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83-285
橘皮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共出现三次,涉及橘枳姜汤、橘皮汤和橘皮竹茹汤三方。主要从《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和呕吐哕均使用橘皮且临床胃痞患者常有胸闷表现入手,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联系经脉循行、气机升降理论,试图用一元观点概括橘皮治疗胸痹和呕吐哕以及咳嗽等病症的病机,分析可能是取其能降阳明胃经之气,使在上之浊阴下降,同时亦能降太阴肺经之气。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的理中汤,又名人参汤,目的是在强调本方中人参的作用。《医宗金鉴》载:“胸痹病心下痞气,闷而不通者,虚也,……虚者用人参汤主之,即理中汤,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由此可知,痛有补法,塞因塞用之义也。”史海波是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上采用人参汤加味治疗虚证胸痹取得较好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史老师门诊抄方,对于人参汤加味治疗虚证胸痹略有体会,现举2则病案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4.
<正>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凉燥的常用方。为外感凉燥,肺气不宣所致之证而设。具有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之功。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胸痹等多种疾病,收效颇佳,报道如下。胸痹王某,男,59岁,1987年4月15日就诊。患冠心病五年余,心前区阵发性绞痛3日。述:左侧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遇寒加重。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尤甚,咳喘,痰多,粘稠,色白,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脉  相似文献   

5.
胸痹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据现代中医之研究,当属现代医学之心肺病变、胸膈病变等,尤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似.然后世诸多文献,尤唐宋以后.因胸痹有“心痛”、“心胃病”、九种心痛”等称谓,则常与脾胃病胃脘痛混淆.此不敢日沉冤千古.但不辨明个中奥秘实难真正继承发扬中医经验之精华.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复习.探寻幽微于后:1 内经纲目、仲景正名《(?)间·脏器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进一步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契,如以后触及其心.伛楼者肾心痛也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者,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相似文献   

6.
浅谈胸痹     
一、胸痹的病名早在《内经》即有胸痹的记载,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痹”,有闭阻不通之意.胸痹是指胸中闭塞不通,轻者满闷不舒,甚者胸痛,痛引于背,喘息咳唾短气等证.盖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皆受气于胸中,故又称为清旷之区.若胸阳不足,浊阴上逆,而乘阳位,痹阻气机即致胸痹.  相似文献   

7.
<正>心室室壁瘤患者大多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病史,临床症状多以胸闷、憋气、后背沉重、心前区刺痛感、下肢水肿等为主,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又载:"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  相似文献   

8.
王文钦 《河北中医》2003,25(5):353-35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冠心病 )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自古就有用理气药治疗的先例 ,如《灵枢·五味》篇明确记载了“心病宜食薤” ,薤白就是一味能够振奋胸阳的理气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胸痹证治时 ,也用到了理气的方药。如论及胸痹轻证的症状和治疗时 ,曰 :“胸痹 ,胸中气塞 ,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指出胸痹轻证在病情上有偏于饮邪与偏于气滞的差别 ,前者用杏仁宣肺利气 ,后者用橘皮、枳实理气消痰 ,通调气机。后世医家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加以发展 ,对胸痹的治疗又提出芳香…  相似文献   

9.
当归拈痛汤,清代医家张石顽盛赞之为治"湿热疼痛之圣方",该方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原文述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方中"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  相似文献   

10.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11.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金匱》橘枳生姜湯与茯芩杏仁甘草湯同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証。《医宗金鑑》认为水盛于气者,主以苓杏甘草湯;气盛于水者,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湯。盖前方着重利水,后方着重行气。茲将吾师运用此方加味,治愈历时五年之胸痹証一例,介紹于下。病案摘要:何××,男,34岁,門診号6372。主訴:咳嗽已五年,經中西医久治未愈。西医拟診为枝气管炎,屡用棕色合剂、青霉素等药;中医认为“久嗽”,  相似文献   

13.
论冠心病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即有胸痛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肩痛,两臂内痛。”强调了此病为气滞血瘀而致。《金匮要略》把胸痛称为胸痹,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指出:“胸痹不得卧,心  相似文献   

14.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  相似文献   

15.
考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承《灵枢》之说,而又有所发展。《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三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四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  相似文献   

16.
胸痹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系由于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 ,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填塞 ,导心肌缺血、缺氧 ,严重者可发生突然死亡。祖国医学虽无“冠心病”病名 ,但考《内经》有“心痛”、“真心痛”的记载。《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之痛 ,鹰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这些论述概括了冠心病的基本病状。从而可以推论 ,冠心病隶属中医胸痛、真心痛、胸痹、心悸等范围。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失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  相似文献   

17.
笔者依据《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对确诊为冠心病在稳定期间出现心气 (阳 )不足 ;瘀血阻滞证的患者 ,结合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特点。运用心主血脉的理论 ,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 ,随症加减 ,观察冠心病患者缺血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善 ,验之临床 ,疗效尚可 ,兹述体会如下。1 病理特点冠心病列为中医的“胸痹”。胸痹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指出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其症一目了然 ,阳…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一症,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又《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金匮要略》在  相似文献   

19.
照海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部  侯凤琴 《中国针灸》1998,18(5):287-288
照海穴又称阴跷、漏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据文献记载,其主治有目痛引眦、视如见星、少腹偏痛、咽喉干痛、偏枯、癫痫、癃闭、便秘、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胎衣不下、失眠等病症,应用极广。笔者多年来宗前人之旨,以独取照海、或加配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 穴性探讨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云:“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  相似文献   

20.
一、中医对胸痹心痛证的认识祖国医学对胸痹(心痛)证的记载,首见于《内经》,有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名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描述了胸痹(心痛)证的基本症状.又《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指出本病预后的严重性.张仲景对于胸痹心痛的证治原则,就是继承《内经》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