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脊髓型颈椎病变患者资料,均采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沟切除后纵韧带。结果术后JOA评分平均16.2(13~17),JOA评分改善率平均83%(48%~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可安全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与切除后纵韧带对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方法应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62例,其中后纵韧带保留组(A组)37例,切除组(B组)25例。据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JOA评分提高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和硬膜囊前后径的变化。结果术前两者比较无统计性差异,术后6个月A组JOA评分(14.20±0.2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2±19.7)%,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2.59±1.33)mm,B组JOA评分(15.35±0.38),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20.5)%,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3.68±1.4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彻底,其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切除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压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同时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和后纵韧带退变增厚的脊髓型颈椎病40例,予前路切除退变后纵韧带、潜行骨赘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随访6~36个月,平均14.5月。据JOA评分系统对脊髓功能恢复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术前JOA评分:3~13分,平均10.3分。术后6月:11.5~17分,平均15.7分,RIS:32%~100%(76%±20%)。术前与术后6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除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乐可使受压脊髓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压,可显著提高CSM前路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疗效.方法 按治疗方法将4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患者分为2组:后纵韧带切除者20例(切除组),未切除者21例(保留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比较两种方式的疗效.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13~32(18.0±1.6)个月.两组术前JOA评分、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切除组76.2%±21.6%,保留组63.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适应证及意义. 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我院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0例,其中213例患者切除后纵韧带,男153例,女60例,年龄30~74岁,平均49.96岁.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213例中,178例术前影像学有相应的后纵切带或椎间盘钙化:30例术中探查后纵韧带弹性差、有韧或硬感;1例术前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到硬膜内,周围有脑脊液信号;4例术中发现后纵韧带上有破损,切除后纵韧带后发现椎间盘突出到后纵韧带后方、硬膜囊前方.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早期出现硬膜外而肿致神经症状加重2例,均及时发现,手术清除血肿,神经功能在1个月内恢复;术后并发食管损伤者2例,经保守治疗,均在4~6周愈合.随访6~70个月,平均36.7个月,JOA评分由术前4~14分,平均8.71±3.36分,提高到随访时的5~17分,平均13.50±3.5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善率为7.69%~100%,平均60.0%.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时后纵韧带的弹性可以决定颈椎病前路手术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切除后纵韧带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5%,优14例,良16例,中9例,差3例,结论:后纵韧带退变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髓时,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8.
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减压充分后给予取自体髂骨或骨粒填充的钛网做椎间融合,Windows钢板内固定。[结果]33例病例随访8~4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JOA评分6.7分,术后3个月评分10.1分,术后12个月评分10.7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前路减压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的预后及疗效.方法 65例CSM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者31例,未切除者34例.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65例患者随访12~56月,平均28.8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76.2%±21.6%,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3.7%+21.3%(P<0.05).结论 CSM行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中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优于保留后纵韧带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8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伴后纵韧带明显压迫脊髓28例(A组),后纵韧带无脊髓压迫53例(B组)。根据JOA评分分别比较两组行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术后症状的改善率。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A组中行后纵韧带切除或漂浮者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和66%;B组分别为74%和72%。行后纵韧带切除者中术后症状一过性加重5例,瘫痪1例。结论对于伴后纵韧带明显压迫脊髓者,韧带切除术疗效优于漂浮术;而对于无脊髓压迫者,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8月~2011年7月87例下颈椎损伤但椎体无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术前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两位诊断医师分别以MRI T1加权像低信号带连续中断(T1D)、T2加权像纵形高信号(T2L)、T2加权像横形高或中等信号(T2T)作为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术中仔细探查韧带损伤(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情况,并将不同MRI标准的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诊断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术中所见作为金标准,计算不同MRI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以T1D为标准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差(Kappa值分别为0.152、0.238),敏感性(57.4%~67.2%、64.7%~64.7%)、特异性(43.3%~60.8%、56.5%~59.7%)、准确性(48.7%~63.3%、58.2%~60.8%)、阳性预测值(38.9%~51.9%、29.0%~30.6%)及阴性预测值(61.8%~74.7%、81.4%~86.1%)均较低。以T2L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57、0.607),特异性也较高(78.4%~80.4%、88.7%~90.4%),但敏感性较低(54.1%~65.8%、29.4%~50%),准确性(70.3%~73.4%、75.9%~84.8%)、阳性预测值(63.5%~65.8%、41.7%~70.8%)及阴性预测值(73.6%~78.4%、82.1%~87.3%)也较低。以T2T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非常好(Kappa值分别为0.837、0.799),且有较高的敏感性(83.6%~86.9%、82.4%~88.2%)、特异性(91.8%~95.9%、90.3%~91.9%)、准确性(89.9%~91.1%、89.9%~89.9%)、阳性预测值(86.9%~92.7%、71.4%~73.7%)及阴性预测值(90.3%~91.8%、95.0%~96.6%)。结论:以MRI的T2T为标准诊断下颈椎前、后纵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较准确可靠,有助于评价下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1983年8月至1991年3月,手术治疗63例颈韧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后路全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及前后路两次手术。随诊6到96个月,疗效为39例代。16例良,优良率87.2%。本文讨论了前路椎间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及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的方法。作者认为对OPLL伴广泛性椎管狭窄者以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颈椎减压术后的MRI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术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颈前路减压患者的术后MRI检查资料,其中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者12例,未行切除者10例。观察脊髓形态,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6个月,MRI显示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组(P<0.01)。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经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83例,占同期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76例)的22.07%。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手术适应症,特别是术中如何判定是否应该切除后纵韧带,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全组术后经3~59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57%。切除之后纵韧带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增生、肥厚、纤维化等。结论:对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前路手术,合并有后纵韧带肥厚者,应在切除突出间盘的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以使颈髓完全解除束缚,疗效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3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56例患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对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和未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患者的年龄、糖耐量、体重、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颈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强度、颈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是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91、3.560、5.875和3.080(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后-前联合入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前路手术(A组,22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9+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1+1.7)分,平均改善率为(65.9+5.2)%;B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4.5)%,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前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脊髓受压程度、影像学资料、骨化范围及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