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5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2周且出生体质量≤1500g,存活时间>28d的早产儿110例的临床资料,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75例,其中14例诊断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BPD组),61例为非BPD组。比较分析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胎膜早破史、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等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占所有住院早产儿的12.73%(14/110).BPD组患儿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与非BP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BPD组患儿的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PD组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吸入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胎龄确诊为BPD的早产儿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16例、极早产儿(28~31+6周)62例、中晚期早产儿(32~36+6周)17例。分别对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亲孕期疾病史、产前使用激素情况及其患儿的性别、出生体质量、窒息、动脉导管未闭、用药情况、输血、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在不同胎龄BPD早产儿中,母亲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对中晚期早产儿影响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中晚期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晚期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6月至5岁之间)45例患儿中,发现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脑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胎龄低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1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BPD患儿43例,非BPD早产儿98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从母亲因素、患儿出生情况、生后治疗等方面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30.5%,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共8例,均发生BPD。BPD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非BPD组低(P<0.01),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5 kg的早产儿。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与否、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30周(OR 11.364,P<0.01)、出生体重<1.25 kg(OR 3.048,P<0.05)、机械通气(OR 11.890,P<0.01)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及机械通气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用氧时间也与BPD的发生有关,因此,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BP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NICU病房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8 d的69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分析两组患儿出生时情况、母亲孕期状况、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69例NRDS患儿中29例发生BPD,发生率为42%(29/69),未发生BPD的对照组患儿40例.胎龄、出生体重、男婴、剖宫产、Apgar l min≤7分、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氧疗持续时间、吸入氧浓度≥40%、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阳性例数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动脉导管未闭是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避免低体重早产儿,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动脉导管开放,是预防NRDS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发生BPD的NRDS早产儿共52例为观察组,未发生BPD的NRDS早产儿共5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NRDS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母亲年龄、胎膜早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先兆子痫发生率30.77%明显高于对照组9.61%,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吸氧浓度> 30%的用氧时间、发生肺炎例数、需要应用PS(肺表面活性物质)例数、机械通气> 7d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母亲合并先兆子痫、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低、长时间吸氧浓度> 30%、发生肺炎、需要应用PS、长时间机械通气是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PD的发生与母亲和早产儿的不利因素有紧密相关性,其中包括母亲合并先兆子痫、新生儿胎龄低、出生体重低、长时间吸氧浓度> 30%、发生肺炎、需要应用PS、长时间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6.
刘德光  亓伟伟  鹿丽 《医学综述》2012,18(13):2124-212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疗效差异,以及应用PS预防RDS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8月入院胎龄28~35周的早产儿207例,其中应用PS 93例(应用组),未应用PS 114例(未应用组)。比较两组不同胎龄早产儿的患病率、5 d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组RDS患病率比未应用组降低了27.0%(P<0.05)。应用组5 d病死率(5.94%)比未应用组(17.7%)明显降低(P<0.05);应用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比未应用组明显减低(P<0.05);但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组肺出血,肺炎发生率均低于未应用组(P<0.05)。结论应用PS可减少RDS患病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减少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BPD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1年5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出生体质量≤2 000 g,胎龄≤32周,存活时间≥28 d经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72例,其中17例诊断为BPD(BPD组),55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胎膜早破、肺透明膜病、反复呼吸暂停、生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反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的情况.结果:对比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反复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的发生与上述因素有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反复肺部感染是诱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引起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53例需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发展成为BP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且存活达28d以上早产儿53例,BPD的发生率为占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早产儿24.5%(13/53),占所有住院早产儿的12.7%(13/102)。发现胎龄、出生时体质量、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均为BPD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窒息史、产前及生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反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均为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龚小莲 《中外医疗》2013,32(5):107-107,109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该院210例早产儿进行BPD危险因素分析,并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通过调查,BPD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感染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是早产儿BDP的高危因素,而应用糖皮激素、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D是一组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危害性极大的慢性肺损害,应尽量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发生BPD的患儿,应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存活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预后、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比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早产BPD及非BP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BPD与非BPD患儿比较,男女比率、窒息史及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气道压力(MAP)参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PD组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史比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率、合并感染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率、静脉营养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非BP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PDA、产后感染、通气时间及最高氧浓度为BP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非BPD组各项随访项目均显著好于BPD组(P<0.05).结论 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吸入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的高危因素,探讨BPD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南山医院2006年1月-2009年9月在NICU诊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诊断为BPD(BPD组),而62例为非BPD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总发生率是17.33%,而有机械通气史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高达33.33%,经鼻气道正压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较低,为10.34%。BPD组患儿胎龄和产重均较非BPD组低。产前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接受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需多次输血的患儿,BPD组较非BPD组明显增高(P<0.05)。生后使用肺表活性物质,限制早期液体摄入量,控制感染,积极纠正贫血,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体重、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肺透明膜病,限制生后前10d的液体摄入、控制肺部反复感染、积极纠正贫血是预防BPD的关键,积极早期综合治疗BP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各个胎龄阶段的BPD患儿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指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入住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BPD的24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成3组:胎龄<30周组(105例),胎龄30~32周组(83例),胎龄>32周组(53例)。比较3组患儿在一般情况、母体高危因素、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发生BPD的早产儿中,不同胎龄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高危因素中胎膜早破、胎盘异常、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子痫、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激素应用、绒毛膜羊膜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率及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败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胎龄的BPD患儿在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上存在差异。应根据胎龄不同而展开相应有效的诊疗,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积极控制机械通气中可能引发的肺部感染,可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帆  石晶  王华  熊英 《四川医学》2012,33(6):915-918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分为BPD组(31例)与非BPD组(210例),从产前及出生情况、生后治疗及合并症等方面对照,探讨BP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12.9%,BPD组出生体重及孕周均较非BPD组低(P<0.001),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较非BPD组升高(P<0.01)。BPD组肺出血、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BP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周<30周(OR 5.033,P<0.01)及NRDS(OR 4.060,P<0.05)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低胎龄及NRDS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也与BPD发生有关。提示通过预防早产、预防孕妇感染、采取保护性通气策略可能降低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指导该病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BPD的12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BPD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各组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BPD组分别纳入患儿57例、45例、26例,各组患儿在性别、胎次、分娩方式、母患妊高征、产前应用激素、有否胎儿窘迫、出生复苏、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合并肺出血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PD程度的加重,胎龄和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阿氏评分1min<8分、胎膜早破>12h、母亲孕期合并感染、羊水胎粪污染的比例上升(P<0.05);用氧时间、输浓缩红细胞(CRBC)、血和痰培养阳性、合并PDA以及侵入性治疗(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超过2次、插胃管)等方面的比例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是预防BPD的基础,积极防治感染、缩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用氧的时间是减轻BPD严重程度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17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赟  潘家华 《安徽医学》2017,38(8):976-97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并研究R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胎龄≤34周或体质量<2 kg的早产儿172例,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14例与无ROP组158例,对两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OP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BPD这8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 PROM)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取课题组各协作单位产科登记信息在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共7684例。各协作单位派专人培训后填写统一的表格,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PROM、胎盘早剥、产前激素使用、Apgar评分、羊水污染、并发症等。按有无PROM分为PROM组与对照组,统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PROM组病死率小于对照组,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95%CI分析:病死率<1;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症>1。(2)调整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前激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病和5 min Apgar评分<7分等因素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R 95%CI>1,但病死率和I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M是早产儿并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规范处理PROM可减少早产儿并发症NEC、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龄<34周的早产儿225例,分为BPD组23例(包括轻度组18例和中重度组5例)和非BPD组20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lR=2.02(95% CI:1.13,4.25)]、脓毒血症[OlR=1.79(95% CI:1.54,2.41)]、机械通气时间[OlR=1.83(95% CI:1.27,3.62)]为<34周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是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减少有创通气可以防治BPD。  相似文献   

18.
朱克然  周登余  王琍琍 《安徽医学》2021,42(12):1371-1376
目的 研究影响胎龄小于32周的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超过28天的130例胎龄小于32周的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根据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诊断标准分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组54例和非支气管肺发育不良(nB-PD)组76例;其中54例BPD早产儿,根据BPD诊断标准分为轻度BPD组43例、中重度BPD组11例.分析该130例患儿的围产期因素,其中孕母因素包括是否使用产前激素、生产方式、是否多胎、是否为初产妇、产妇年龄、是否合并相关疾病如重度子痫前期、绒毛膜羊膜炎、阴道流液、产前发热、胎膜早破;新生儿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性别、首选通气方式、机械通气时间及是否使用INSURE技术.对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儿BPD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分析提示,胎龄越小(OR=0.110,95%CI:0.007~0.638)、机械通气时间越长(OR=2.178,95%CI:1.046~4.534)、用氧时间越长(OR=1.635,95%CI:1.148~2.327)和未采用INSURE技术(OR=0.006,95%CI:0.000~0.972)是患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越长(OR=1.567,95%CI:1.228~1.720)、用氧时间越长(OR=1.358,95%CI:1.009~1.828)是患儿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小、未采用INSURE技术、机械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长是患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越长是患儿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胎龄小于32周的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应首选INSURE技术及无创通气,减少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