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初治MM患者及6例难治复发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硼替唑米1.3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40mg,第1~4、8~11天静脉滴注或口服;3周为1个疗程)1~6个疗程,根据EBMT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AE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2~11个月),12例初治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反应(MR),1例无变化(NC)。6例难治复发患者中2例CR,2例PR,1例NR,1例死亡。总反应率(ORR=CR+PR+MR)83.33%,总有效率(CR+PR)72.22%。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腹泻、周围神经病变和阵发性房颤,经对症处理后基本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2019年收治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2例,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康医学》2017,(23)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分为初治组(43例)与复发难治组(19例),同时又根据化疗周期将62名患者分为化疗<4个周期组(25例)与≥4个周期组(37例)。比较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2年无进展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的因素。结果:初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复发难治组(P<0.05);化疗≥4个周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4个周期组(P<0.05)。患者化疗周期越长,治疗总有效率越高,2年总生存率越高,总生存率与患者治疗前的状态及所发生的髓外病变无显著相关;而患者髓外病变越严重,2年无进展生存率越高,无进展生存率与其治疗前状态、治疗总有效率及化疗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康医学》2019,(5)
目的:观察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8例老年M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M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方案应用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中,效果更显著,可有效缓解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硼替佐米的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7月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标准剂量硼替佐米的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试验组应用小剂量硼替佐米的三药联合方案治疗。比较两组骨髓瘤细胞、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胸苷激酶1水平,细胞免疫功能,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骨髓瘤细胞、乳酸脱氢酶、胸苷激酶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然杀伤细胞、CD4+T细胞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 6)。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7)。结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小剂量硼替佐米的三药联合方案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免疫细胞功能,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肿瘤负荷,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康医学》2019,(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化疗方案,研究组则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就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14/50),略低于对照组的26.0%(1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VT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于本院接受VTD方案治疗的58例MM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同期30例传统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沙利度胺(VADT)方案化疗的MM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病情转归及不良反应.患者均完成2个及以上疗程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的MM患者:①VTD用于初治和复发和(或)难治MM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VADT组(63.8%vs 40.0%,P<0.05).VTD方案中初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复发和(或)难治患者(77.8% vs 40.9%,P<0.05);VTD组治疗初治MM的有效率也明显高于VADT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D治疗复发和(或)难治MM的有效率与VADT组(60.0%)无差异(P>0.05).VTD组内轻链型、非轻链型MM患者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②VTD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感染、周围神经病变及血小板减少.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疗MM缓解率高,副作用少且一般较轻微,可首选用于治疗初治及复发和(或)难治MM患者.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传统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疗效欠佳.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为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阻滞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增强肿瘤细胞对皮质激素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诱导细胞凋亡,临床上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或初治的MM,有硼替佐米参与的联合化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0例,其中改良组28例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常规组32例采用硼替佐米常规方案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随访3~48(平均23)个月后,改良组有效率为78.6%,与对照组有效率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周围神经病变(PN)、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疱疹、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等。改良组PN发生率10.7%,明显低于对照组PN发生率31.3%,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1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不影响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MM患者74例,接受P-CT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硼替佐米皮下注射37例,对照组硼替佐米静脉注射37例。上述患者共接受6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学毒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为主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耐受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和福州总医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马法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完全缓解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于初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对难治复发性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肾功能正常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91%,肾功能损害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6.97%;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1例,占55.0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3例,占6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皮下和静脉给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BDT(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治疗的MM患者。12例接受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皮下组),14例接受硼替佐米快速静脉注射(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一致。皮下组和静脉组分别获得75.00%和71.43%的总有效率,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VGPR+CR)率分别为50.00%和47.14%,CR率分别为16.67%和2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方式起效时间相当,均在第1疗程半数达部分缓解(PR),第4疗程半数达CR(P>0.05)。安全性比较:皮下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静脉组〔16.67%(2/12) vs. 64.29%(9/14),P=0.021〕,其中静脉组中≥3级周围神经病变占7.14%(1/14);相较静脉组(0%),皮下组皮疹发生率高达66.67%(8/12),但局限、短暂、无需处理;其余血液与非血液毒副反应的发生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硼替佐米皮下给药的疗效与传统静脉给药的疗效相当,皮疹发生率增加但症状轻,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减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输注硼替佐米前后血浆内皮素-1和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静脉输注硼替佐米1 h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比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输注前明显降低(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变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活性而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应用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15例.为沙利度胺75~150mg/d,晚饭后1次顿服,1周后增加至200~300mg/d(增量至200mg分两次口服),第3周以300mg维持至第10周;其间地塞米松予3mg/d晨服,至第6周开始减量,每周减0.75mg,第9周以0.375mg至第10周,与沙利度胺同时停药.10周为1疗程.结果1疗程结束后有7例患者部分缓解,4例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3%.结论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好,值得进一步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方案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进行化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2.6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化疗方案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马法兰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采用沙利度胺50~200mg/d口服,马法兰6mg/d,服1周停3周余,同时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40mg/d、用4d停4d、20d后停10d,1月后重复,治疗3个月,有6例加用了粒细胞刺激因子。结果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进步4例,无效1例,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有效率达91.7%。结论沙利度胺、马法兰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疗效高且经济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减量的BDT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3例以BDT方案治疗的初治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剂量Btz治疗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个疗程后,减量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0%、CR率28.0%,与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77.8%、CR率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以上不良反应: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减量组的周围神经病变、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z减量的BDT方案治疗初治老年MM患者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组相似,但不良反应较标准剂量组明显减少,提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