:在动态心电圈监测过程中长R—R间期出现的具体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与患者的病因和基本心率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临床对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用药和起搏器使用的一项常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动态心电图(DCG)诊断问题。方法选择Af住院患者51例,连续记录24 h DCG,统计1.5 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等。结果 51例患者共出现≥1.5 s的长R—R间期1 216次,1 080次集中在夜间23:30—6:00。结论 Af伴长R—R间期是迷走神经兴奋加重隐匿性传导的结果,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AVB的诊断,可用"Af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化,了解安装起搏器的时机。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房颤动的患者350例,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1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0例。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共321次,白天发生70次,夜间发生251次,恢复后150例出现传导阻滞,30例发生P-R间期延长,12例于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的次数为290次,白天发生35次,夜间发生135次,恢复后有150例为出现传导阻滞,20例患者出现P-R间期延长,10例患者于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发生传导阻滞。结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其心率变化情况,提高传导阻滞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田宏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60-2261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室长间歇(R-R间期≥2000 ms)的形成原因.方法 将DCG的心室长间歇(停搏)时间设置为≥2000 ms,回顾性分析我院心电图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临床已诊断冠心病,经DCG检出的53例长间歇.结果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室长间歇时,DCG表现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占32.08%,二度房室阻滞占28.30%,房颤伴心室长间歇占22.64%,房性早搏未下传占16.98%.结论 DCG对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有效、无创,能对冠心病患者形成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成因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分析晕厥患者是否有窦性停搏,长R-R间期(〉=3.0s).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头晕、黑蒙、晕厥是否在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关.结果:共30例患者,A组14例,B组16例.A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1-7.2s);B组:心房颤动,长R-R间期(3.2-6.8s). 结论:头晕、黑蒙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院2000-2006年共对348例心房纤颤(AF)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其中持久性AF 307例,阵发性AF 41例,现对其出现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沈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95-96
目的:探讨孕妇心电图的P-R间期缩短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检查的短P-R间期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中晚期妊娠P-R间期正常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心率变异性(HRV)与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的SDNN、rMSSD、VLF和LF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贫血与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心电图出现短P-R间期的现象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可作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客观指标,判断产妇预后。  相似文献   

14.
晚期妊娠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孕妇产前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晚期妊娠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高于非妊娠期妇女,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方法:1754例患者在2007年1月~2009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动态心电图室进行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对比分析.结果:1754例共检出心律失常3684例次,其中房早1370(78.1%)、室早1073(61.2%)、短阵房速595(33.9%)、房颤53(3.0%)、束支阻滞69(3.9%)、短阵室速193(11.0%)、房室传导阻滞92(5.2%)、窦缓109(6.2%)、窦房传导阻滞76(4.3%)、其他54(3.1%).结论:通过对1754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电生理学的改变,老年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发生频率较非老年组高.  相似文献   

16.
本院2000-2006年共对348例心房纤颤(AF)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其中持久性AF307例,阵发性AF41例,现对其出现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2127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心电图是由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采集人体常态下的长时间连续的心电信息。并通过分析系统编辑,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动态状态下的心电活动资料。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此项技术,现已成为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一项重要方法。本文对该医院2002-10-2006-02在门诊行Holter监测的2127例患者心律失常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P—R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599例妇女,分为2组:妊娠组528例,健康非妊娠组51例,分析2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按生理孕周分为2组,对2组P—R间期缩短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48例(9.1%),非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9例(1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中晚期与妊娠早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晚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P—R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599例妇女,分为2组:妊娠组528例,健康非妊娠组51例,分析2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按生理孕周分为2组,对2组P—R间期缩短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48例(9.1%),非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9例(1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中晚期与妊娠早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晚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81例小儿动态心电图,探讨小儿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12导联Hoher)连续检测24小时81例小儿(8月-14岁)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