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经头颅MRI平扫/增强和MRV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青年男性患者共8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8例患者中急性期病例3例(37.5%),亚急性期病例5例(62.5%);发病原因为感染性因素3例(37.5%),5例(62.5%)无明确病因;5例(62.5%)以头痛、恶心、呕吐起病,2例(25.0%)以精神症状起病,1例(12.5%)以抽搐、意识障碍起病;7例(87.5%)为多发的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数目〉2个,1例(12.5%)为单发的颅内血栓。血栓数目越多,症状越重;血栓的好发部位多为横窦、上矢状窦、直窦;1例(12.5%)患者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全部患者均经常规治疗,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有效7例(87.5%)。结论:青年男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尽早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和MRV检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VST)是一种梗死性的脑血管病,其发病隐匿,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降低.本文报告8例D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而了解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例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3%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其次为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头颅CT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头颅MRI+MRV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CVST的阳性率,确诊后予抗凝、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治愈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对首先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且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佳办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以往认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误诊率和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CVST的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及影像学检查水平的提高,CVST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显著下降。为使CVST更为临床医师,特别为非专科医师了解,现将我科临床确诊的22例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诊断为CVT的病人的CT、MPI、MRV表现,探讨MRI1和MRV在C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西京医院2004年~2007年临床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25例,25例病人均行CT平扫,12例行CT增强扫描,25例均行MRI平扫、TOF法MRV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CT平扫显示高密度“三角征”,7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delta征”,23例MRI平扫显示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25例MRV均显示有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CVT的有效方法,CT怀疑CVT诊断时须做MRI和MRV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显效率85%、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率90%;显效10例,显效率50%,总有效13例,总有效率6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窦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疏通静脉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15例(93.75%)、伴呕吐10例(62.5%),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8例(50%);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0例,其中伴出血4例;脑脊液压力增高15例(93.75%),蛋白增高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4例。16例中痊愈6例(37.5%),其中4例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2例抗凝治疗,其余10例均给予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有效率100%。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给予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或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以探索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及抗凝治疗结果。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化,头部CT扫描检查易误诊、漏诊。本组13例中7例正常,有6例异常,其中3例误诊。MRI、MRV及DSA确诊率高,本组13例均依据上述检查确诊,并明确了病变部位。本组13例均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2—3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头颅影像,病灶明显减少,且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及早预防并给予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积压脑血管病的类型之一,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所以临床上误诊率较高,CVST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相对较高,曾有文献报道CVST的病死率为10%左右[1].现收集我院1998年1月~2006年7月诊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7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08-508,5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旱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全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表现为孤立性头痛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青年,以急性起病的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均由头颅CE-MRV证实为CVST,多累及横窦、乙状窦,以抗凝治疗为主。结论 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极为少见,易误诊,对初发的进行性加重的孤立性头痛患者,即使D-二聚体检测及头颅CT平扫正常,仍需尽早行头颅MRI+CE-MRV检查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s a challenging condition because of its variabil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It is very often unrecognised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All age groups can be affected. Large sinuses such as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are most frequently involved. Extensiv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 cerebral venous system allows for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compensat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rombus format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inherited as well as acquired coagulation disorders are frequent causes, although in up to 30% of cases no underlying cause can be identified. Th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additional risk factor. The spectrum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s ranges from headache with papilloedema to focal deficit, seizures and c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venography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lone will mis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ases. It has now been conclusively shown that intravenous heparin i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because of its efficacy, safety and feasability. Local thrombolysis may be indicated in cases of deterioration, despite adequate heparinisatio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by oral anticoagulation for 3-6 months.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s generally favourable. A high index of clinical suspicion is needed to diagnose this uncommon condition so that appropriate treatment can be initia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发病年龄(46.7±14.9)岁;主要诱因为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失语、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症状,可孤立或联合出现。仅有2例患者的头颅CT平扫显示病变静脉窦内高密度及条索征等直接征象。7例患者的头颅MR显示病变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随时相不同呈现不同信号影,增强扫描示"8"征。8例患者的头颅MRV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头颅MR+MRV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脱水降颅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性脑梗塞病例。结果 5例静脉窦性脑梗塞显示同侧横窦血栓;合并上矢状窦血栓的9例静脉窦性梗塞位置变化较大,病变范围广泛。梗塞与动脉性梗塞发生按动脉走行分布不同,常伴出血,MRA显示梗塞区供血动脉无异常,CTV或MRV显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信号缺损。结论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静脉窦栓塞诊断;与动脉性脑梗塞鉴别,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减少该病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2005年住院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13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10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62.5%。15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12例,阳性率80%。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9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6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青年患者占78.9%。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占94.7%。临床表现以头痛多见,占73.8%。10例行腰穿检查,7例出现出现压力升高。头颅CTV、MRV及DSA均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以横窦、乙状窦受累多见,占89.4%,其次为上矢状窦血栓。治疗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抗凝治疗为最主要治疗。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借助头颅CTV、MRV及DSA,治疗上以抗凝治疗为主,应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早诊断、早治疗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