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ASA(美国麻醉师学会)Ⅰ-Ⅱ级择期手术的150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行麻醉时的数据显示,三组患者的SBP、DBP和HR在诱导时的最低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三组的插管反应率高于B组(P0.05);对3组患者术后的OAAS评分情况比较,三组的OAAS评分情况明显高于一组和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静吸复合麻醉比较起来,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靶控静脉麻醉更稳定,患者更易于恢复意识,应当在临床上给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基础代谢率高,情绪波动大,有些病人有精神症状[1],故减少甲亢病人苏醒期的精神并发症非常必要.以往全麻多选用静吸复合全麻,进年来异丙酚由于起效快,苏醒完全,抑制插管反应等优点应用于临床麻醉,故我院选用异丙酚靶控输注应用于甲亢病人,与静吸复合全麻做苏醒期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3.
徐国亭 《中原医刊》2007,34(3):46-47
目的 观察异丙酚、氯胺酮联合靶控输注(TCI)在儿童静脉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择期ASAⅠ-Ⅱ级小儿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两组患儿均在入室后以4-6mg/kg氯胺酮肌注诱导。观察组:异丙酚以1-2mg/(kg·h)、氯胺酮以2—4mg/(kg·h)速度联合TCI维持麻醉,依麻醉深浅调整TCI速度:对照组:异丙酚、氯胺酮依麻醉深浅分别单次静脉注射维持麻醉。观察麻醉效果满意率、SBP、HR、RR、SpO2、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药总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满意率98.5%,术中循环、呼吸稳定,无不良反应,术毕清醒时间(14±3)min,麻药总量;异丙酚(1.2±0.8)mg/kg,氯胺酮(2.6±2、1)mg/kg。对照组麻醉效果满意率84.6%,循环、呼吸不平稳,有呕吐、屏气、躁动、嗜睡等不良反应,术毕清醒时间(69±38)min,麻药总量:异丙酚(2.8±1.4)mg/kg,氯胺酮(6.4±2.7)mg/k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氯胺酮联合TCI维持儿童静脉全身麻醉,循环、呼吸稳定,具有安全、可控性强、术后清醒快、用药总量及不良反应少、操作简捷等优点,可在儿童静脉全身麻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靶控输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对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并与采用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进行麻醉效果对比研究。结果:靶控输注组较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血压和心率控制更加平稳。两组的NPS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0%与40.63%,x2=0.57,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的效果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90例患者,依据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A组采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观察B组采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身体体征变化、意识状态等.结果 观察A组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12±0.26)与观察B组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53±0.48)显著高于对照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75±0.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相比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的减少疼痛感,使患者可以处于稳定状态,提高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靶控静脉麻醉效果及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比较。方法:本次共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芬太尼组,n=30)、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组,n=30)靶控静脉麻醉及静吸复合麻醉(静吸组,n=30)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术后麻醉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静吸组疼痛评分高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插管反应率为3.3%,明显低于芬太尼组36.7%和静吸组36.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吸组不良反应率为50%,显著高于芬太尼组16.7%和瑞芬太尼组2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行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具较高安全性,镇痛效果好,具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E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E组:采用L1~2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气腹前3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1 mg,静脉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1~2 mg/L的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异丙酚.G组:以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术中控制呼吸:潮气量(TV)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 E)1∶ 2,吸入1%~2%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分别在入室时(T1)、气腹时 (T2)、气腹后10 min (T3)、气腹后20 min(T4)、术毕(T5)抽动脉血行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并记录相应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 ① PaO2的变化: E组T2较T1升高(P<0.01),T3、T4、T5较T1升高(P<0.05);G组T2 、T3、T4、T5较T1升高(P<0.01).G组T2 、T3、T4、T5较E组升高(P<0.01);② PaCO2的变化: 2组T3、T4均较T1升高(P<0.05),T5均较T1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 2组的pH、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可以用于手术时间在1 h以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但术中要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8.
袁雯 《当代医学》2014,(7):106-107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吸复合麻醉)、B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C组(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每组40例患者,所有患者麻醉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纯氧面罩吸入3min。A组:芬太尼2u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诱导,手术过程给予患者吸入二氧化氮、异氟烷支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药使用。B组:电脑内输入患者的各项指标,设定相应的参数。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7 ug/ml,异丙酚3ug/ml,维库溴铵01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物。c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4 ug/ml,异丙酚3ug/ml,维库溴铵01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插管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芬太尼靶浓度下降至2ug/ml。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芬太尼,手术结束时停用异丙酚。分析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记录三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患者离开恢复时、拔管后的意识、认知功能、状态等。结果c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OAAS评分高于A组。对三组患者进行MMsE评分,拔管后I h B组患者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较,靶控静脉麻醉更能够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de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TIVA)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例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I组),每组 15例的患者,共30例.观察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前、气管插管时、插管后5 min、手术30 min、气管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同时观察患者拔管时的意识及躁动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结果 I组在在插管后5 min时血压下降明显,在手术30 min时血压心率明显增高与同时间T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终至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 拔管时躁动情况:T组患者较安静,I组患者出现拔管躁动4例;两组均无术中知晓患者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鼻内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平稳,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叶勇 《大家健康》2013,(1):48-49
目的对比分析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300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实施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B组进行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麻醉,C组实施静吸复合麻醉。仔细观察麻醉的诱导以及气管在插管时候的心率、血压,并记录手术后及停止用药后患者拔管的时间、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的恢复时间。结果在实施麻醉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低血压的概率上,B组低于C组;在术后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上的比较,这三组患者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明显的差异;拨出管一小时内,B组患者的疼痛感显著高于A与C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能够控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异丙酚靶控输注在老年人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30例(I组)和靶控输注组30例(Ⅱ组).诱导用芬太尼0.2μg/kg,异丙酚诱导血浆靶浓度2.0μg/mL,顺阿曲库铵0.15mg/kg,插管后,行异氟醚吸入,使呼气末浓度稳定维持在0.6MAC,顺阿曲库铵术中肌松维持剂量为1μg/(kg*min).设定BIS的反馈控制值为60.麻醉过程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插管后5分钟(T3)、切皮(T4)、手术开始后0.5小时(T5)、缝皮(T6)、拔管时(T7),各时点的SAP、DAP、HR、PETCO2、SPO2和BIS.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及术中处理情况.③结果 Ⅰ组的SAP、DAP、HR、BIS在麻醉手术期间维持较为平稳,Ⅱ组的波动较大,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的异丙酚用药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Ⅰ组使用阿托品、麻黄素的例数同样明显少于Ⅱ组(P<0.01).Ⅰ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与Ⅱ组相比显著缩短(P<0.01).④结论 以BIS作为反馈变量应用于老年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静吸复合全麻,可以实现麻醉深度的平稳可控,循环的稳定,药物输注的个体化,苏醒时间缩短,达到个体麻醉的精确调控.  相似文献   

12.
吴世贵  云菲  陈尔标 《海南医学》2010,21(17):22-23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麻醉诱导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4μg/kg后,七氟醚组吸入浓度8%的七氟醚,丙泊酚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μg/ml,然后静注阿曲库铵0.4mg/kg,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中以及插管后3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两组MAP、HR在基础值、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MAP和HR均比基础值降低(P〈0.05),诱导后3min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均回复到基础值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麻醉诱导平稳,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 to maintain anesthesia in children undergoing tonsillectom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小儿气管内全麻中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患儿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2、 4 ng/ml(R2、R4).通过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患儿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将患儿入室后(T0)、靶控输注后3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和摘除扁桃体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① R2组患儿T3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明显升高(P<0.05).② R4组患儿T3时点各项指标与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R2组患儿T4时点MAP、HR与T0时点比较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R4组患儿T4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⑤ R2组部分患者 HR>100次/min,与R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4 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为1%),可以使BIS和AEPI值维持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同时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全身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咸异丙酚靶控输注组(A组,30例)和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30例). A组采用血浆靶控浓度4/μg/ml异丙酚诱导,术中用3-3.5μg/ml维持.B组采用0.1mg/kg咪唑安定、1mg/kg异丙酚诱导,术中采用10.8-6mg/(kg·h)方案输注异丙酚维持.术中持续监测患者SBP、DBP、HR,观察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苏醒表现(烦躁、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3min后SBP、DBP、HR低于术前(P<0.05),气腹10min后SBP、DBP、HR高于诱导前、后3min及插管后(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A组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苏醒质量好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LC比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麻醉好.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rparoscopic cholecysctectomy,LC)的麻醉要求诱导迅速,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少。目前临床上常用以异丙酚、芬太尼、异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1]。而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超短效镇痛药,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CL-TCI)调控下,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用量及对血
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需要60例全麻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组(n=30)和C组(n=30),D组患者在术前及术中均
泵注Dex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按照同样的方案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负荷剂量前(T0),负荷剂量后(T1),插管即刻(T2),
切皮(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缝皮(T5),拔管即刻(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值的变化;诱导期及
维持期间的丙泊酚的用量。术中及术后出现的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结果在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调控下,Dex可有效减少
麻醉诱导时间,诱导期及维持期丙泊酚的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即刻,D组的HR,SBP及DBP均较C组
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前后D组与C组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IS反馈闭环调控下定量证实Dex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同时可减少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增加麻醉
过深的发生率,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药物及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开始以血浆靶浓度(Cp)为4~5 mg.L-1TCI丙泊酚,逐渐增加至6~7 mg.L-1,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减至4~5 mg.L-1;观察组在TCI丙泊酚前缓慢静脉推注(超过5 min)右美托咪啶0.5μg.kg-1。记录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时(T3)、吸宫时(T4)和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并观察术中患者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及术后宫缩痛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T4时的HR较T1时明显减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的MAP、SpO2均较T1时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T2、T3时对照组的MAP、SpO2明显低于观察组,T2、T3、T4时对照组的HR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丙泊酚总用量比对照组减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抑制、术后宫缩痛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0.5μg.kg-1复合TCI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诱导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讨更适合的舒芬太尼浓度,以及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ChildB级,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患者30例。麻醉诱导靶控输注舒芬太尼Ce分别为L组(0.6μg/L)和H组(0.8μg/L),达到设定值时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当患者意识消失时将预设丙泊酚血浆浓度调低并使其效应室靶浓度高于意识消失时浓度,同时静脉注射罗库溴胺0.9mg/kg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不同时点观察值。结果诱导时L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无明显波动。H组舒芬太尼Ce值达到0.8μg/L时,血压比基础值升高4.2%(P〈0.05),3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4例患者出现肌肉僵直(P〈0.05)。两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意识消失时L、H组的丙泊酚Ce值分别为(1.84±0.54)mg/L、(1.32±0.37)mg/L(P〈0.01),丙泊酚用量分别为(62.24±6.03)mg、(39.83±5.64)mg(P〈0.01),BIS值分别为67±11、70±11(P〉0.05)。结论舒芬太尼Ce值为0.6μg/L,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应激反应小,无呼吸抑制及肌肉僵直,相对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舒芬太尼Ce值分别为0.6μg/L、0.8μg/L靶控输注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可降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Ce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方法 将50名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A、B、C、D、E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设为:0、2、4、6、8 ng/mL。丙泊酚效应室药物浓度由2 μg/mL开始,每2 min追加1 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稳定于(40±5)。监测诱导期间不同时间点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丙泊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心率、有创血压、BIS、听觉诱发电位和体动反应,经统计分析,进行最佳复合浓度判断。结果 诱导期间,各组间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分别为20%和10%。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气管插管即刻,B组体动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小。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 ng/mL时血流动力学最平稳: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5±0.8)μg/mL;气管插管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5.3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