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诱导心肌细胞HSP70表达的规律及其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分3组:对照组不训练;有氧训练组大鼠不负重,每天训练75min;过度训练组大鼠尾部负重(体重的5%),每天训练180min。每周训练5天,休息2天,共训练16周。取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和HSP70表达检测。结果:有氧训练组大鼠心肌纤维较对照组增粗,结构清晰,肌纤维和细胞核大小匀称,排列较对照组更为紧密整齐,染色均匀,未见异常改变。过度训练组大鼠心肌细胞的体积明显增大、混浊肿胀,肌纤维间隙增大,心肌纤维排列较对照组和有氧训练组松散紊乱,细胞间界限模糊,有部分肌纤维断裂,并在心肌细胞周围可见大量红细胞。过度训练组HSP70表达明显高于有氧训练组及对照组。结论:心肌形态结构在有氧训练后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细胞HSP70表达增加;过度训练后则发生病理性改变,心肌细胞HSP70表达较有氧训练组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体外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及骨架蛋白表达变化,以及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小鼠胚胎大脑皮层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7天后给予不同温度刺激,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刺激后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不同温度刺激后神经元中骨架蛋白(β-tubulin)、HSP70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观察见38℃时漂浮细胞增加,神经网络稀疏;39℃时部分细胞坏死;42℃时大部分细胞出现坏死,胞体碎裂,突起漂浮或消失。激光共聚焦扫描见高温(38~42℃)刺激后β-tubulin荧光强度低于37℃时,且温度愈高荧光强度降低愈明显;HSP70荧光强度呈钟形分布,39℃最高,37℃、42℃较低。结论热应激可以导致神经元形态变化,β-tubulin结构紊乱可能是其原因之一,HSP70也可能参与了该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高性能战斗机产生的高G值持续性正加速度可导致脑缺血、缺氧,继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其表达与脑缺血中的应激反应有重要关系,与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损伤密切相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应激时HSP70的表达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HSP7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脑缺血后对细胞保护作用,并阐述了HSP70的表达与+Gz暴露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HSR)是一切有生命细胞遇短暂高温、缺氧、亚砷酸盐及H2O2等应激原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以基因表达和调控变化为特征的细胞应激反应。HSR启动热休克基因表达,产生一组高度保守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而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所有原核和真核细胞内,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蛋白家族。当生物细胞受到应激刺激(如热、缺血、缺氧、病毒感染等)和其损伤因素作用而发生应激反应时,就会自动启动HSPs合成基因,促使HSPs的合成,以对细胞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人根据其分子量、等电点将HSPs分成5大类(或家族),分别为低分子量HSPs家族、中等分子量HSPs家族、HSP70家族、HSP90家族和HSP110家族。几乎所有的细胞均能合成HSPs,其中HSP70家族含量最多亦是最重要的HSPs。目前认为HSP70具有多种功能,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保护蛋白,因此是最受关注、研究最多的一种HSPs。 相似文献
5.
+GZ暴露对大鼠脑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Gz暴露条件下大鼠脑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及其在+Gz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4胡,每组25只,一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三组分别进行+2Gz,+6Gz和10Gz暴露,峰值作用时间3min,加速度增长率1G/s然后,分别于暴露后的6h、1d、2d、4d和6d麻醉大鼠,心脏灌注后迅速取脑组织,用West blot法比较HSP70的变化情况。结果 +Gz暴露后6hHSP70开始升高,1d达到高峰,至6d时基本恢复正常。不同+Gz暴露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6GGz组HSP70表达最高,+10Gz最少。结论 +Gz暴露对大鼠脑HSP70表达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时段的热适应及再经受热应激时大鼠肝细胞HSP70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人工热气候室 ,建立热适应 (34℃± 1℃、相对湿度 6 0 % )和热应激 (4 1℃± 1℃、相对湿度 80 % )动物模型。SD大鼠 16 0只 ,分为对照组、热适应组、热适应后热应激组、单纯热应激组 ,每组又分为 2、7、14、2 8d四个时段。取肝组织作免疫组化SP法染色 ,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HSP70含量的变化。结果 :在热适应的四个时段 ,肝细胞的HSP70表达强度呈如下趋势 :热适应后热应激组 >热适应组 >对照组 ;单纯热应激组 >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5 ) ;适应时段对HSP70表达强度变化无明显影响 ;2d时热适应组和热适应后热应激组的HSP70阳性枯否氏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单纯热应激组与对照组无差别。结论 :热应激与热适应都可作为独立因素使肝细胞中HSP70表达增强 ,热适应加热应激则使HSP70表达更进一步加强 ;短时热适应使枯否氏细胞HSP70阳性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同强度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72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运动对大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 7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SD大鼠进行低强度 (6 0 %VO2 max)、中等强度 (75 %VO2 max)和高强度 (85 %VO2 max)跑台运动 1天、2天和 3天 ,在末次运动结束后 2 4小时以RT -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 72mRNA的表达。结果 :在安静情况下大鼠心肌细胞存在HSP72mRNA的基础结构性表达 ;低强度运动 1天后心肌细胞HSP72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 ,HSP72mRNA表达逐渐增加 ;中等强度运动后心肌细胞HSP72mRNA表达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 ,但运动 2天和 3天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 ;大强度运动后心肌细胞HSP72mRNA表达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结论 :运动可以造成心肌细胞HSP72mRNA的表达增加 ,不同强度运动诱导心肌细胞HSP 72mRNA表达程度不同 ,且与运动持续时间存在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热休克蛋白70在创伤愈合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一类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笔者探讨其与创伤愈合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昆明种小鼠25只,按伤后1,3,7,10天及愈合后随机分为5组,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术后按预定时相点切取创伤组织标本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HSP70单抗(Sigma公司),PCNA单抗及SABC试剂盒(博士德公司)。二、结果创面愈合为痂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5天。伤后1天炎症反应明显,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3天见肉芽组织生成及上皮新生;术后7,10天,肉芽组织中,细胞成分多,毛细血管丰富,新生上皮明显,组织增生活跃,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取大鼠伤后1天伤口液作为创伤修复启动微环境,刺激真皮多能干细胞,24小时后检测细胞表达HSP70含量的变化。同时制作单纯创伤和难愈创伤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相点伤口组织HSPT0含量变化。结果 创伤早期伤口液作用真皮多能干细胞后,HSP70表达显著增加。单纯创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伤口局部HSP70表达均显著增加,尤以真皮组织增加明显,其峰值为伤后3天。难愈创伤组大鼠伤口局部HSP70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亦显著增加,但与单纯创伤组相比,其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减少,尤以真皮组织表达减少更为明显,并且HSP70表达峰值显著延迟,为伤后7天。结论 HSP70不仅是一种应激保护分子,而且还是参与调节创伤愈合的一种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10.
磁场、噪声、高温复合作用对大鼠热应激蛋白-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磁场、噪声、高温三因素复合作用对机体热应激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水平正交方法[L8(27)]实验设计,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大鼠肝脏、脾脏和脑组织的HSP70表达量。结果磁场对大鼠肝脏、脾脏和脑组织HSP70表达有影响(P<0.01或<0.05);高温对肝脏和脾脏组织中HSP70表达有影响(P<0.05)。结论磁场是影响HSP70表达的主因素,高温有一定的作用,磁场、高温、噪声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有氧运动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 大强度力竭运动组、大强度耐力训练组和大强度耐力训练 大强度力竭运动组,耐力训练持续6周,力竭运动在最后1次耐力训练后次日进行,各组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运动对CNS脑和脊髓6个部位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中等、大强度耐力训练组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力竭运动组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应的耐力训练组,其中中等强度耐力训练 大强度力竭运动组表达增加最显著.结论:耐力训练是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增加的重要诱导因素,运动强度的适应性改变是决定耐力训练后CNS各部位HSP70表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小负荷运动对反复心理应激大鼠血清皮质酮、IL-2和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身体运动对反复心理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心理应激组、应激 30min运动组、应激 60min运动组、30min运动组、60min运动组、电击组(除30min运动组和应激 30min运动组每组7只以外,其余每组8只).应激大鼠不受电击,而是旁观电击组大鼠遭受电击的过程,通过视觉、听觉等产生心理应激,每次应激持续30 min,隔天1次,连续2周.运动方案为无负重游泳,每天1次,共8周.结果:(1)应激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CD3 、CD4 、CD8 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有下降趋势,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30min和60min运动组血清IL-2水平和血浆T细胞亚群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与应激组相比,应激 60min运动组血清IL-2和CD3 ,CD4 /CD8 水平显著高于应激组,应激 30min运动组CD4 /CD8 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不低于应激组,皮质酮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通过改变HPA轴应激激素对抗心理应激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且中等负荷对于对抗心理应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反复的心理应激引起大鼠较强的心理反应并对大鼠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中等负荷运动更能提高大鼠抗应激能力,其机制可能是中小负荷运动使大鼠HPA轴产生较好的适应,改变应激激素在体内的分泌,从而维持了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运动对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运动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本文在大鼠游泳训练模型上,观察了大鼠离体主动脉环收缩和舒张反应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后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两种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对内皮依赖的舒张血管物质乙酰胆硷的舒张反应性增强,对非内皮依赖的舒张血管物质硝普钠的反应性无改变。提示运动后血管对收缩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和对内皮依赖的舒张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可能是运动防治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组织HSP70及血浆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运动后即刻组(E)、高温暴露1小时组(H)、高温运动后即刻组(HE)、运动后24小时恢复组(E’)和高温运动后24小时恢复组(HE’)6组,每组8只。E、HE、E’、HE’组均进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H组在周围环境温度3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高温暴露1小时。C、E、HE、H组在力竭运动后即刻宰杀,HE’、E’组分别在高温及常温下运动后均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常温环境下恢复24小时后宰杀。测试大鼠心肌组织HSP70及血浆ANP、血清CK-MB水平。结果:(1)E组和E’组HSP70表达量较C组显著升高(P<0.05,P<0.01),HE’组显著高于H组及E’组(P<0.01)。H组显著高于C组(P<0.01)。(2)E组ANP和CK-MB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HE组显著高于H组(P<0.05);E’组和HE’组分别显著低于E组和HE组(P<0.01)。结论:(1)高温和运动均会诱导心肌HSP70高表达且24小时后表达最高,高温环境增强了力竭运动引起的HSP70的高表达,这可能会对高温及运动后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力竭运动即刻血浆心钠素升高,改善了心肌血液供应,同时也提示心肌有潜在受损的可能,但高温环境并未加强力竭运动所致的心钠素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TNFRSF10C基因在应力性骨折(SF)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入伍新兵SF病例及正常对照各10例,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RSF10C基因表达,结合管家基因GAPDH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设计并合成了一组只特异性结合人TNFRSF10C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结果未发现非特异性扩增。10例SF样本中有7例TNFRSF10C基因表达上调,上调1.4倍至6.7倍,另3例SF样本TNFRSF10C基因表达下调,分别为50%、90%和9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NFRSF10C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特异性好、可靠。TNFRSF10C基因表达结果为分析SF发病的分子机制及SF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EPCs细胞周期关键转换点G1/S转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有氧运动影响外周血EPCs增殖的机制。方法:两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有氧运动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每天训练1次,每周6天,由15 m/min(持续25 min)递增至26 m/min(持续50 min),跑台坡度为10%,共训练8周。运动方案结束后,采集大鼠外周血得到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其分化获取EPCs,培养12天后收集贴壁EPCs进行全基因组检测,检测结果采用GeneSpring11.0芯片软件进行分析,对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运动组/对照组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视为表达具有差异,且表达上调;对照组/运动组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视为表达具有差异,且表达下调。结果:在G1/S转换信号通路的10个相关基因中,Fbxo5 mRNA、Ccne1 mRNA、Orc1lmRNA、Dhfr mRNA、Pola1 mRNA、Pcna mRNA表达上调,Tyms mRNA、Cdc45l mRNA、Cdc6mRNA、Cdt1 mRNA无明显改变。结论:有氧运动可通过改变EPCs细胞周期G1/S转换相关基因Fbxo5、Ccne1、Orc1l、Dhfr、Pola1、Pcna mRNA表达,促使细胞增殖的关键点由DNA合成前期向DNA合成期转化,并为DNA的复制做充分准备,有利于EPCs细胞周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急性心理应激组、慢性心理应激组、急性心理应激 运动组、慢性心理应激 运动组。运动大鼠进行10周游泳运动(1次/天,60min/次);心理应激大鼠分别施加急(一次)、慢(后3周)性心理应激。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GnRHmRNA、垂体LHmRNA表达及血清睾酮(T)、皮质醇(C)含量。结果:(1)急、慢性心理应激组大鼠下丘脑GnRH、垂体LHmRNA表达量、血清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心理应激组大鼠体重、睾丸重、睾丸重/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下丘脑GnRH、垂体LH表达及血清T、C均无明显变化。(3)与心理应激组比,慢性心理应激 运动组大鼠下丘脑GnRH、垂体LH表达量以及血清T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应激源,可能会引起大鼠HPG轴紊乱;中等负荷运动对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对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中、小负荷的运动训练,并在运动训练后期施加冷刺激,测定大鼠外周血液NK细胞的数量和β-EP的含量。结果:①应激组血液中NK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但β-E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冷应激增加内源性β-EP的释放,从而使外周NK细胞数量下降,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②经过4周的运动训练后,30min训练组和60min训练组NK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β-EP含量低于对照组;同时,应激+30min训练组和应激+60min训练组NK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应激组,β-EP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结果表明,运动训练通过提高机体生理和心理应激能力,减少机体应激时内源性β-EP的释放,使血液中 NK细胞数量增加,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6)
目的:探讨不同持续时间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去卵巢组(OVX-4、8、12三组),假手术组(SHAM-4、8、12三组),去卵巢+运动组(OVX+T-4、8、12三组),每组10只。运动组采用跑台训练,坡度5°,60分钟/天,5天/周。分别于4、8、12周取材测试。以DXA测定大鼠全身BMD;以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大鼠胫骨骨微结构,测试结果主要包括静态参数(BV/TV、Tb.Th、Tb.N和Tb.Sp)和动态参数(Ob.N/mm、%L.Pm、MAR、BFR/BS、Oc.N/mm)两部分。结果:骨密度结果显示,与同期OVX组大鼠相比,OVX+T-4组无显著变化,OVX+T-8、12组显著升高,虽仍低于同期SHAM组,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静态参数结果显示,与同期OVX组相比,OVX+T-4组各静态参数均无显著变化;OVX+T-8、12组BV/TV、Tb.Th显著升高,Tb.Sp显著下降,但与同期SHAM组相比仍显著降低。动态参数结果显示,OVX+T-4、8、12组的骨吸收指标(Oc.N/mm)显著低于同期OVX组,骨形成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同期SHAM组相比,骨吸收参数已无显著性差异,而骨形成参数(Ob.N/mm、%L.Pm、BFR/BS)仍显著升高。结论:持续4周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可抑制去卵巢大鼠骨吸收,但尚未对去卵巢大鼠的密度和骨微结构产生明显影响;持续8周及以上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不仅可以显著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还能够明显改善由于去卵巢所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及骨微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