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级阶段。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当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以营卫不和、正邪相争为其病机特点,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是其主要脉证。然临证所见,外感热病患者常伴见纳差、恶心、腹泻等胃肠症状。笔者在认真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谨就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注释] [1]太阳之为病:太阳:“太阳病”之省略。之: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一完整句子变成一语意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经常用的一种句法。”(王力语)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3.
太阳病居《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之首,条文有178条,占条文总数的二分之一弱,按实际内容计算,占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强(指篇幅),正确认识太阳病的实质,对理解其它各病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仅就太阳病展开讨论如下。太阳病提纲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柯韵伯说:“三阳之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其寒热有属病机者,有属症状者,而且六经皆有寒热之证,并各其热型特点,现将伤寒太阳病寒热的类型、病机要点和辨证特点试析如下,以供同道共研。1 太阳中风寒热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风寒袭入,太阳首当其冲而伤卫,可出现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中风寒热证,此为寒热同病之证。本证有“恶寒”(1)(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几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第1版)或“发热汗出恶风”(2,1…  相似文献   

5.
论太阳病     
余昭秀  王德 《海南医学》2003,14(7):90-91
太阳病作为《伤寒论》一书中篇幅最广 ,论述最多的一个症候群 ,其实质内涵是什么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 ,浅述管见。什么叫做太阳病 ,历代有两种片面见解。一者 ,认为太阳病是以太阳膀胱经为主的包括手、足太阳经的病变。方有执、程应旄、《医宗金鉴》均持此说。方有执从脉立论 :“表即皮肤 ,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 ,知病在太阳表也”。程应旄从症状立论 ,“太阳经之见症 ,莫确于头痛 ,恶寒”。《医宗金鉴》亦云 :“太阳主表 ,为一身之外藩。太阳 ,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 ,谓太阳经之所为病也”。二者、将太阳病说成是表证。成无已言“太阳主…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太阳病汗之五法,即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五方所示之法。合而言之,则属一法,即汗法。俱是升太阳表邪之出路。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固护于外,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争于太阳,当顺其正气逐邪之势,因势利导,汗而散之,则“使邪气与汗皆出”《素  相似文献   

7.
Ⅵ分经审证临床上根据六经的主证将疾病加以总体区分,再根据“经证”、“腑证”、合病(证)、并病(证)、兼证、变证、误治变证、杂证等进一步层层区分,最后找出相应处方的方法称为分经审证。主证是该经代表性的症状,如太阳的主证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阳明的主证是由于胃肠实热所致的高热、口渴、汗出、不恶寒而恶热,脉洪大或腹部胀痛,便秘,发热,脉沉实。  相似文献   

8.
切诊一得     
<正> 从唯物辩证自然观来看:天地与人体相应,宇宙是宏观,人体脉搏是微观。古人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了对待客观现象细心观察,就能够由小及大。时代有脉搏,地理有江河道路,人体有脉络。《周礼》有:“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扁鹊运用切脉等为虢太子治“尸厥证”。《黄帝内经素问》有三部九候论,提出二十余种脉象。《难经》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开创了脉证并治,二者合参。每节提纲挈领都是“病脉证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  相似文献   

9.
30.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原注”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134)  相似文献   

10.
针刺拔罐治疗太阳病344例疗效对比观察刘林,张秀莲,李凤仙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063000)“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辨外感病──太阳病提纲。“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是指太阳经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病腰痛,骨节疼痛”是指太阳...  相似文献   

11.
表证治疗     
所谓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组特定的症状而言。上述症状为多种病证初期阶段所共有,如伤寒太阳经证、温病中的风温、湿温等卫分证、内科学中外感病证、水肿病初期风邪遏肺阶段;以及痹证、喘咳某些证型的早期也有表证症状。因此能及时把握住表证的辨证与治疗对有病早治,不使其发展,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恶寒是辨识外感表证的重要标志。《伤寒论》中恶寒为太阳病提纲脉证之一,太阳伤寒证中强调指出“必恶寒”,可见仲景十分重视恶寒在表证辨识中的意义。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医贵知常达变,须知恶寒并非表证所独见,所以切不可斤斤于此,一见恶寒,就冒然断为表证,随手处方,招致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因此,临证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阳明病属里热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其典型表现。但亦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就不能据恶寒断为表证。此因阳明本经自病,外邪初入,卫阳闭郁不得伸展之故。正如柯韵伯所述:“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又虽类于太阳伤寒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未发热所致,但阳明燥气偏胜,热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各论一、太阳病篇 (一)为什么太阳主表而肺亦主表?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主表,认为太阳为人身之藩篱,主表而卫外,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初起多见太阳病。此后温病学家倡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认为肺主表。由于肺主气,外合皮毛,故主表而卫外,温邪侵袭人体,多先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这部有法有方、承先启后的著作,是医学的宝贵遗产,已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其微妙意旨,约略述之如下。辩证大法平脉辨证,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明确的发挥。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为湿病。太阳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热病。这就简明扼要的分出了风寒温湿热等五病各个证状。其间有相同的、有不  相似文献   

17.
再读<伤寒论>对书中 "或未发热,必恶寒" 的病机解释感觉不切贴,经过一番探讨有了新的认解,现将其浅述如下. 1 恶寒发热的病机一般解释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病脉证提纲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些书这样解释恶寒的病机:"卫外抗邪时,温煦功能必相应不足,故恶寒".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指导临床诊断、治则、用药、推断病势进退等的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证据. 一、用于诊断、治则、方药 <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血痹虚劳病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金匮·经洛篇>"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金匮· 下利篇>"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篇证候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厦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太阳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出现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麻黄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上治疗太阳伤寒病的主方,是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风寒之邪伤于人体肌表、毛孔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外达,则有恶寒、发热无汗。肺失肃降上逆为喘;肌表经络受邪则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是邪在肌表,尚未化热入里,脉浮为病在表,紧为诸寒收引之征象。只要辨证不误,本方疗效确切。《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这正是麻黄汤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