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求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108例,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较研究组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研究组长,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较研究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康复训练,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其创伤性较大,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建华  曾国庆  肖容  孙代卫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4):1984+1987-1984,1987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4—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患者死于术后1年内,随访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7.41±6.71,第3个月为73.13±5.24,第1年为75.42±6.84,第3年77.46±5.13;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6d,随访时间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置物感染及假体松动的现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且能让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避免了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三科2012-05—2015-07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5~105 min,平均80.2 min,术中出血190~450 mL,平均240.4 mL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3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假体位置良好,疗效依照Harris标准评估,优15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8.6%。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早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观察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比较术后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及患肢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缓解疼痛程度,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8例。研究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参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1年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参照组的28.57%(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16例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非稳定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皮牵引护理,内科疾病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护理,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术后4~8周能扶双拐行走,1年后能弃拐行走,随访6~28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7.5%。结论:对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加强卧床期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好,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35-3837
目的 探究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次手术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并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loading of the proximal femur during daily activities an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femoral anteversion. DESIGN: This study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determine the in vivo loading at the hip joint. A numerical musculo-skeletal model was validated against measured in vivo hip contact forces and then us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anteversion on the loading conditions in the femur. BACKGROUND: Musculo-skeletal loading of long bones is essential for joint replacement and fracture healing. Although joint contact forces have previously been measured in selected pati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oral anteversion and the associated musculo-skeletal loading environment remains unknown. METHODS: The gait of four patients with force measuring hip prostheses was analysed during walking and stair-climbing. Musculo-skeletal loading was determined using individual numerical models by minimising the sum of the muscle forces. RESULTS: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determined hip contact forces agre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Muscle activity resulted in compression of the femur and small shear forces in the meta- and epi-physeal regions. Increasing the anteversion to an angle of 30 degrees increased hip contact forces and bending moments up to 28%. CONCLUSIONS: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femoral anteversion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usculo-skeletal loading environment in the proximal femur. RELEVANCE: Detailed musculo-skeletal modelling may allow pre-surgical, patient specific optimisation of loading on implant, bone and soft tissu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近端解剖钢板(ALP)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淮南市新华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PFNA组(n=35)和ALP组(n=35).PFNA组行PFNA治疗,ALP组行ALP治疗.比较2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条件,完善术前准备,积极预防手术并发症,并加强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 72例老年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痊愈出院。结论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并有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BHR组和DHS组,每组81例。BHR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DHS组采用股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HR组优良率为86.42%,显著高于DHS组的76.54%(Riditz=26.348,P=0.000);BHR组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均长于、大于DHS组,失血量和下地时间小于、短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5%,再手术率为4.94%,而B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无再次手术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相比,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为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术后锻炼、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诊治等提供依据。方法对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46例)和股骨头坏死(36例)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随访的80例患者中按照Harris评分:优59例,良13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综合评估,合适的假体选择和固定方法,髋关节置换能够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者32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22例,生物型假体10例,从后外侧入路12例和外侧小切口入路20例进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12~30个月,无感染及假体松动病例,早期脱位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 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金属材料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10/2007-12苏州大学附属娄葑医院骨科收治所有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35~86岁,平均65岁;骨折类型参照Evans-Jenson方法分为稳定型(Ⅰ、Ⅱ型) 9例和不稳定型(Ⅲ、Ⅳ、Ⅴ型)23例.分别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测量患肢内固定后颈干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个月.32例患者内固定均顺利完成,平均54 min.内固定后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住院时间7~19 d,平均10 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90%患者恢复术前活动能力.患者术前患肢颈干角平均为90°,内固定后颈干角恢复良好,平均132°,无髋内翻畸形,随访至今,无髓内钉断裂或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股骨头坏死、股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后允许患者早期完全负重,且有效减少了其他内固定所带来的并发症,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可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由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内固定失败率高等原因,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成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目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以及Harris评分等方面分析了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01/2004-1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象:42例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龄70~95岁,平均78.2岁。52例股骨颈骨折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70~91岁,平均7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手术时机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入院后患肢暂时行皮肤牵引维持,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症,一般情况稳定后按标准手术操作规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选择颈长合适的股骨假体用骨水泥固定于股骨上端髓腔内。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比较。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比较。③两组并发症比较。结果:转子间骨折组平均随访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随访4.9年。①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护士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配合中的作用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和整个手术过程.结果 7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自由行走,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高达100%.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掌握术中手术配合步骤和器械的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正确转运和告知患者等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