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材在净制、切制、粉碎、配制成药时 ,需要经过多种不同方法的加工处理 ,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 ,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需要 ,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结合传统经验 ,对某些中药材的炮制 ,总结了数种方法 ,现介绍如下。鹿茸去毛法鹿茸表面生有一层绒毛 ,口服时可能刺激呼吸道粘膜 ,引发咳嗽 ,故须将其除去。可将鹿茸饮片用铁镊子夹着 ,置火上或酒精灯上熏烤 ,使毛焦化后用刷子刷净 ,也可用玻璃片或瓷片将毛刮去。本法亦可去除鹿茸的腥味。阿胶制散法将阿胶块捣成小块或碎粒 ,然后将牡蛎粉或滑石粉置铁锅内炒热 ,再放… 相似文献
2.
3.
骨伤科中药外治法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治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的一种方法。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如用砭石、针灸、熨贴、按摩、引导等。清代名医吴师机著《外治医学》更为详尽,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现就何天祥老师临床经验,笔者管窥所得,略陈大概。 相似文献
5.
6.
7.
中药抗生素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经患者带来了福音,如作用快、毒副作用小等。但一些不良反应也随着临床用量上升而相继出现。因此严格掌握常用中药抗生素注射液如双黄连粉针剂、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特性、临床适应症、治疗特长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临床上采取对症下药的原则,就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减少或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笔者用自订菌痢一方、二方,先后治疗急性菌痢24例,获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一、方药组成菌痢一方:清六丸(滑石、甘草、炒红曲)20克(布包),鲜马齿苋60—100克,(干者30一50克)。菌痢二方:温六丸(滑石、甘草、干姜)20克(布包),鲜马齿苋用量同上。 相似文献
9.
10.
边某,男,58岁.患者昨天晨突然腹痛.渐至痛不可忍.在家用药后不见好转,故急来院就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述平脐偏右约4cm处剧痛难忍,阵发性加剧,伴有压痛,无反跳痛,肝浊音界存在,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胸腹部透视均未见明显异常.血WBC10.4×10~9/L.NO.92.LO.08.心电图示:冠心病,室内传导阻滞.尿常规无异常.西医诊为高位阑尾炎、肠痉挛.予抗生素、解痉药及镇痛剂后,仍疼痛不休,建议立即剖腹探查.患者拒绝,要求改用中药治疗.诊见患者疼痛部位同前,舌微红苔白,脉沉紧.诊为寒邪内 相似文献
11.
<正> 婴儿腹泻是中医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大便溏薄、次数频繁为主症,本文所述婴儿腹泻泛指西医儿科所诊断的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肠炎、菌痢诸疾(中医儿科所见之肠炎与菌痢是部分患儿,一般经西医治疗不愈,则转中医诊治),笔者运用中 相似文献
12.
白癜风进展期中药治疗一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癜风乃皮肤科常见病之一 ,属现代医学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是一种无自觉症状的局限性白色斑片性皮肤损害 ,又名“白癜”、“白驳风”等。可发于任何年龄 ,病程缓慢 ,缠绵难愈。笔者选用中药内服外擦治疗 1例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刘某 ,男 ,18岁 ,汽车维修工 ,2 0 0 1年 6月 10日初诊。自述 1月前发现双手腕部皮肤微红 ,有瘙痒感 ,未加治疗 ,数天后发现皮肤有脱色变白而来院。诊见双手腕、背、胸和双下肢多处皮肤变白 ,边界模糊不清 ,有的白斑边缘呈半环状稍稍隆起的暗红色晕轮 ,微痒。查舌质略红 ,苔淡黄微腻 ,脉濡缓弱。证属正气不足 ,… 相似文献
13.
中药在临床的应用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这里临床中药是最后选项,只有对病人的病情了解清楚以后,才能根据中医的理论制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选用方剂、药物。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当中要严格按中医理论应用中药。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药治疗晚期胃癌疼痛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某,男,70岁,1996年12月10日初诊。经某肿瘤医院纤维胃镜确诊为“胃癌晚期”。经用化疗、药物治疗1月余无效,因逐渐消瘦,疼痛加重转而请余诊治。证见:身体消瘦,眼睑水肿,面色白,严重贫血貌,朝食暮吐,胃脘处剧烈疼痛不止,连及两胁胀痛,夜痛甚,口渴喜热饮,头晕,四肢乏力,小便正常,大便稀水样,音质谈苔白,脉弦而细弱。据舌、脉、症,辨证为气血亏虚、寒热错杂、疲瘀阻滞所致。治以扶正祛邪、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当归、白芍、法半夏、鸡内金各12g,白术、党参、黄芪、丹参各30g,陈皮、郁金、枳壳… 相似文献
17.
艾灸是用艾炷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借艾的热力起到温通气血、回阳起陷作用的一种方法,以病久阳虚邪实者为宜。一般来讲,艾灸具有偏温、偏补。烧 相似文献
18.
更年期汗症是妇女在更年期前后常见的一种病症,修老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精渐亏,阴阳失衡。根据《黄帝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基本可分为阴虚、阴阳两虚两种证型。因阴虚者,阴不能内守,阳气运行无度,时而浮越,造成汗出;或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之证,此时的多汗现象,既责之于阴虚阳气浮越,又责之于阳虚不能固摄,阴津外泄。临床中,修老师常用自拟的"收敛固涩"方与"秘益精气"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时患者突然感觉头痛难忍,并感到头皮血管跳动,甚者伴有恶心、呕吐,但头痛缓解后一如常人。头痛反复发作,为跳痛、胀痛、刺痛、抽痛。疼痛部位多在一侧或两侧前额太阳穴、后脑部或顶部。头痛前多伴头晕、头汗出、四肢发凉,甚则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