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栋 《家庭医学》2007,(23):48-48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是养“三宝”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是养"三宝"的根本。寡欲以养精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  相似文献   

3.
《长寿》1998,(6)
明代学者龚廷贤撰《寿世保元》,书中有一首七律:“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化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此诗是作者医疗和养生经验的艺术概括,而今仍不失指导意义。 起联是告诉人们注重保养精、气、神。 精、气、神三者关系密切,互为影响,可视为人体之“三宝”。“三宝”得养,可使精充、气足、神旺,诸病难以乘虚而入,便能身体健康、神采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精气静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明朝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一书中有诗曰":惜气存精更养神,省思寡欲勿劳心。食为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这首诗在卫生保健方面含义很深,是告诫后人延年益寿的秘诀。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生"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苏东坡对延年益寿也有独特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2,(12):24-24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生命的动力.在精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称之为"神".精、气、神三者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神气充盈则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被破坏.因而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是疾病与衰老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  相似文献   

9.
闲暇之际,翻阅清代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书中有一首“养寿诗歌”曰“: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细读详审,耐人寻味,此诗堪称延年益寿之妙诀。“惜气存精更养神”大意是:若欲延年益寿,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故养精者首先应调整饮食,注意合理调配,平衡膳食。节制房事,也是保精的要法。人身之气以顺为健,不顺则病。…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活人与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人有精、气、神这"人生三宝".在这里要讲的则是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 中医里的"神"指的不是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而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的一种状态.狭义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广义的"神"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眼神、气色、语言、动作、呼吸、心跳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正李亚平: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及国家级名中医陆拯、胡荫奇等,为陆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养生,养什么?李亚平认为,养的是精、气、神。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所谓"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尤当顾惜、调摄、充养人体的这"三宝",达到精充、气足、神旺之目的。养生的原理是道法自然。他说,国医大师朱良春今年已98岁  相似文献   

12.
潘明信  庞立平 《健康》2009,(4):60-62
"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有很多老年人把运动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运动可以填充一个人的"内三宝",即精、气、神,也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外三宝",即耳、目、口。通过运动,内练精神、脏腑、气血,外练筋骨、肌肉、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感觉灵敏,整个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老而不衰。  相似文献   

13.
茏木 《健康大视野》2010,(19):45-45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指出,要使人的生命健康长寿,就要养护人身三宝:精、气、神,这是人类生命三要素。因为人体生命的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动表现于“神”。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黄帝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  相似文献   

15.
养参之道     
中国滋补养生之道,自古以洋参为首选,俗话说: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体由于过度疲劳、体虚多病时,西洋参能提精、补气、养神。西洋参为什么有这般神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素有“上工治未犯之病”的说法,它的大意是: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正确的诊断和高超的医术,把患者身体潜在的疾患消除,使将要发生的疾病被消灭在萌芽之中;笔者认为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即:高明的养生健身者能够通过比较正确的方法,把自身潜在的疾患消除,使将要发生的疾病被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养生勿轻“精气神”。 从中医角度讲,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精足则气裕,气裕则神充,如此良性循环,则人体阴阳协调,外感内伤方不易侵及。怎样做到内养精气神呢? 自觉节欲保精,养精蓄锐用以养生 狭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广义的“精”,是泛指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中医特别强调节欲保精,勿使房劳过度。如《寿世保元》说:“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  相似文献   

17.
开源节流,防止漏失真精人生三宝精、气、神,得之者生,失之者死。神是主宰,气是动力,精是基础。实际精气神是生命三大要素,互相为用。性命双修,性者神也,心脑也;精气者命也,即法身也。没有了精气,神与心也就没有了依附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忌怒 “怒”是人体七情中最强烈的一种坏情绪。古人云:“怒不节,生乃不固”。怒可危害身体健康,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中年人因生活压力过重,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怒从“心”生。此时需要积极制怒,以消除于萌芽状态,方能有益于养生。 二寡欲 一指私欲,人生活在社会上,由于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不可能没有欲望和追求,但若把精神上的追求和物质上的享受无限扩大而超越了本身客观条件,就变成一种奢望,最终因失望忧思成疾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年人应当“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把任何事情都看得渺小淡漠一点,身外之物不可求也。另指色欲,历代养生家都坚持寡欲以养精。所谓寡欲以养精,并不是主张独身去当和尚,而是不要纵欲过度。纵欲无度不但会引起性机能衰退,  相似文献   

19.
选年龄人的最佳生育年龄应是24~30岁。传统中医讲男子18岁就已发育完全,但这并不是最合适的生育年龄。另一方面,女子在35岁以后、男子在40岁以后,身体素质已逐渐在走下坡路,同时因饮食受到环境污染、放射污染、食物中残留的化学物质污染等在体内堆积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生育,下一代患病几率将明显增加。调情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神"是人身体状况的外在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生育。试想一个整天迷迷糊糊、心情抑郁、猜忌的人,怎么能孕育出健康的宝宝呢?所以要健康生育,重在"调情致"。保持心境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20.
养神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之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斧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