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协同管理对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疼痛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医护协同管理,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躁动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30.23%(13/43),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为6.98%(3/43)。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协同管理用于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躁动、恶心、呕吐等是全麻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笔1999年1~8月,术前对手术患实施心理护理,术后全麻苏醒后,减少了其躁动,减轻了恶心、呕吐症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沟通对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复苏过程中沟通的有效性,促进护理人员主动沟通,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70例妇科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停用麻醉药后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复苏,予以抚摸右手,询问或沟通。对照组患者常规约束肢体由麻醉医生管理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躁动次数,心率波动次数及术后手术室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躁动心率波动次数少,对手术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沟通能促使患者安全复苏,减少意外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现代麻醉技术和药物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苏醒的质量大大提高,理想的苏醒期是患者安静地配合,拔除气管导管后自主呼吸平稳,血压心率波动小。然而不少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1],剧烈的躁动危害极大,它可以引起缝线断裂、伤口出血、甚至患者自行拔管、肢体受伤等,导致手术失败,同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并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护理干预预防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2月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6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6.
查显忠  夏晓琼  王炎 《安徽医学》2013,34(4):463-464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两组麻醉方法都选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全麻诱导前20 min分别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比较苏醒期两组患者苏醒时间、RS躁动评分、VRS疼痛评分、引起躁动的原因以及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结果 P组、C组苏醒时间分别为(11.5±2.3)min和(10.8±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躁动和疼痛例数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引起躁动的原因是疼痛,没有出现导尿管和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20 min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既能发挥超前镇痛作用,又能积极发挥抗炎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苏醒期躁动,不延长苏醒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提高患者苏醒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燕  于洋 《中原医刊》2002,29(3):38-38
躁动是全麻苏醒期病人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给术后病人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近几年来 ,我科针对术后病人的躁动原因加以分析 ,及早预防 ,收到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15 0例 ,男 80例 ,女 70例 ,年龄 18~ 6 5岁 ,ASA1~ 2级 ,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对其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采用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能够显著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造成患者自身的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对289例全麻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对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选择T8~9间隙,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0.04mg/ml布托啡诺混合液,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行全麻诱导,并在外科缝皮结束前10min硬膜外给予10ml局麻药后接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泵。Ⅱ组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芬太尼1μg/kg,同时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入麻醉后恢复室时的躁动评分(RS)。结果Ⅰ组R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Ⅱ组有17例RS评分≥2分,而Ⅰ组仅6例,其中重度EAⅠ组仅1例,而Ⅱ组有7例(P<0.05)。Ⅰ组瑞芬太尼用量、七氟烷用量和拔管时间分别为(580±20)μg、(14.5±1.3)ml和(5.6±1.1)min,明显低于B组[(951±29)μg、(38.2±5.2)ml、(12.8±3.2)min](均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明显降低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麻醉后EA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童珊珊  李军  彭春玲  饶传华  刘超  闵苏 《重庆医学》2015,(10):1340-1342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的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进入 PACU 进行全麻苏醒的择期手术患者2056例,年龄大于18岁,性别不限,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ASA 分级、术前合并疾病、受教育程度、术前用药、全麻方式、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时间、手术部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PACU 恢复时间、有无尿管、尿量、有无体温异常等。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是否发生躁动,分为安静组和躁动组。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麻醉苏醒期的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在 PACU 的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发生率为6.18%。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SA 分级高、术中补液量大、安置尿管和术后疼痛是 EA 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ASA 分级高、术中补液量大、安置尿管和术后疼痛是 EA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旋美托咪啶对全麻后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普外科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90例,年龄28—55岁,体重56~74kg,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右关托咪啶组(n=45)。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置入尿管。右美托咪啶组关腹前经静脉输注右关托咪定0.5μg·kg^-1(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min注射完毕),对照组输注20ml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关托咪啶组麻醉苏醒期MAP降低、HR减慢,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旋关托咪啶可减少全麻后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周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15-116,118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措施,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和两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及对医生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中,B组出现并发症吻合口瘘16例(40.00%)较A组出现吻合口瘘5例(12.50%)多,且A组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并发症,两组差异明显,且对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P均〈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既促进患者康复,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魏敏  邓莹 《当代医学》2022,28(6):28-31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阻滞(PECS)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2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ECS,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瑞芬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小儿七氟醚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短小手术的患儿100例,年龄1~3岁,随机分为地佐辛0.03 mg/kg 组(D1组)、0.05 mg/kg 组(D2组)、0.10 mg/kg 组(D3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面罩吸入6%的七氟醚,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μg/kg 置入喉罩,术中吸入1.5%~2.5%七氟醚,并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手术开始前 D1组、D2组、D3组分别给予地佐辛0.03、0.05和0.10 mg/kg ,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拔除喉罩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PACU 期间躁动发生情况,采用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价躁动程度。患儿入 PACU 即刻(T0)及15 min(T1)、30 min(T2)行 FLACC 评分和 Ramsey 评分。记录术后24 h 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2组和 D3组躁动发生率、PAED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 D3组各时点 FLACC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Ramsey 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与 D2组比较,D3组 Ramsey 评分明显升高(P <0.05)。 D3组PACU 停留时间较其他3组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0.05 mg/kg 及0.10 mg/kg 地佐辛都可以有效减少小儿七氟醚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0.05 mg/kg 地佐辛可减少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且镇静强度适当,不延长 PACU 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Supreme喉罩全身麻醉在老年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优势。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ASAⅠ-Ⅱ级、年龄65-75岁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Supreme喉罩组(S组n=30)和右美托咪定联合Supreme喉罩组(D组n=30),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喉罩置入即刻(T2)、切皮时(T3)及喉罩拔除即刻(T4)各时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计算患者全身麻醉药物总用量、苏醒及拔除喉罩时间;观察术中返流误吸,苏醒期躁动、呛咳、寒战情况及术后声嘶、咽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术后1、2、6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相比,S组MAP、HR在T1时点显著降低(P〈0.05),T3时点显著增高(P〈0.05),T2、T4时点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MAP在T1、T2、T3、T4时点变化不显著,HR在T1、T2、T3时点显著下降(P〈0.05)。与D组相比,S组MAP在T1时点显著降低(P〈0.05),在T3时点显著增高(P〈0.05),在T2、T4时点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在T2、T3时点显著增高(P〈0.05),HR在T1、T4时点变化不显著(P〉0.05)。与S组相比,D组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苏醒期躁动、呛咳、寒战、术后咽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返流误吸及术后声嘶发生。D组术后1 h、2 h VAS评分明显小于S组(P〈0.05),术后6 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Supreme喉罩用于老年乳腺癌根治术全身麻醉,具备血流动力学平稳,全身麻醉药用量少,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短及术后不良反应少、舒适度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LIPA喉罩用于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56例,ASAⅠ~Ⅱ级,年龄45~68岁,体重46~65 kg,随机分为两组(n=28):喉罩组(L组)及气管插管组(C组),两组患者均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脉博氧饱和度(SpO2)等,开放静脉通道后,依次注入咪唑安定0.06 mg/kg、芬太尼0.1 mg、阿曲库铵0.8 mg/kg、异丙酚1.0 mg/kg,待肌松完善后分别插入SLIPA喉罩或气管导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微泵持续泵注异丙酚3~5 mg/(h.kg)和瑞芬太尼0.01~0.02 mg/(h.kg)。若自主呼吸恢复则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手控辅助呼吸,维持PETCO2在35 mmHg左右。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手术结束后待呼吸频率≥16次/min,患者意识、咳嗽、吞咽反射等均恢复后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分别于插管(喉罩)时、切皮时及拔管(喉罩)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HR、SpO2的值,观察并记录各组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发生呛咳、咽痛、恶心呕吐、声嘶等并发症的例数。结果:两组病例的麻醉均能较好地满足手术的要求,整个手术过程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L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SLIPA喉罩用于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蒋小平  蒋林峻  陈霞 《重庆医学》2016,(32):4493-4495
目的 比较传统护理模式与医护合作照护模式对双下肢不等长行Ilizarov外固定矫形术后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寻找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照护模式.方法 以2006年4月至2014年3月因双下肢不等长在该院行Ilizarov矫形术的5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两种照护模式实施时间为分界点,将患儿分为传统护理模式组(对照组)和医护合作照护模式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骨髓炎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局部皮肤损伤、针道感染、再骨折、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双下肢不等长行Ilizarov外固定矫形术患儿实施医护合作照护模式,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儿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胸神经(PECS)阻滞和胸横肌平面(TT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单侧、原发性改良根治性乳房切除择期手术的女性105例,年龄18 ~ 64 岁,BMI20~27 kg∕m2,ASAⅠ或Ⅱ级。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n=35):全麻组(GA组);全麻联合PECS阻滞组(CGA组);全麻联合PECS和TTP组(PTGA组)。麻醉诱导结束后,CGA组与PTGA组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胸神经阻滞。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记录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并通过针刺测试来评估T2-6水平胸部皮肤感觉缺失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CGA组和PTGA组在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降低,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外侧皮肤感觉缺失的患者人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GA组相比,PTGA组在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和补救镇痛率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外侧皮肤感觉缺失患者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内侧皮肤感觉缺失患者人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全麻而言,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与PECS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相比较,PECS阻滞和TT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更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6+11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A)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1月19日有关EA影响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共计21 179例观察对象,其中病例组3182例,对照组17 9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男性、吸烟史、合并高血压、脑外伤或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术前焦虑、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药物催醒、术后疼痛、低氧(SpO_290%)、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因素与全麻术后EA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吸入麻醉、麻醉诱导后留置尿管、开胸手术、普外科手术、ASAⅡ级、ASAⅢ级、术中开放性补液等因素是EA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整体预测和识别高危患者,制订针对性措施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