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瑞红  雷璇  张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07-2509,2512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报告的健康行为量表(RHBC)对4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与健康实践行为呈正相关(P<0.05).(2)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认知-情感行为呈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认知-情感行为呈负相关(P<0.05).(3)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4)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差异.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父母亲应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传才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1988-1989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4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32名,成瘾率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及利用度降低与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的乐群性、敏感性和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恃强性和怀疑性得分低于男生(P<0.01);城市学生的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和敏感性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P<0.05);忧虑性、紧张性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否、过度保护与否等因子可以对学生人格特质进行预测。结论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选取济南市三所高校470名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一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农村来源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23.37±4.74)分]高于城市来源学生[(22.27±5.61)分](P<0.05),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差异无显著性(u=0.73,P>0.05);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三因子,城市来源大学生得分高于农村来源学生[(55.99±9.18)分vs(53.47±8.40)分;(20.37±4.02)分vs(19.11±4.03)分;(35.35±6.03)分vs(33.34±5.92)分](P<0.05)。结论父母,尤其是农村的父母应改善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AFW-U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人际交往因子得分[(3.72±0.62)分]低于女大学生[(3.72±0.6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男生自我意识及学习因子得分[分别为(3.64±0.44)分,(3.56±0.66)分]高于女生[分别为(3.51±0.43)分,(3.42±0.5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城市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因子和爱情满意度因子得分[分别为(3.69±0.63)分,(3.60±0.49)分]高于农村大学生[分别为(3.55±0.49)分,(3.42±0.53)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某些维度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史琼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613-16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7年4月在南京市某所高校抽取一、二、三3个年级的学生共3 000例进行实测,采用大五人格“尽职性”分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研究得到有效问卷2 814份,有效率93.80%。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P=0.005)。男生、贫困生、父母共同抚养者的社会责任感分别高于女生、非贫困生、非父母共同抚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线性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65,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243,P<0.01),与父亲的惩罚与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7、-0.152、-0.121、-0.092,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154,P<0.01),与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3、-0.183、-0.199,P<0.001)。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人格问卷得分、积极应对得分、消极应对得分、专制型母亲和理解关爱型父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良好状态;性别、经济情况、抚养方式对责任感有影响;责任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特别是专制型母亲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③结果 男生在自责、幻想、合理化、退避4个方面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P<0.001),男生在解决问题、求助2个方面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P<0.01;P<0.05);独生与非独生在退避、自责、合理化上存在差异(P<0.01;P<0.01;P<0.05);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④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学生更容易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选取济南市三所高校470名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一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农村来源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23.37±4.74)分]高于城市来源学生[(22.27±5.61)分](P<0.05),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差异无显著性(u=0.73,P>0.05);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三因子,城市来源大学生得分高于农村来源学生[(55.99±9.18)分vs(53.47±8.40)分;(20.37±4.02)分vs(19.11±4.03)分;(35.35±6.03)分vs(33.34±5.92)分](P<0.05).结论父母,尤其是农村的父母应改善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CD-RISC心理韧性量表对492名大学生团体施测.结果 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4.14±1.25,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16 ±0.62和2.40 ±0.73.男生的消极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 =2.62,P<0.01);大一学生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F=2.77,P<0.0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t=3.70,P<0.01).②母亲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父母亲温暖理解及其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积极情感,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能显著预测消极情感(r2依次为0.101、0.125、0.166).结论 心理韧性在母亲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父亲温暖理解与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母亲温暖理解和父母温暖理解交互项与积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大学生十六种个性因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个性因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并对相关系数有显著差异的分量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父亲方面:关心理解与兴奋性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忧虑性呈正相关、与敢为性和幻想性呈负相关,过分干涉与乐群必呈正相关,偏爱与怀疑性呈正相关,拒绝否认与敢为性和忧虑性呈负相关。母亲方面:关心理解与子女的独立性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子女的忧虑性呈正相关。结论 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父亲的偏爱对子女有负面的影响。父母的关心理解对子女有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付方式量表和岳冬梅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一次性集体测试。结果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直接因素,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自我暴露)一词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1].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2].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双亲受教育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与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对 5 90名大学生施以团体测验。 结果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文化程度的差异。男女大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对其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在男大学生组中 ,除低文化组的母亲比高文化组的母亲对被试有比较明显的偏爱外 ,其余因子均无明显的差异 ;而女大学生母亲文化高低与其教养方式除偏爱外 ,其它因子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 结论 :大学生双亲的受教育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强迫症的发生与个人应对方式、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对94例大学生强迫症和10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的积极应对、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矛盾性、父亲的惩罚、严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环境的矛盾性(OR=1.424)是大学生强迫症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OR=0.672)、亲密度(OR=0.601)和情感表达(OR=0.608)是强迫症的保护因素。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矛盾性是大学生强迫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及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求助能力的培养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ATSPPH)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分别对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和比较。结果: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及对耻辱的忍受性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女生比男生求助态度更积极。2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比没有求助经历的积极。3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148,P<0.01)。结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有待改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领悟到社会支持越多,其求助态度越积极。  相似文献   

18.
马长征  王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0):1119-1121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是否独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1),而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引入方程的教养方式因子为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拒绝否认(P < 0.05~P < 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一定的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杨西宁  赵卫红 《吉林医学》2012,33(15):3228-3229
目的:研究以确诊为心理障碍的78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测查。结果:疾病组和正常组在SCL-90和EMBU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缺乏情感温暖、惩罚、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28例OCD患者(OCD组)和27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施测。结果 OCD组患者在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OCD组患者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OCD组患者孤独感总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0.661、-0.637,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0.512、0.548、0.624,P<0.01);对照组被试者孤独感总分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502,P<0.05)。结论OC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由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所引起的孤独感,在OCD患者中比在健康人中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