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对不同发作频率TIA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比较,房颤、肢体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P<0.05),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多发性TIA(P<0.05);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比较,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刻板性TIA(P<0.05)。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常见于多发性TIA和刻板性TIA,房颤、肢休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对TIA患者应根据发作频率和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病因检查。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颈内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3例TIA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个月 ,比较TIA复发、发展为脑梗死与无复发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5 3例TIA患者在随访期间有TIA复发 18例 ,发展为脑梗死 19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颈动脉狭窄 12例TIA复发 3例 ,发展为脑梗死 9例 ;斑块 14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6例 ;内膜增厚 13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3例 ,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经Radit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TIA的预后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的预后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颈动脉系统TIA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或不伴DWI异常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TIA患者出现DWI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84例和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梗死组),根据DWI结果把TIA患者分为TIA1组44例(DWI正常)和TIA2组40例(DWI异常),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WI及MRA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TIA、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2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组(1.63±2.05cm^3,10.34±11.14cm^3,P〈0.05),两组病灶间有重叠区域;梗死组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多为远端大血管闭塞,而TIA2组闭塞血管多位于近心端;住院期间3组脑血管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TIA2组最高,梗死组最低,并且TIA2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TIA1组和梗死组(27.5%,2.3%,2.2%,P〈0.05),而TIA1组以TIA复发为主。结论:TIA伴DWI异常可能是独立于TIA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征,危险因素与TIA和脑梗死基本相同,短期内易再发脑血管病并以脑梗死为主,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其溶栓治疗方案应根据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赵和荣 《临床荟萃》2008,23(12):886-88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的浓度,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的情况,分析hs-CRP与TIA预后的关系。结果:TI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1年的随访期内,TIA组、对照组发生TIA分别为15例(34.88%)、4例(9.30%);发生脑梗死分别为9例(20.93%)、1例(2.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s-CRP与TIA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有关(P<0.01),高水平hs-CRP(≥4.5 mg/L)患者在随访期内再次发生TIA、脑梗死的几率均比低水平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hs-CRP可作为TIA患者的预后指标,血清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频发TIA是指72 h内TIA发作3次或3次以上的特殊状态.TIA频繁发作后近期卒中的风险较高[1-2].因此明确TIA的病因,对其防治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普勒超声对34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其血小板活化功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大脑局部供血一过性减少引起的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虽然TIA本身不危及生命,但它可能是脑血管意外(中风)的先兆。TIA发作一般历时几分,通常不超过1h,偶尔持续超过24h。TIA不产生持久性损害,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但即使是短暂的神经功能波动,病人的精神压力也很大。病人了解TIA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其消除紧张情绪。 1.什么人最易患TIA 有颈动脉或颅外段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患TIA,TIA由血管狭窄、高凝状态或栓子引起。粥样硬化斑块或血管狭窄处血流缓慢、紊乱,易形成血栓,血栓可从血管壁上脱落形成栓子。其他可导致TIA的病因有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 任何曾发生过心肌梗塞或TIA者,以及心血管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本质上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变化复杂的一种综合征。1951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1]首先提出,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TIA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传统的概念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TIA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始着手对TIA重新定义,并进一步探讨TIA与卒中关系,以及脑缺血耐受的问题。1 TIA的传统概念与局限性195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首先将…  相似文献   

10.
赵旺  廖娟  杨曌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1):1604-1609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血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情风险评估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以内的TIA患者153例,将其分为高危TIA组(83例)和非高危TIA组(7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循环EPCs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D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omal comroUNC),收集其循环EPCs。并按入院时间先后,收集高危TIA组和非高危TIA组前15名患者循环EPCs,MTT法测三组受试者循环EPCs增殖能力,Boyden小室测EPCs迁移能力。【结果】与非高危TIA组比较高危TIA组患者年龄更大,并且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更多,外周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更高。而吸烟、体重指数、同型半胱氨酸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高危TIA组循环EPCs、SDF-1α、VEGF均高于高危TIA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SDF-1α为高危TIA危险因素,EPCs为高危TIA保护因素。分离培养72 h的EPCs,与NC组比较,高危TIA组和非高危TIA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减弱(P<0.05)。与非高危T1A组比较,高危TIA组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下降(P<0.05)。【结论】循环EPCs和血浆SDF-1α水平可能作为评估TIA病情程度的指标,循环EPCs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高危TIA发生。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预测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法被认为是对TIA患者进行脑梗死危险性预测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本次研究使用ABCD。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76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从而评估该方法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S-100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TIA患者血清S-100和NSE的浓度变化。结果:TIA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患者血清S-100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存在神经元损害,且对TIA患者NSE测定较S-100灵敏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TIA患者,对住院期间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308例TIA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 d,24例(7.79%)住院期间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其中复发性TIA 18例,脑梗死5例,复发性TIA伴脑梗死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轻偏瘫对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TIA患者住院期间再发脑梗死和(或)复发性TIA与轻偏瘫和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短暂脑缺血发作早期应用辛伐他汀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完全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约有1/3以上患者以后发展为脑梗死,在TIA之后的第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多种因素均可引起TIA发作,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尚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的作用[1],作者自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在TIA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TIA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前者的临床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后者的临床表现则为眩晕、视物模糊、复视、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等。除了以上经典的TIA发作外,临床上还有一些少见的TIA发作形式。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归纳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72岁。  相似文献   

16.
于文霞  陈艳洁 《临床荟萃》2010,25(13):1123-1125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8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14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0例,14天内脑梗死2例,发生率为5.0%;评分4~5分的TIA患者30例,14天内脑梗死8例,发生率为26.7%;评分6~7分的TIA患者16例,脑梗死13例,发生率为81.3%;ABCD2评分4~5分组和6~7分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0~3分组(P<0.05),而6~7分组又高于4~5分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法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采用客观评测方法对其高级神经活动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 目的研究 TIA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变化,探讨 TIA患者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 TIA患者 31例( TIA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 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22例对照组均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 30例. 干预对 TI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 (MMSE)、听觉 oddball刺激序列 P300检测及神经系统查体. 主要观察指标 MMSE评定分值, P3波潜伏期及 P3波幅测定. 结果 TIA组的 MMSE评分 [(27.13± 2.54)分 ],与对照组 [(29.02± 1.35)分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213, P< 0.05). P3波潜伏期 TIA组 [(348.21± 20.33) ms]与对照组 [(330.32± 30.12) 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732, P < 0.01);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比颈内动脉系统 TIA的 P3波潜伏期延长 [(350.32± 31.21) ms,(339.32± 27.88) 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79, P< 0.05);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延长与 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r=0.383,P< 0.01),与 MMSE评分呈负相关 (r=-0.259,P< 0.05). 结论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存在早期认知功能的损害. TIA患者的早期认知损害与 TIA发作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测量患者感兴趣区的CBF、CBV、MTT值,计算其与TIA发作频率、NIHSS评分的关联程度,并与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77.4%)CTP上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MTT不同程度延长,伴或不伴有CBF下降,其中Ⅰ期7例(29.2%),Ⅱ期17例(70.8%)。TIA发作时NIHSS 评分≥4分组的CTP阳性率(86.2%)明显高于<4分组的(37.5%,P=0.024)。TIA发作频率≥2次TIA/24h组的CIP阳性率显著高于<1次TIA/24h组的(P=0.038)。结论: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TIA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短暂脑缺血(TIA)是常见脑缺血性损伤。为进一步了解、研究TI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临床TIA病人作出早期筛选检查,本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30例TIA病人颅内动脉血流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