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表面解剖学是从人体解剖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从2015年开始,福建医科大学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将表面解剖学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建立"价值引领—解剖实践—临床应用—科研创新"的渐进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此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16,(4):593-596
目的了解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向"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化的认可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全面推行"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新疆医科大学2010级七年制临床医学生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7.1%的研究对象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性别和生源地对培养模式选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0.1%的学生认为"‘四证合一’可以直接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是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原因;继续选择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学生中,93.3%的原因是因为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一年毕业,有利于就业或考博。结论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较高,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但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配套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培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规培体系与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深度指导、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出“5+3”一体化医学教育应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推进培训基地同质化管理,以保障一体化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5+3”一体化是我国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为培养卓越医生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汕头大学医学院从“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出发,构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阐述了该校具体做法、实施进程,以及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设药理学分支课程临床药理与药物治疗学,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培养目标的要求; 优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规范临床合理化与个体化用药,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该选修课并进行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从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内容、授课思路等方面探索药理学分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为该必修课课程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和分布,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依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某高校不同年级的69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和手机依赖量表,分析其手机依赖的现状。结果:学生手机拥有率为100%,智能手机持有率为89.6%;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发生率为16.5%,男生手机依赖率高于女生(P=0.01)。结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的健康有关,提高他们对手机依赖的认知度和危害防范意识,促进其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8.
邵凯隽  王文秀  叶发青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5):384-387,封三
推进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温州医科大学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技能培训、完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强迫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YALE-BROWN强迫调查量表对安徽省某高校291名护理专业女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其一般情况和手机使用情况。结果:手机依赖总均分为(24.45±5.807)分,其中手机依赖高分组80名。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和使用手机年限不同的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不同班级成绩排名、不同补考课程数的学生手机依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机依赖总分与强迫症状总分呈正相关关系(P<0.01)。手机依赖与强迫症状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总分对强迫症状总分预测效果最好(β=0.202,P<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率较高,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者容易产生强迫倾向,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有助于预防手机依赖及预防强迫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5+3")学习倦怠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沈阳某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5%的"5+3"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学习倦怠;"5+3"学生学习倦怠得分高于五年制学生且不同人口学特征的"5+3"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应高度重视,提出缓解长学制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探讨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依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交往焦虑量表(I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手机使用问卷对800名大学生(男577人,女223人)进行匿名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800名大学生中,99.1%(793/800)拥有手机。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7.0%(135/793),男女无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手机依赖率呈上升趋势(χ2=5.488,P=0.139),手机依赖者首选的功能依次是:发短信、打电话和上网。手机使用时间、使用年限等是手机依赖的危险因素。手机依赖者交往焦虑得分(42.17±8.738)高于非依赖者(P<0.001)。135名手机依赖者中24人(17.8%)有睡眠问题,高于非手机依赖者(9.4%),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8.088,P=0.004)。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率较高,手机依赖影响交往焦虑和睡眠质量,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有助于预防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军校医学生的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237名一至四年级军校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和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军校医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78±2.26)分,MPATS平均得分为(38.65±11.32)分;女性比男性军校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更差[(6.12±2.11)分vs (5.49±2.35)分,P<0.05];三年级军校医学生MPATS得分最高[(42.51±10.81)分];军校医学生PSQI总分与MPATS总分呈正相关(r=0.280,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对军校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度使用手机对军校医学生睡眠质量有不良影响,女性受影响更大;应加强三年级军校医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家庭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某医学高校9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SCL-90量表进行问卷调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中有轻微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占54.94%,有中等及以上症状的人数占到了11.70%,有比较严重症状的人数占1.18%。较为常见的心身症状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医学生中与母亲关系融洽、与父亲关系融洽、父母关系融洽均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90.34%、83.05%和83.26%。关系融洽的因子均分都比关系一般和紧张的因子均分低,关系紧张的因子均分最高。关系融洽与关系一般比较,全部因子有统计学意义;关系融洽与关系紧张比较,大部分因子有统计学意义;关系一般与关系紧张比较,少部分因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应重视家庭关系的融洽,医学院校应重点关注家庭关系融洽程度低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睡前觉醒程度在军校学员睡前使用手机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和睡前觉醒量表(PSAS)对军校学员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Bootstrap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相关分析显示,睡前使用手机与PSQI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251,p<0.01), 睡前觉醒程度与PSQI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507,p<0.01),睡前使用手机与睡前觉醒程度呈正相关(r=0.239,p<0.01)(2)模型各路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拟合指标均较好。睡前使用手机对睡眠的中介效应为0.13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3%。结论 睡前高觉醒在军校学员的睡前使用手机与睡眠状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点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延边大学的1 075名医学生进行健康测试.[结果]延边地区医学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26.6%)、人际关系敏感(18.6%)及抑郁(14.6%);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及父母双方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后,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延边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且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部分“5+3”一体化学生在各阶段存在角色转换、专业知识和技术、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临床思维和循证医学观念及临床科研思维、学习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问题。本文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现代临床思维培养渗透并贯穿于“5+3”一体化学生诊疗操作能力培训的始终,全程融入人文关怀、循证医学、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对患者的态度,逐步完成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思维+诊疗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该院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抽样抽取该校医学生850名,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简式量表进行测试和评定.结果 ①该校医学生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因子均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女生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均分低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医学生强迫、人际关系2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该校医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7.88%,不同年级和性别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不同(P<0.05);常见的心理症状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③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学习问题、习惯改变、神经质、父母关系、对所学专业兴趣、积极应付和内外倾向,决定系数R2为0.415.结论 该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应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增加心理教育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综合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较长期效果 ,并可在自然条件下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方法 ]采用 16种人格因素量表多角度地分析当代医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在此基础上 ,连续 2年先后在全年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干预活动 .[结果 ]医学生的人格可塑性很强 ,通过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 ,完全能改善医学生的某些人格因素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对于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及其影响,为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提供帮助。方法:从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大一和大二全部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利用自制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自填式调查,而后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有序 Logistic 回归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的频数女生大于男生、大二学生大于大一学生,家庭经济“一般”比“情况较差”手机使用时间短。使用手机后出现“频繁地或不自主地翻玩手机”的情况最多,占77.8%;手机使用时间对生活习惯有一定有影响,对“更喜欢用手机交流”无影响;手机使用时间对学习成绩、态度及上课使用手机频率有影响。结论: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学生手机使用影响到其学习、生活,不同年级、性别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不同,建议学校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通过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来帮助学生健康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