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兵集训前的躯体化症状主诉情况,为新兵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兵连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某部2002年度陆军新兵1432人,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新兵训练开训前对新兵作团体评定,分析SCL-90躯体化因子各条目特点,结果:肌肉酸痛感的发生率最高,达73%,依次为腰痛感,身体软弱无力感,喉咙梗塞感,其发生率分别为41.9%、40.1%、38.6%,和入伍归队8-14天的新兵相比,归队3-7天的新兵其平均躯体化症值相对较高,且肌肉酸痛,腰痛,手或脚发重感,胸痛以及阵发性冷热感的程度也更明显,P值均<0.05,结论:陆军新兵的躯体化症状平均水平可能与归队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躯体化症状及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患者300例为研究样本。结合Fried得分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衰弱组(120例)、前期衰弱组(95例)、非衰弱组(85例),分析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躯体化症状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结果 3组间的CHD、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DM、EH、学历、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IL-6、CRP、Scr、AL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BNP、UA、 BUN、CysC、FPG、TG、TC、HDL-C、LDL-C、WBC、HGB、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和前期衰弱组SAS评分、SDS评分和PHQ-15评分明显高于非衰弱组;衰弱组SAS评分、SDS评分和PHQ-15评分明显高于前期衰弱组,随着衰弱程度加重,SAS评分、SDS评分和PHQ-15评分呈升高趋势(P<0.05)。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冠心病、年龄是导致老年人出现衰弱症的独立性高危因素(P<0.05)。结论 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折住院患者自杀态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骨科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28例骨折住院患者,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态度问卷(QS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以89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骨折住院患者对自杀态度的四个因子均持矛盾和中立的态度:四个维度均分F1=3.247±0.538; F2=2.864±0.411; F3=2.583±0.528;F4=2.641±0.815.骨折组与对照组在对待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因子)和安乐死的态度(F4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骨折患者对自杀者的态度(F2因子)与其焦虑、抑郁呈正相关(r=0.192和r=0.177,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4因子)与其焦虑呈正相关(r=0.217,P<0.05).结论骨折住院患者在创伤后焦虑、抑郁水平升高,对自杀普遍持不赞成的态度且其求生、康复期待强烈.提示骨折患者需要临床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而且干预的内容及方式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抑郁障碍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心理门诊就诊的119例抑郁障碍患者。按照病人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得分分为轻度躯体化组(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自杀态度及可能原因。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对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并与正常群体进行对照。结果 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QSA总分、因子Ⅲ、因子Ⅳ分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分离性障碍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态度上与正常人存在着矛盾的反应倾向,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对安乐死及自杀者家属的矛盾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我和谐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SAQ)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554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医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医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大多处于中(77.08%)、高分组(12.45%)水平;医学生的自杀态度及自我和谐程度在人口学上存在差异(P〈0.05)。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均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P〈0.05)。结论:医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以中立为主,其自我和谐程度不高,自我和谐程度是影响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抑郁发作患者焦虑症状与自杀倾向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发作患者焦虑症状严重性与自杀倾向的关系。方法收集连续入院的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73例。根据2周内有无自杀行为,分自杀倾向组(32例)和无自杀倾向组(41例)。对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自杀倾向、精神症状、焦虑症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差异无显著性。但自杀倾向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25.5±4.5)分],精神性焦虑因子分[(13.5±2.8)分];无自杀倾向组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23.2±4.3)分],精神性焦虑因子分[(10.6±3.4)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与自杀倾向的相关性较小(P>0.05),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对自杀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发作患者的焦虑症状与自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由于焦虑加重了抑郁发作患者的自杀倾向,还是焦虑和自杀作为抑郁发作患者同时存在的症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372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50.07%、8.02%。焦虑与抑郁、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焦虑、抑郁均与自杀意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QSA及SCL-90对1 0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13.7%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F=0.691,P=0.015),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t=2.145,P=0.032);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P<0.05).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LAP)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温州市3所高校660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高校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总体上持宽容理解态度;自我和谐能够有效预测自杀态度;生命意义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态度之间具中介作用。结论:自我和谐能够影响自杀态度,自我和谐能够通过生命意义间接影响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自杀企图、自杀态度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企图调查题目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昆明医科大学567名本科生和13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结果14.46%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4.23%的医学生有过自杀行为的尝试,男、女生无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总体自杀态度为矛盾、中立态度,自杀态度在性别、学历、年级、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学生虽然对采取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认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及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追求;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生自杀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防止抑郁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从不同的角度采取的防范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自制的抑郁症情况调查表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28例抑郁症患者均未发生自杀情况痊愈出院。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自杀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特征,为此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病人住院时病例记载的自杀行为的主要临床症状,用χ2、P检验进行对比。结果:抑郁症自杀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是抑郁情绪、焦虑、关系妄想、自责观念。精神分裂症主要影响因素是幻觉、冲动行为、被害妄想、抑郁情绪。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及早发现自杀先兆,为此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暴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特质应对方式 (T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 86例抑郁症患者 (有家庭暴力组 4 5例 ,无家庭暴力组 4 1例 )进行评定 ,并将两组评定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1)有家庭暴力组与无家庭暴力组患者自杀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有家庭暴力组EPQ的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及总社会支持评分与无家庭暴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有家庭暴力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程度高、精神质和不稳定个性、消极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缺乏。因此 ,在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时 ,要注意挖掘隐藏的家庭暴力 ,指导和提高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对问题的技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246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在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具有早醒、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妄想者较对照组多见,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抑郁症发生自杀行为以春、夏季多见,自杀方式以服药为多,其次为自缢、投水等。结论:具有上述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潜在自杀的危险性,应引起社会、家庭和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以尽早发现、治疗并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潘国良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64-2866
目的:比较盐酸文拉法辛与盐酸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文拉法辛组50例和盐酸度洛西汀组50例,治疗6周;采用HAMD、HAMA和SCL-90评定临床疗效,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满第2、4、6周时盐酸文拉法辛组显效率分别为50%、69.5%、76%;盐酸度洛西汀组为51%、70.2%、78.7%。两组同期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盐酸度洛西汀组出现不良反应是头晕、嗜睡,恶心,头痛,食欲下降,哈欠、疲乏;盐酸文拉法辛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出汗,头昏,食欲下降,便秘等,盐酸文拉法辛引起不良反应相对突出。结论:两药均是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有效药物且疗效相当,可作为躯体化障碍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9.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对个人、家庭、社会危害巨大。但由于抑郁病情隐匿、病程较长、求助率较低,使得抑郁在诊断、治疗以及监测管理方面相对困难。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抑郁及自杀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结合抑郁及自杀现状,探讨目前人工智能在抑郁诊断、抑郁和自杀监控管理以及治疗干预中的应用成果,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抑郁及自杀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