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g X  Cai SM  Li ZT  Tang MQ  Xue MQ  Zang RY 《癌症》2003,22(11):1219-1223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部位及术后辅助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根治术后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Ⅰb~Ⅱb期(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66例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0.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1枚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56.5%)明显高于2枚或2枚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6.4%)(P<0.05),前者远处转移率(5.9%)低于后者(32.7%)(P=0.05),而两组患者盆腔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未予辅助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12.6%)明显低于术后辅助治疗者(53.7%)(P< 0.05),而辅助放疗组、辅助化疗组与辅助放化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时预后差,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72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19.11%),显著独立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脉管癌栓.结论 闭孔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内淋巴结为宫颈癌最易受累区域,肿瘤大小超过4 cm、浸润深度超过75%、脉管癌栓阳性、宫旁浸润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群体,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Ⅰb、Ⅱ期宫颈癌228例中的4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8.42%。对淋巴结分布、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2~36个,平均23个。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其余依次为髂内、髂外、髂总、股深淋巴结,左侧多于右侧, (P<0. 05)。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 31 %, 3例髂总淋巴结阳性者皆为临床分期Ⅱ期、生长类型为内生型。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59%,内生型者、肿瘤直径≥4cm发生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 01)。25例发生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者易有多个淋巴结转移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b、Ⅱ期宫颈癌是必要的,但无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盆腔淋巴结状态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预后指标,以便术后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高危因素。方法选取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71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SCCAg水平、FIGO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手术切缘与淋巴结转移不具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CCAg水平、脉管侵犯、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5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SCCAg〉4ng/ml、宫颈浸润深度≥肌层1/2、脉管侵犯、FIGO分期较晚及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宫颈癌治疗方案选择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术前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及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仪器为GE-Logic7型彩色超声显像仪,扫查范围包括整个盆腔,检测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情况。以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81例患者中经腹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者73例,其中均为阳性者61例,假阳者3例,均为阴性者12例,假阴性者5例,检测灵敏度为92.4%,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70.6%,检测准确率为90.1%。经腹超声检查盆腔淋巴结转移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者68例,其中均为阳性者59例,假阳者3例,均为阴性者9例,假阴性者10例,检测灵敏度为85.5%,特异性为75.0%,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47.4%,检测准确率为84.0%。经腹超声检查髂总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相符者18例,其中均为阳性者15例,假阳者1例,均为阴性者3例,假阴性者2例,检测灵敏度为88.2%,特异性为75.0%,阳性预测值为93.8%,阴性预测值为60.0%,检测准确率为85.7%。结论采用多普勒彩超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诊断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重复性好、价格低廉且准确率较高等优点,在宫颈癌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8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44例同时辅助全身化疗。采用6~18 MVX射线前后对穿两野或前后对穿两野+左右侧野的四野照射,全盆腔照射DT30~40 Gy后中间铅挡加量DT10~20 Gy,使B点DT达50 Gy。盆腔转移的淋巴结局部小野补量(RT)照射,每次DT2 Gy,总DT8~10 Gy,高剂量后装治疗(HDR)采用核通后装机治疗,192Ir治疗,选取A点参考点,处方剂量为600~700 cGy,每周1次,共6次。结果随访时间为22~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随访率100.00%。PR、CR分别达100.00%和83.33%(40/48),盆腔转移淋巴结完全有效率为85.42%(41/48)。结论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达60 Gy以上,疗效好,无严重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红兵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4):315-315,323
 目的 了解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116例宫颈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6 .6 7% ,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为 34.6 1% ,放疗未控及复发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35 .2 9%。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及生长方式有直接关系。结论 宫颈癌病人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生长方式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因素 ,术前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临床病理因素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总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5.0%(89/356);肿瘤直径≥4cm(OR=2.778,95%CI:1.410-5.131,P=0.001),术前SSCAg水平>3ng/ml(OR=2.645,95%CI:1.106-4.673,P=0.019)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RR=3.638,95%CI:1.146-5.891,P=0.002)、FIGO分期(RR=2.672,95%CI:1.063-6.367,P=0.007)、SSCAg(RR=2.187,95%CI:1.121-4.287,P=0.001)对预后有影响。结论:肿瘤直径、术前SSCAg水平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FIGO分期及SSCAg水平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7例行IMRT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IMRT组,将47例行普通放疗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普通放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和3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IMRT组盆腔淋巴结完全消失和缩小消退的比例均高于普通放疗组(P﹤0.05).IMRT组3年死亡29例,累积生存率为38.3%,普通放疗组3年死亡34例,累积生存率为27.7%,IMRT组和普通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23~35)个月和13(7~20)个月,IMRT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普通放疗组(P﹤0.05).IMRT组消化系统和骨髓抑制等急性不良反应均较普通放疗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MRT组均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结论 I MRT不仅可以提高瘤体组织的放射剂量,还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延长患者治疗后3年的中位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王翔  罗春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5,(20):3036-303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以期选择最佳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46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对宫颈癌髂总、髂内和髂外、腹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将多层螺旋CT检查数目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髂总动脉敏感性为88.75%,特异性为68.93%;髂内动脉敏感性为87.67%,特异性为67.56%;髂外动脉敏感性为90.77%,特异性为73.15%;腹主动脉旁敏感性为92.14%,特异性为72.43%。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总敏感性为89.83%,总特异性为70.52%。对多层螺旋CT和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比较,CT诊断阴性符合率为63.04%,阳性符合率为36.96%;病理阴性符合率为30.43%,阳性符合率为69.5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21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36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直径(P=0.022)、浸润深度(P=0.003)、Hp感染情况(P=0.004)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2)。   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指导宫颈癌术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阶段,大量文献表明,常规MRI联合DWI技术在诊断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可以提高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本文主要对DWI评估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诊断和治疗早期宫颈癌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便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病例214例进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关系分析,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而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分期、肿瘤浸润的深度与淋巴结有关系(P〈0.05).结论大肠癌手术时应注意淋巴结清扫范围,要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清扫,手术方式宜行D3式廓清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SLNM)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264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SLNM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64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SLNM 5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ER表达、HER-2表达均与SLNM有关(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HER 2表达是影响SLNM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SLNM的独立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SLNM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肺癌ALNM的患者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以及不同时期发现ALNM患者的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进一步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肺癌伴ALNM发生率为0.63%;常见于腺癌患者,以周围型病灶多见,常累及胸膜并伴胸水,或发生胸壁转移。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存在相关性。肺癌伴ALN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02个月,2年生存率为62.64%。首诊伴ALNM患者生存情况差于首诊无腋窝淋巴结患者,且为独立预后因子(P=0.003,RR=2.18,95%CI:1.330~3.572)。  结论  肺癌伴ALNM发生率低,其可能的转移途径为胸壁、淋巴引流及血行转移,首诊发现ALNM的患者生存情况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