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焕宏 《人民军医》2002,45(3):167-170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人为0.3 %~0.4 %,60岁以上2.0 %~4.0 %,75岁以上高达8.0 %~11.0 %,男性为2.2 %,女性为1.7 %.房颤的病死率为1.3 %~2.6 %[1].其治疗方法虽多,但药物疗法依然是其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包括满意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栓塞.   ……  相似文献   

2.
李世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72-1672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加用胺碘酮静脉应用。B组33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胺碘酮静脉应用和稳心颗粒口服。主要观察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间,胺碘酮累计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6.6±1.2)h,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1.5±0.8)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积用量(546±72)mg,B组(240±48)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心颗粒转复阵发性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急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患者房颤发作时给以静脉注射胺碘酮3~7 mg/kg,30~60 min,然后静脉滴注维持量,最初6h以内以1 mg/min,随后以0.5 mg/min持续静脉滴注.结果:用药后复律成功者25例,转复成功率为52%,48例患者用药后心室率明显控制,且作用迅速、稳定.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无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动过缓、无Q-T间期延长所致的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急性房颤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盛闽  王安平  王锋 《武警医学》2011,22(2):175-178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大于8%。房颤也是心脏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病率约为30%,而瓣膜置换术后可高达60%。抗凝、节律控制及心率控制为房颤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胺腆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的作用。方法: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87例,随机分为葛根素加胺碘酮组44例和单用胺碘酮组43例,治疗4周。观察房颤转复时间、成功率、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葛根素加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显著缩短(7.5 d,10.2 d,P〈0.01),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单用胺碘酮组(77.3%,60.5%,P〈0.01)。结论:葛根素辅助治疗可以缩短房颤转复时间,提高房颤转复成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合用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合用30例;对照组单用美托洛尔30例。随访4周、12周,比较房颤临床症状改善、转复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4周时房颤临床症状与房颤累计转复率分别为50.0%vs46.7%,46.7%vs36.7%,无显著差异(P〉0.05),至12周时两组房颤临床症状与房颤累计转复率分别为70.0%vs56.7%,73.3%vs53.3%,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合用较美托洛尔单用既可更好地改善症状,又能提高房颤转复率,从而减少美托洛尔长期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山  李晓庆  蔡士文 《西南军医》2009,11(6):1074-107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予胺碘酮治疗,而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后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的转复率为88.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5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非心脏手术后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术后14d内出现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术后14d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71例,占同期非心脏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2.7%(71/2586),且随年龄增长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胸科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6.1%,明显高于非胸科患者(2.4%,P=0.001);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8.1%,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2.1%,P<0.001).慢性病因的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57.8%)、冠心病(26.8%)和糖尿病(12.7%),急性病因的前五位分别为急性贫血(76.1%)、急性心肌缺血(46.5%)、急性心衰(43.7%)、电解质异常(45.1%)及严重感染(38.0%).术后新发房颤的首次发作时间呈现双峰(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3天),首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为254.5±112.5min.71例术后新发房颤患者中,95.8%(68/71)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自行转复和药物转复分别占7.3%(5/68)和80.9%(55/68),二者兼有的占11.8%(8/68).93.0%(66/71)的术后新发房颤患者接受了胺碘酮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患者的30d死亡率为8.5%(6/71),为同期该监护病房术后患者30d死亡率(2.5%)的3.4倍.结论 非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非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中应重视高龄及手术相关的急性病因,警惕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安全会  张考元 《武警医学》1996,7(2):117-118
慢性房颤电转复51例分析武警北京总队第一支队卫生队安全会,张考元,谢东龙,吕豪(北京100037)关键词房颤,直流电转复我队1988年5月~1994年5月收治慢性房颤51例,行R波同步触发直流电转复房颤心律(电转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 (以下简称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为 0 .4 %~ 2 % ,在 6 5岁人群为 5 %左右。最近Campbell指出 ,房颤可分为 3种类型 :阵发型房颤 ,持续型房颤和永久型房颤。但阵发型或持续型房颤可最终导致永久型房颤。以往认为 ,对大多数房颤可不必转律治疗 ,而仅需用药物 (例如地高辛或 β受体阻滞剂 )控制心率。临床医生认为 ,房颤持续 <6个月可能是复律的指征。对永久型房颤患者而言 ,治疗策略围绕着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这两个环节。在房颤的药物治疗方面 ,口服抗凝药的开发 ,加大了药效 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多见。房颤可使脑卒中发病率较窦性心律时增高5~7倍。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减少25%或更多。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脑卒中发病率并减轻其症状。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胺碘酮治疗房颤84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48 h内进行急诊手术的66例患者分在观察组,48 h后进行手术的36例患者分在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为96.97%、13.5%,48 h后手术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为97.22%、10.5%,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急性肠梗阻临床症状及疾病类型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外科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及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低能量双相波R波同步体内电转复。术前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以排除左房内血栓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 5d。分别行颈内或左右股静脉穿剌 ,置入 2根专用的除颤电极 ,1根置于低位右房并使其放电部位尽量与右房游离壁紧密接触 ;另 1根置于冠状静脉窦或左肺动脉。此外 ,1根标准四极电生理导管置于右室心尖部以司感知同步和起搏支持用。除颤能量释放采用Telectronics公司的植入支持系统 ,型号 4 5 10。转复成功后 ,所有患者均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 2 4h ,以后改为口服维持。结果 所有患者经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 ,共除颤 13次 (平均 2次 /例 ) ,能量为 (7.8± 2 .2 )焦耳。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 (18± 9)个月 ,4例 (5 7% )仍为窦性心律 ,3例分别于转律后第 2、5和 2 4 0天重新转为房颤。结论 低能量体内电转复 ,是一种无需全身麻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2 0 0 0年1月~2 0 0 3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5 2例施行药物复律的房颤患者,男31例,女2 1例,年龄6 7±1 1岁;其中冠心病2 2例,原发性高血压30例。房颤发作均持续7天以上,治疗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 5 %~75 % ,左房内径(LA)为38~4 9mm。5 2例中2 7例单用胺碘酮复律,2 5例联合应用硝酸甘油、极化液、利尿剂和胺碘酮转复心律。比较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的复律情况和随访半年后的窦律维持情况及超声心动图变化。药物复律方法:联合用药:极化液(1 0 %葡萄糖2 5 0ml,1 0 %氯化钾5ml,2 5 %硫酸镁5ml,胰岛素4U)…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 (房颤 )造成病人的不适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已众所周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 ,房颤持续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1] ,心房内可能已有血栓形成[2 ] ,故对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和尽可能转复成窦性心律。作者自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用国产普罗帕酮 (propafenone ,又称心律平 )静注治疗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 2 8例 ,于 4~ 2 4 5min内恢复窦性心律 2 3例 ,转复成功率 82 1%。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 30min~ 72h以内[3] ,均有 12导联心电图证实。男 19例 ,女 9例 ;18~ 35岁 4例 ,…  相似文献   

16.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 1993~ 1999年 16 7例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手术前后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 (房扑 )发生率。据患者的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手术资料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成人房缺的房颤发生率为 10 .5 % ,房扑发生率为 3.1% ;术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为 93.8% ,自然转窦律者为 6 .2 % ;房扑持续的患者为 33.3% ,自然转为窦律者为 6 6 .7%。术后房颤发生率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房扑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 (P <0 .0 1)。结果表明 ,房缺患者术后房颤自然转复率低 ,而房扑自然转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贾明跃  丁国臣  马丽君  刘星 《武警医学》2005,16(10):764-765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引起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心功能不全。急需治疗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很多种,但窦性心律(窦律)的长期维持仍缺乏理想的药物,我们对19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效果不满意者,改用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转律后维持窦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例均经临床及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均先经过地高辛、维拉帕米、普萘洛尔、普罗…  相似文献   

18.
陈忠军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11):694-694
心房颤动(房颤)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发病率有所升高。我们采用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4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6.8±6.5)岁。阵发性房颤(每周至少发作2次)11例,持续性房颤37例。病程0.5~21年。左心房内径26.5~46.0mm;房颤24h平均心室率>90/min41例,<90/min7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冠心病10例。1.2治疗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者,就诊时如果是窦性心律,直接口服胺碘酮200mg,每天3次,1周后改为每天2次,再1周后改为每天1次维持;就诊时房…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N3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23.6%,应用可达龙治疗1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84.2%),应用艾司洛尔治疗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75%),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10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ABG术后发生AF与年龄、左房大小、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及术前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达龙、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A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龄、左房大及存在右冠状动脉近一中段病变的患者,CABG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术后AF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作为特殊群体职业的船员,由于受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多重影响,近几年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心室律和/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及抗凝预防血栓发生,以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预后最佳.本研究以心房重构(atrialremodeling,AR)为治疗基础,为将来防治AF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部分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00/min)男性船员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62岁,平均(38.4±4.7)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糖尿病10例,未发现诱因2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