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和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胆固醇饲料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饲养16周.观察实验前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VCAM-1、PAI-1水平和体重的变化,处死动物后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局部VCAM-1和PAI-1阳性表达百分数.结果实验前3组动物血清TC、TG、LDL、VCAM-1和PAI-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16周后与胆固醇饲喂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血清TC、LDL、VCAM-1和PAI-1水平,明显减少斑块/内膜面积比(0.161±0.027比0.281±0.037,P<0.01);明显减少内膜厚度(38.11±6.02比67.47±7.13)μm;明显减少内膜/中膜比(0.391±0.213比0.878±0.370,P<0.01).阿托伐他汀明显减少VCAM-1和PAI-1的阳性表达(P<0.01).结论AS的发生伴有VCAM-1和PAI-1的过度表达,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它们的表达减轻AS病变可能是其抗AS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秦玲  雷宇  黄可欣 《高血压杂志》2006,14(6):461-465
目的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和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胆固醇饲料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饲养16周。观察实验前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VCAM1、PAI1水平和体重的变化,处死动物后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局部VCAM1和PAI1阳性表达百分数。结果实验前3组动物血清TC、TG、LDL、VCAM1和PAI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16周后与胆固醇饲喂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血清TC、LDL、VCAM1和PAI1水平,明显减少斑块/内膜面积比(0.161±0.027比0.281±0.037,P<0.01);明显减少内膜厚度(38.11±6.02比67.47±7.13)μm;明显减少内膜/中膜比(0.391±0.213比0.878±0.370,P<0.01)。阿托伐他汀明显减少VCAM1和PAI1的阳性表达(P<0.01)。结论AS的发生伴有VCAM1和PAI1的过度表达,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它们的表达减轻AS病变可能是其抗AS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后,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每天1.5 mg/kg或淀粉,2周后测定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和内膜中膜厚度比。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动脉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2,P<0.01)。与淀粉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降低55%,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少(52.5%±4.2%比81.9%±2.8%,P<0.01),内膜厚度显著降低(24.18±10.21μm比77.51±22.47μm,P<0.01),内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29±5个/HP比49±17个/HP,P<0.01)。动脉内膜厚度与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细胞数显著相关(r=0.831,P<0.01)。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可诱发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该效应不仅与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相关,而且与其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减少动脉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大量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药物,其抗AS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兔AS模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探讨其抗AS机制。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 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低及高剂量组;正常组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在普通饲料中加入1%胆固醇及0.02%蛋氨酸,葛根素低及高剂量组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给予葛根素(每天100 mg/kg,200 mg/kg),饲喂9w,麻醉后采血,取主动脉上段组织-80℃保存.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LDL-C,CRP,ICAM-1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组血清TC,LDL-C,CRP,ICAM-1明显降低(P<0.01或P<0.05);病理学检验结果显示葛根素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明显延缓.结论葛根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该作用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9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白蛋白尿(CA)组,分别测定血、尿MCP-1与血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NC)比较。结果NC、NA、MA、CA组间的血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UAER均呈正相关(r=0.891,P〈0.01;r=0.583,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血hsC-RP均呈正相关(r=0.723,P〈0.01;r=0.625,P〈0.01)。结论尿MCP-1及血sl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可作为肾脏损害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形态观察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产生量,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活性氧荧光强度。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的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典型的铺路石样排列,经CD31、CD34染色,细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沉着(CD31、CD34阳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晚期糖基化终产物(10-4~10-1g/L)呈浓度依赖性增强人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10-4g/L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组人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水平开始显著增高(0.26±0.02比0.17±0.04;0.22±0.02比0.08±0.01,P<0.0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组相比,阿托伐他汀(0.1、1、10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平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ApoE~(-/-)小鼠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 mRN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AS模型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蒸馏水灌胃)、阿托伐他汀(6.67 mg/kg)组、苯磺酸氨氯地平(1.67 mg/kg)组、冠心平低剂量(0.75 g/kg)组、冠心平高剂量(1.50 g/kg)组,同时设正常组(喂养基础饲料)。喂养3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ox-LDL的浓度,Western印迹法测定ELAM-1、ICAM-1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LoX-1 mRNA水平。结果高剂量冠心平可明显降低AS模型ApoE~(-/-)小鼠ox-LDL、LoX-1、LoX-1 mRNA、ICAM-1及ELAM-1水平,且高剂量冠心平抑制LoX-1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低剂量冠心平对LoX-1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冠心平可有效降低AS模型ApoE~(-/-)小鼠ox-LDL、LoX-1、LoX-1 mRNA、ICAM-1、ELAM-1水平,具有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9.
肖琛  傅杨  徐凌忠 《山东医药》2013,(46):90-9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单核细胞THP1细胞随机分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ox-LDL组、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ox-LDL组.作用24h后收集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上清液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 与ox-LDL组相比,阿托伐汀组和阿长伐他汀fox-LDL组THP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和IL-6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ox-LDL诱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及高脂饮食,6周后高脂组再分为高脂组、高脂 阿托伐他汀组、高脂 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干预组,继续喂养4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主动脉斑块部位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脂组主动脉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组炎性因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与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干预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氧化、抗血小板、他汀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以制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麻醉处死,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кB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因子кBp6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和中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19.58±2.60比2.00±0.93,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37.50±2.45,P<0.01)。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mRNA(0.42±0.0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0.61±0.1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0.57±0.1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8±0.04、0.20±0.04和0.33±0.05,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66±0.16、0.81±0.11和0.76±0.03,P<0.01)。核因子кB的活性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表达量明显相关(r=0.926,P<0.01;r=0.958,P<0.01)。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кB活性以及降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而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有表达。三者在脂纹期的表达分别为 5 0 .0± 10 .9、5 1.8± 6 .0和 13.9± 2 .8,在纤维斑块期分别为 2 3.1± 7.3、37.2± 9.7和 2 3.0± 6 .0 ,在粥样斑块期分别为 17.5± 4 .9、18.6± 5 .5和 38.0± 1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2± 1.4、2 .2± 1.2和 7.8± 2 .2 ,分别为P<0 .0 1)。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 (前者r=0 .344、P <0 .0 1,后者r=0 .5 2、P <0 .0 1)。实验结果提示 ,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高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心肌重塑是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维持的病理基础。研究发现有多重因素参与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同时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维持心肌重塑的发展。Notch信号通路由一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细胞膜配体、受体及下游分子组成。细胞间受体配体作用可激活Notch信号转导过程,从而直接调节基因转录,使细胞基因表达受相邻细胞调控。Notch信号在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组织自我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6.
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方药(沥水调脂胶囊)含药血清对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的影响。用细胞酶联免疫法测定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含量。结果发现,20%沥水调脂胶囊除蛋白含药血清组对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升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含药血清组对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已具有抑制作用,当含药血清浓度达20%时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由此可见,通过抑制细胞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是健脾祛痰化瘀方药沥水调脂胶囊抗氧化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痰瘀互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四逆汤对高胆固醇喂饲所致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氧化损伤的影响,采用高胆固醇喂饲模型;将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汤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对照组)和高胆固醇饮食(其它2组)喂养,四逆汤组另加用四逆汤方药;实验结束后,观察血管病理变化、血和血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浆和血管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四逆汤组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内膜斑块面积和厚度明显降低;血和血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血浆和血管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增加;血管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研究结果提示,四逆汤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氧化损伤可能是四逆汤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20周后处死动脉,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壁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并运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大鼠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主动脉病理变化,减弱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在主动脉内的表达。此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此作者可能是通过减弱粘附分子在主动脉壁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