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期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尤其是先天性和围产期感染常累及肝脏,其黄疸型往往以婴儿肝炎综合征就诊。本文对本院收治的80例CMV,肝炎患儿进行肝功能测定,并分析其在病程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守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96-996
<正>巨细胞病毒(CMV)广泛存在,绝大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5%~10%有症状表现,称之为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CMV感染多见于小婴儿,可分为先天感染,围产期感染以及生后感染3个类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指1岁以内婴儿由不同病菌引起,以黄疸、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的疾病。近年来发现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以巨细胞病毒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在婴儿肝炎综合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为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在B超介导下进行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CMV pp65抗原,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特异性病理改变,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CMV IgM水平,计算并比较两指标的阳性率.结果:3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HCMVpp65抗原阳性18例,血清IgM阳性6例,阳性率分别为60%、2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婴儿肝组织中HCMV pp65抗原表达,可用于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32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32 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原学及临床分析。方法 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 (CMV)IgM抗体 ,抗EB病毒IgM抗体 ,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抗体 ,弓形体IgM抗体 ,梅毒抗血清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 ,本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最高 ,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结论 由于孕母CMV感染是宫内传播的主要根源 ,建议把孕期CMV检查作为常规 ,一旦诊断CMV婴儿肝炎综合征 ,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5.
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病因学地位,方法:52例以黄疸,肝肿大和血清转氨酶(ALT)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组,50例无黄疸,肝肿大和ALT升高的肺炎,败血症和腹泻病患儿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CMV-IgG,IgM(ELISA法)和HCMV-DNA(PCR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gG,IgM和DNA的阳性率都高于对照组,分别是:IgG73%和50%(P<0.05),IgM40%和4%(P<0.001),DNA44%和24%。结论:HCMV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子,HCMV肝炎约占婴儿肝炎综合征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血症检测法(AA)在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P65、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HCMV-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MV-IgM等三种方法平行检测52例血标本.通过检测的结果,分析AA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①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有39例CMV活动性感染,PP65、PCR、ELIS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1%(32/39)、87.2%(34/39)和56.4%(22/39).三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x2=11.37,P<0.01),两两比较PP65与IgM差异具有显著性(x2=6.01,P<0.05),与PC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相对于PCR,PP65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4.1%、100%.阳性预测值为100%(32/32),阴性预测值为71.4%(5/7),两者的总符合率为94.9%(37/39).结论:PP65抗原血症检测法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婴儿肝炎综合征CMV活动性感染有早期诊断的意义,可指导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邵粉丽 《吉林医学》2012,33(29):6297-6298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胆系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炎综合征合并胆系感染患儿1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后,有效率为87.5%,但是无死亡婴儿。120例婴儿的AL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都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胆系感染是病因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临床多表现为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损害,需要积极进行药物综合治疗,从而改善肝功能,恢复预后。  相似文献   

8.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7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唐成和 《中原医刊》2005,32(5):39-40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是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临床上以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为特点,预后差,部分患儿可因治疗不及时,或疗效欠佳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因此,探讨有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就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IgM和抗CMV·IgG,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尿CMV—DVA证实为CMV肝炎患儿40例,用同种方法检测患儿母亲40例,结果80%患儿母亲CMV标志物阳性。先天感染组肝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的程度明显重于围产组和生后感染组(P<0.01),而且重症病死率高达33.3%,但幸存的CMV肝炎患儿肝脏病变大多能恢复,一般不发生慢性肝脏病变。婴儿CMV感染的主要途径可能源于母婴间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临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18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中抗CMV-IgM抗体。实验结果:检出抗CMV-IgMAb阳性占32.59%(59/181)。在排除RF因子干扰后,阻断试验证明所测的Ab确为IgM,同时,将含抗CMV-IgMAb阳性血清与EB病毒抗原做交叉反应试验,其抗EBV-IgMAb阳性占5.08%(3/59),提示用IFA法检测抗CMV-IgMAb可做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但不能排除其中少数阳性结果可能来自其它病毒具有相似抗原的交叉反应或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淤胆型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观察更昔洛韦加金双歧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淤胆型肝炎综合征患儿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和(或)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经更昔洛韦及常规保肝退黄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有改善,但肝脏回缩不明显。78例患儿治愈49例(62.82%),好转21(26.92%),无效8例(10.25%)。结论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应早期治疗,更昔洛韦加金双歧是目前治疗CMV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本组30例具有婴儿肝炎综合征特征的住院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抗感染,护肝退黄,支持)三周.多数病例黄疸减退,肝功能基本恢复,但肝脾大小变化不大。本组肝炎综合征患儿病因分析表明.67%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败血症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别占23%和7%。婴儿肝炎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起病,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等4大特征的肝内疾病。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婴儿肝炎综合征(IHS)和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 PCR对236例 IHS 患儿和对照组健康婴儿行尿 HCMV DNA 检测,并对254例 HCMV 感染阳性的患儿行肝功能回顾性分析。结果236例 IHS 患儿尿 HCMV DNA 阳性率为62.7%(148/236)。 IHS 患儿 HCMV DNA 和 HCMV IgM 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4例 HCMV 感染阳性的患儿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 )、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广西地区 IHS 患儿 HCMV 检出率高,HCMV 是 IHS 的重要病原体,对婴儿肝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用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了1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双份血清内CMV抗体,5例有4倍升高,1例只有2倍升高,经血清学证实为巨细胞病毒肝炎。1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6例为巨细胞病毒肝炎,表明CMV是婴儿病毒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文中对6例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如何评定测定到CMV抗体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医学问答     
<正> 问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岁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以黄疸、肝脏肿大或伴脾脏肿大、肝功能损害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侯群,多数有疸汁郁积症。这些患儿常以病毒性肝炎收容入院,因此在明确病因以前可统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在病因明确后则不宜称本征。根据病因本征包括以下几类疾病:(一)病毒性肝炎指肝炎病毒引起者;(二)感染—中毒性肝炎包括细菌(如伤寒杆菌及其它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及其毒素所致的中毒性肝炎,肝炎病毒以外的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等)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病因构成比并比较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确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维吾尔族患儿107例及汉族患儿121例病因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维吾尔族: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为48例(44.9%),乙型肝炎病毒22例(20.6%),EB病毒10例(9.3%),丙型肝炎4例(3.7%),HIV感染2例(1.8%),梅毒螺旋体感染2例(1.8%),细菌培养阳性6例(5.6%),先天性胆道闭锁3例(2.8%),其他10例(15.0%)。汉族: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为66例(54.5%),乙型肝炎病毒17例(14.0%),EB病毒6例(5.0%),丙型肝炎例(3.3%),HIV感染1例(0.8%),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0.8%),细菌培养阳性4例(3.3%),先天性胆道闭锁2例(1.7%),其他21例(19.8%)。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构成比在维吾尔族及汉族患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占第一位,乙肝病毒感染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7.
婴儿肝炎综合征有巨细胞病毒的高检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耘 《广州医药》1998,29(1):15-16
为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对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病因学检测,发现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5例,占41.67%;其中7例CMV感染的患儿母亲中5便有CMV感染。CMV感染对婴儿健康危害甚大。父母的CMV感染可能是婴儿CMV染的重要来泊。  相似文献   

18.
婴儿肝炎综合征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符合婴儿期起病、阻塞性黄疸、肝脏肿大和肝功能障碍特征的 71例婴儿 ,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中 2 1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应用更昔洛韦治疗 14例和病毒唑治疗 7例进行比较。结果  7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 ,在生后 2周内出现症状的有 44例 ( 62 %) ,生后 2~ 12周发病的有 2 4例 ( 3 4%)。 17例 ( 2 4%)合并先天性异常 ,8例 ( 11%)并发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Torch血清学检查 :CMV IgM阳性 2 2例 ( 3 0 .9%) ,RV IgM阳性 2例 ( 2 .8%) ,HSV2 IgM阳性 1例。HBsAg和血培养阳性各 2例。应用更昔洛韦治疗 14例与病毒唑治疗 7例相比较 ,胆红素下降水平和肝功能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多来自先天性感染 ( 62 %)和围生期感染 ( 3 4%) ,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CMV感染占优势。诊断治疗不及时 ,预后较差 ,应加强孕期的保健和宣传工作。临床上应早期应用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 ,及时应用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能改善预后 ,更昔洛韦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抗DNA病毒药物 ,诊断明确后应及早应用  相似文献   

19.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5年3月收治CMV感染患儿7例,均符合CMV感染诊断方案,7例患儿同时合并肝外胆道闭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肝脾大小及谷丙转氨酶值,较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存在差异.而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值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应及早诊断,尽早应用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更昔洛韦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抗DNA病毒治疗的药物,诊断明确后应及早应用.同时应加强孕期保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