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重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甲状腺肿瘤的RET/PTC和H4-PTEN基因重排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运用RT-PCR和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39例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组织中RET/PTC-1、RET/PTC-2、RET/PTC-3、ELKS—RET以及H4-PTEN(H4/PTEN和PTEN/H4)的重排方式。结果在1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共发现12例RET/PTC-1重排、6例RET/PTC-3重排、6例次H4/PTEN重排和7例次PTEN/H4重排,其中有3例同时检出了两种以上重排,总的重排阳性率为21、4%(27/126)。H4-PTEN重排阳性的病例在三次重复实验中,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重排阳性的病例具有发病年龄较轻(P=0.02)和淋巴转移概率较高的特点(P=0.02),RET重排阳性的患者颈侧区的淋巴转移的概率较高(P〈0.01)。PTEN/H4重排也存在于甲状腺髓样癌(2/5)。结论H4-PTEN重排可以与RET/PTC重排同时发生。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具有高度重排易感性的肿瘤。重排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发病年龄较轻和淋巴转移概率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初次手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初次手术中甲状腺区及侧颈区术式,对比再次手术情况,分析导致再次手术原因。结果355例患者甲状腺或中央区再次手术者273例,其中初次手术甲状腺切除规范组140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60.6±54.9)个月;不规范组13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54.1±41.2)个月,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340,P=0.022);侧颈区再次手术者共99例,其中清扫规范组56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39.3±33.8)个月;颈部清扫不规范组4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26±24.1)个月, 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178,P=0.04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切除范围不够或侧颈区清扫范围不足。初次手术,单侧单发病灶应至少行患侧及峡部切除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余均应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颈部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应至少行II(IIa)、III、IV区侧颈部清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MC)发病率逐渐增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差异、环境因素、家族史、癌基因等,现对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有关的癌基因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8例,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内钙化灶与患者年龄、TSH水平、癌灶大小和肿瘤TNM分期有无相关性.结果:钙化与患者年龄、TNM分期和TSH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肿瘤直径越大,发生钙化的可能性越高(P<0.05).统计发现TSH水平与肿瘤大小也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钙化尤其是微钙化对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钙化的发生与肿瘤大小成正比,肿瘤越大,发生钙化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选择性颈清扫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选择性颈清扫(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SN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后外侧淋巴清扫术(posterolateral neck dissection,PLND)组29例;PLND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组16例;PLND加颈前清扫(anterior compartment neck dissection,ACND)加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组34例;PLND加ACND加甲状腺全切除术组15例.副神经损伤发生率为9.6%,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0.7%,6例患者出现了乳糜漏,6例出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SDN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55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年,声音嘶哑2个月,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9年10月22日入院。吸烟、饮酒史20年。否认放射物质接触史及甲状腺癌家族史。入院体检:颈前偏右可触及一大小约3cm×3cm×2cm的肿物,无压痛,质韧,表面光滑,可移动。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肿物,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的生存情况,制定再手术的适应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 总结1986-1997年间在其他院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又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第二次手术治疗的11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情况并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再手术患者肿瘤残留率为67.6%(75/111);并发症发生率2.7%(3/111),其中喉返神经损伤率0.9%(1/111)。术前CT检查发现肿瘤残留的灵敏度为80.0%(28/35),阳性预测值为87.5%(28/32)。3年复发率为11.7%(13/111),局部控制率为88.3%(98/111);5年复发率14.4%(16/111),局部控制率为85.6%(95/111)。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为95.0%;10年累计生存率为93.2%。多因素分析(Cox回归)证实肿瘤复发对生存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癌不规范手术的肿瘤残留率较高,慎重的再手术是必要的。CT检查对于发现肿瘤残留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于筛选再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复发是影响再手术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按适应证选择手术病例,可以使不必要再手术的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前哨淋巴结探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的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LN的临床研究,术中取蓝染淋巴结及颈清淋巴结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并将两者进行对照,观察SLN转移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成功地显示了SLN,成功率为88%,显示的SLN中有19例病理阳性,其中13例颈淋巴结清扫术证实有非SLN的颈淋巴结转移,5例未发现有非SLN的其他淋巴结转移,1例因自身因素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结论:SLN检测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可疑残留的补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行补救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且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结果 补救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后59例患者有阳性淋巴结,总的淋巴转移率为69.4%(59/85).59例共清扫336枚淋巴结,平均5.7枚;共有159枚转移淋巴结,每例平均2.7枚.外院记录已行清扫的6例患者补救手术后4例病理结果有淋巴转移,其中2例残留淋巴结位于头臂动脉与气管相交处,1例位于喉返神经的深面,1例位于气管前胸腺内.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9/85),其中5例出现声嘶,其中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出血1例,颈阔肌皮瓣下积液1例.随访3~5年,随访中位时间44个月,对侧中央区复发1例,侧颈复发4例,1例患者出现肺转移,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未行中央区淋巴清扫但转移风险高(T3、T4级,原发灶被膜外侵犯,原发灶考虑肿瘤残留,血管或淋巴管侵犯)或在影像学下发现可疑转移淋巴结的病例,以及对于已行中央区清扫但考虑清扫范围不足、残留可能性大,或者未行中央区清扫,但术后病理发现阳性淋巴结的病例,须行补救中央区清扫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node positive,cN+)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传统改良性颈清扫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期间收治的71例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1例.T1 15例,T2 46例,T3 10例;均为临床Ⅰ期病例.其中26例患者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45例患者触诊未发现而由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为Ⅱa、Ⅲ、Ⅳ区.结果 71例患者术后63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8.7%,其中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的2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发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触诊未发现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的45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37例有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2.2%.13例患者转移淋巴结累及1个淋巴结分区,31例累及2个分区,19例累及3个分区.患者随访24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术后颈部复发4例,复发率5.6%,2例Ⅴb区前份复发,2例颈动脉鞘区复发.结论 对于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Ⅱa、Ⅲ、Ⅳ区清扫是可接受的,可降低颈肩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合并对侧甲状腺小结节(最大径<1 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单侧PTMC对侧腺叶合并有术前B超诊断为良性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253例患者均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术.对患者相关临床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3例(20.9%)患者对侧小结节术后病理诊断为PTMC,其余200例(79.1%)为良性结节.单因素分析发现,对侧结节PTMC发生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和一侧多发癌灶有关(x2=24.834,x2=5.182,P值均<0.05),与年龄、性别、病灶大小、被膜侵犯、淋巴转移、结节数量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一侧多发癌灶是对侧结节PTM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52,P<0.05).结论 甲状腺多发小结节患者若一侧为多灶性的PTMC,对侧小结节发生B超难以分辨的PTMC的概率较高,宜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包膜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EP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3例EPTC患者的超声结果,依据声像图中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回声、周边晕圈、钙化等特征,结合病理结果,将33例E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分为不规则或欠规则组和圆或椭圆形组.结果 不规则或欠规则组21例,肿块形态不规则或欠规则,边缘呈锯齿状,回声明显减低,周边晕圈少见,肿块内可见沙粒样钙化;圆或椭圆形组12例,肿块形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中等回声,周边多见晕圈,肿块内未见沙粒样钙化.圆或椭圆形组较不规则或欠规则组肿块内回声增高,周边晕圈多见,体积增大,淋巴转移少见.结论 部分EPTC与滤泡性腺瘤的声像图特征相似,超声难以鉴别其良恶性,需手术病理检查,方可确诊.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ltrasound (US) features of the encapsulate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EPTC).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5 to October 2009, ultrasonographic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on 33 cases of EPTC in Shanxi Province Tumor Hospital. Based on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including shape, size, border, echogenicity, hypoechoic halo and microcalcification, 33 cases of EPTC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21 cases in irregular shape group and 12 cases in spherical or oval shape group. Results EPTC in the irregular shape group showed som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including jagged border, irregular tumor shape and marked hypoechogenicity, while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EPTC in the spherical or oval shape group included smooth border, regular shape, isoechogenicity and hypoechoic halo. Hypoechoic halo and isoechogenicity were found more frequently in EPTC of spherical or oval shape group than those in EPTC of irregular shape group. The size of EPTC in the spherical or oval group was commonly larger than that of EPTC in the irregular shape group.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PTC have som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similar to benign follicular thyroid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颈侧区淋巴清扫.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肿瘤是否多发、肿瘤T分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同时对肿瘤原发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P=0.007)、原发灶最大径>1 cm(P =0.014)、肿瘤T分级为T3、T4 (P=0.006)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P<0.001)有关,而与年龄(P =0.947)及肿瘤是否多发(P =0.710)无关.颈侧区淋巴转移以Ⅲ区(47/116,40.5%)、Ⅳ区(41/116,35.3%)最常见,其次是Ⅱ区(18/116,15.5%),而Ⅴ区转移少见(2/29,6.9%).其中89.8%(79/88)的Ⅲ、Ⅳ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中下极的患者,77.8% (14/18)的Ⅱ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上极的患者,83.3%(15/18)的Ⅱ区转移同时伴随着Ⅲ区转移.2例Ⅴ区淋巴转移的患者都伴有Ⅱ、Ⅲ、Ⅳ区同时转移.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为T3、T4级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术中常规清扫颈侧Ⅲ、Ⅳ区淋巴结,如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Ⅲ区淋巴结阳性者还应清扫Ⅱ区,只有当Ⅱ、Ⅲ、Ⅳ区同时有淋巴转移时才应考虑Ⅴ区淋巴清扫术.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及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建议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腺体组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正常腺体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筛选PTC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并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PTC以及正常腺体组织的总蛋白,建立PTC与正常腺体组织的蛋白表达谱;用Image Master 2D Elite5.0图像分析软件,比较两种组织间蛋白表达差异,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和Swiss-port数据库搜索.结果 建立了人PTC与正常腺体组织的蛋白表达谱,通过图像分析发现60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出17种PTC表达失调蛋白,其中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半乳糖凝集素3等11种蛋白在PTC中过表达,过氧化还原酶-2、热休克蛋白5、热休克蛋白27等6种蛋白在PTC中低表达.结论 PTC与正常腺体组织间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代谢及参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机制参与PT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应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患者,对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内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肿瘤平均((x)±s,下同)直径为(0.96±0.71 )cm,41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3例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42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5例行双侧腺叶切除.39例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1.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29例甲状腺癌(肿瘤直径1.0~2.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其中2例同时行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9±17)min,手术出血量为(18±12)ml,术后平均住院日为(3±1)d.2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均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1例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无喉上神经损伤、气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血肿、顽固性咳嗽.所有患者颈前未遗留手术瘢痕,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术后随访7~ 85个月,平均(58.4±17.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近期疗效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