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AIDS的流行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NTM肺病已成为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及死亡原因之一。AIDS合并NTM肺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治,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关键。加强对NTM鉴定和分型技术研究以及治疗方案优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液体培养在我国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结核病早期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为Mtb与HIV双重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实验组选取安徽、河南、新疆、广西、云南5个省、自治区中开展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的10个地市(实际纳入8个地市),在新发现和既往可随访的15 199例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2162例进行液体培养,记录相关结果信息,并与同期收集的同地区全部15 199例和全国67 186例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对照组)通过常规结核病检查方法获得的结核病诊断率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样本阳性率14.2%(306/2162),明显高于同地区同期总体结核病诊断率5.2%(793/15 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P<0.0001);实验组阳性率(14.2%)与同地区总体结核病诊断率(5.2%,793/15 199)也都分别高于全国同期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的结核病诊断率(2.3%,1525/67 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7、393.8,P值均<0.0001)。 结论 液体培养与结核病症状筛查、痰涂片和X线胸片检查等常规结核病检查方法相比,可以显著提高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的结核病检出率,对于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的结核病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适合在我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诊断为艾滋病合并NTM病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为播散性NTM病分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M病组与艾滋病合并非播散性NTM病组。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等。结果 190例艾滋病合并NTM病患者中, 男182例, 女8例, 年龄为(42±13)岁;首次住院天数为15(6, 26) d;患者以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 占12.1%(23/190);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M病87例(45.8%)。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55.8%(106/190)]、咳嗽[50.0%(95/190)]、咳痰[28.9%(55/190)]常见,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M病组乏力[31.0%(27/87)比7.8%(8/103)]、纳差[21.8%(19/87)比10.7%(11/103)]比例高于非播散性NTM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9, P<0.001;χ2=4.42, P=0.036);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 相似文献
4.
程睿儇吴利先王国富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6):671-673
近年来,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肺部感染在许多国家呈现出上升趋势,NTM肺病常见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是AIDS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AIDS合并NTM肺病与肺结核有着极其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AIDS合并NTM感染面临着耐药和确诊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AIDS合并NTM感染在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HIV感染及AIDS就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18(1):54-54
为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有进一步的了解 ,特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在 1990年 4月~1999年 4月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及AIDS患者 2 4例的临床诊断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收治的 2 4例HIV感染及AIDS患者 ,均经抗HIV抗体确诊试验 (蛋白印迹法 ,WB法 )证实。其中HIV感染者 5例 ,AIDS 19例 ,男性 19例 ,女性 5例。年龄 11~ 2 0岁 1例 ,2 1~ 30岁 8例 ,31~ 4 0岁9例 ,4 1~ 5 0岁 2例 ,5 0岁以上 4例。文化程度 :大学以上 14例 ,初高中 10例。感染途径 :静脉吸毒 1例 ,性传播 14例 ,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常州地区3家社区医院,以其10年累计登记的HIV感染/AIDS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475例,平均年龄(44.44±13.85)岁,其中,男378例(79.58%),女97例(20.42%);HIV感染者273例(57.47%),AIDS患者202例(42.53%)。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临床相关信息;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HIV病毒载量,并选取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采用QuantiFERON ®-TB Gold (QFT)检测结核感染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结核感染情况,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有429例,结核感染率为10.02%(4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中有结核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率(30.30%,10/33)高于无接触史者(8.33%,33/396);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者结核感染率(13.15%,33/251)高于CD4 +T细胞计数为200~500个/μl者(5.62%,10/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30、6.55,P值均<0.05)。进一步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中,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风险是无接触史者的4.61倍[调整OR值(95%CI值)为4.61(2.00~10.63)];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风险是CD4 +T细胞计数200~500个/μl者的2.47倍[调整OR值(95%CI值)为2.47(1.17~5.21)]。结论 免疫水平低下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检出率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免疫水平是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208例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8例中男137例,女71例,年龄(35.7±11.3)岁.临床分型为继发性肺结核(102例)、肺外结核(47例)、结核性胸膜炎(36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22例)和原发型肺结核(1例).对181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其中≤50个/mm3有107例,55例为51~200个/mm3,15例为201~350个/mm3,4例为>350个/mm3.198例接受抗结核治疗,其中157例耐受抗结核治疗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1年新增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1年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并经过实验室证实HIV抗体阳性但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835例广东省HIV/AIDS患者,登记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等基本情况,检测CD4+T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WBC、HGB、PLT、ALT、AST、TBIL、HBV标志物及丙型肝炎抗体等指标.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结果 835例年龄(39.7±11.8)岁,其中男性感染率(70.1%,585例)高于女性(29.9%,250例).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82.5%,689例)[包括异性性传播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血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AIDS合并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血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4例中男95例,女19例,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36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2例)、消瘦(97例)、咳嗽(78例)、咳痰(63例)、盗汗(51例)、腹泻(45例)和浅表淋巴结肿大(45例).CD4+ T淋巴细胞为4~501个/mm3,其中<100个/mm3有105例(92.1%).结核病耐药41例(36.0%),其中单耐药11例(9.6%),耐多药及广泛耐药14例(12.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44例(38.6%).胸腔积液31例(27.2%),心包积液18例(15.8%).胸片检查异常99例(86.8%).经治疗后,35例(30.7%)死亡,其中33例(94.3%)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结论 血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多见于CD4+ T淋巴细胞<100个/mm3的男性AIDS患者,病程约1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消瘦、咳嗽、咳痰及淋巴结肿大,可有胸腔积液,大部分患者肺部有病灶.结核病耐药发生率高,晚期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以消化系统疾病为首诊入院且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诊断。方法收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所有因消化系统症状入院的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各观察指标的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消化系统疾病合并HIV/AIDS患者95例,其中男∶女=1.4∶1,30~50岁患者57例(60%),彝族85例(89.47%),农民86例(90.53%)。通过性传播46例(48.42%),静脉吸毒传播44例(46.32%)。纳入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腹痛(71.58%)、发热(43.16%)、腹泻(17.89%);常见的体征为腹水(28.42%)、浅表淋巴结肿大(21.05%)、肝脾肿大(16.84%);辅助检查肝功能指标中球蛋白明显升高;机会性感染达83.16%,以肺部和消化道感染为主,霉菌性食管炎占胃镜检查者的31.58%;非感染性并发症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常见;54.74%(52/95)的HIV/AIDS患者合并HBV和(或)HCV,且其肝功能与单纯HIV感染者相比,球蛋白、TBil、AST、ALT水平、白球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对因腹痛、腹泻到消化内科就诊,表现为腹水、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并伴有肺部和消化道机会性感染者,特别是有吸毒或不洁性行为史者,应高度怀疑HIV感染;同时应注意合并HBV和(或)HCV均会显著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郑州市HIV/AIDS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9年在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44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10年6月,比较分析治疗基线及治疗结束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载量变化,统计抗病毒治疗方案、机会性感染的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44例中,死亡12例;存活的132例中,102例HIVRNA〈50copies/ml。132例存活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09例次。目前达到病毒学治疗成功目标的102例中,91例采用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结论郑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绝大部分HIV/AIDS患者采用一线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病毒学及免疫学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探讨抗病毒药物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0例HIV/AIDS患者按抗病毒治疗时间的长短分为3组,抗病毒治疗时间在1~3年的为A组,4~6年的为B组,7~10年的为C组。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C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及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心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IV病毒及高强度的抗病毒治疗会影响心电活动,与患者病程进展及抗病毒治疗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82例HIV/AIDS实施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接受规范HAART的182例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 182例中,157例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且在治疗后前6个月内增加速度最快,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则较为缓慢。病毒载量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下降最快,大部分降至血浆检测不到的水平,6个月后比较稳定;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部分患者的病毒载量出现反弹,可能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和病毒耐药性的出现有关。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病毒载量是影响HAART疗效的危险因素,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按时服药是保护因素。结论 HAART能明显增加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病毒载量,有效控制机会感染,治疗效果显著。影响HAART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因素以提高疗效,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3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meffei,DPS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A[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热35例(97.2%),咳嗽30例(83.3%),贫血32例(88.9%),消瘦21例(58.3%),皮疹17例(47.2%),腹痛16例(44.4%),淋巴结肿大14例(38.9%)。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骨髓培养阳性9例(25.0%)。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2例,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1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14例,单用氟康唑治疗8例。好转出院17例(47.2%),自动出院11例(30.6%),死亡8例(22.2%)。结论 AIDS合并D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长期缓解或治愈DPSM。 相似文献
16.
17.
AIDS合并肺部感染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116例合并肺部感染的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54例,46.6%),其次是肺结核(40例,34.5%)、肺孢子菌肺炎(14例,12.1%)、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3例,2.6%)、隐球菌肺炎(2例,1.7%)、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2例,1.7%)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0.9%)。死亡12例(10.3%),另有12例(10.3%)因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结论肺部感染是AIDS的主要机会性感染,病原学的复杂性导致诊疗更加困难,影像学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AIDS患者如发生肺部感染,尤其是合并其他并发症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19.
有效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低CD4/CD8比值HIV/AIDS患者免疫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有效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低CD4/CD8比值组与高CD4/CD8比值组患者相关免疫学特征。方法选择接受HAART≥96周、CD4~+T淋巴细胞≥500/μl、HIV载量低于检测值下限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患者)109例,从中选出CD4/CD8比值≥0.82的患者28例及CD4/CD8比值≤0.48的患者28例,对比分析2组T淋巴细胞上CD38、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27、CD28、CD45RA及CD31的表达,进而分析2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与免疫老化状况。结果①低CD4/CD8比值组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CD4/CD8比值较高CD4/CD8比值组低(P0.05);②低CD4/CD8比值组HLA-DR~+CD8~+T淋巴细胞频率、处于中期分化阶段(CD27~-CD28~+)的CD4~+T淋巴细胞频率及处于晚期分化阶段(CD27~-CD28~-)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频率高于高CD4/CD8比值组(P均0.05),而处于早期分化阶段(CD27~+CD28~+)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频率低于高CD4/CD8比值组(P均0.05);③低CD4/CD8比值组纯真CD4~+和与CD8~+T淋巴细胞频率以及CD31~+纯真CD8~+T淋巴细胞的频率低于高CD4/CD8比值组(P均0.05)。结论①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低基线CD4/CD8比值HIV/AIDS患者有效HAART后CD4/CD8比值仍然相对较低,应及早起始HAART,预防CD4/CD8低比值持续的发生;②有效HAART后低CD4/CD8比值的HIV/AIDS患者表现出更为严重的免疫活化和免疫老化现象,针对这些免疫紊乱应给予除HAART外新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