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探讨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10例妊娠中晚期妇女及200例同龄健康非妊娠妇女,跟踪观察常规12导心电图P-R间期的变化。结果: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同龄妇女(P<0.01),并且绝大部分(91.59%)在产后可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对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者不宜急于诊断为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及其与妊娠周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0例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女性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非妊娠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250例),妊娠期孕妇为观察组(350例)。分析两组妇女的P-R间期发生率。同时将妊娠组女性按孕期长短分为三组,分别对各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组心电图短P-R间期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心电图短P-R间期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孕晚期的妇女短P-R间期发生率与孕早期、孕中期的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短P-R间期发生率比非妊娠健康女性有显著增高,而且,短P-R间期与妊娠周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地区中晚期妊娠短P—R间期综合征30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我们观察的230例长期生活在海拔2280m地区的健康中、晚期妊娠妇女中,有30例(13%)为短P-R间期综合征,均可排除房室交接区性心律、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和窦性心动过速。年龄25—36(平均31)岁。妊娠5—7月10例,≥8月20例。均经妊娠早期保健检查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30例中12例P-R间期<0.10s,18例<0.11s,心率均在60—80次/min,均存在P-R段,QRS波群正常,aVR导联P波倒置,确定为短P-R间期综合征(图1左,图2左)。予每天吸氧1h,连续10天后复查心电图。其中26例P-R间期可延长0.02—0.03s(图1右),另4例分娩后P-R间期亦恢复正常(图2右)。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间妇女全身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随着孕周的增加,中晚期妊娠妇女的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增加,高于非妊娠妇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在妊娠期出现短P-R间期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做心电图检查的健康女性25507例,包括妊娠女性17440例,及同年龄段非妊娠女性8067例,分析两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妊娠期女性再分为3组(妊娠早期组1425例,妊娠中期组15148例和妊娠晚期组867例),分别对各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组短P-R间期占5.63%(982/17440),健康非妊娠组短P-R间期占2.68%(216/7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6,P0.001);妊娠早期组短P-R间期占3.02%(43/1425),妊娠中期组短P-R间期占5.83%,(883/15148),妊娠晚期组短P-R间期占6.46%(56/867);妊娠早期组稍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53,P=0.47);妊娠中期组高于妊娠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P0.001);妊娠晚期组略高于妊娠中期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59,P=0.44)。结论妊娠期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非妊娠期;随着孕周增加,短P-R间期发生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对220例妊娠中晚期者作为观察组(A组)。有短P-R间期者在产后3个月复查。200例非妊娠健康同龄者作为对照组(B组),有短P-R间期者3个月后复查。结果A组中有短P-R间期者76例(34.55%)。产后3个月复查有72例恢复正常(94.74%)。B组中有短P-R间期者7例(3.50%),3个月后复查时恢复正常者1例(14.29%)。A、B 2组短P-R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引起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分析妊娠影响心电图P-R间期变化可能产生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从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对我院382例20-40岁健康未孕妇女和536例20-40岁妊娠妇女产前产后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382例20-40岁健康未孕妇女的心电图作为对照组,536例20-40岁妊娠妇女产前和产后半年的心电图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组,统计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结果 382例20-40岁健康未孕妇女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0.52%,536例20-40岁孕妇产前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为6.5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6例20-40岁孕妇产后半年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1.87%,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妇女产前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这种现象多数是一种良性的电生理改变,可能与妊娠妇女体内的循环系统、激素水平、自主神经调节、需氧量以及基础代谢率的变化等有关,大部分会在产后自行消失,不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妊娠时期心电图短P-R间期检测结果 .方法 研究样本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时间段于我院行孕期检查及心电检测的38例孕妇,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至我院行心电检测的健康非妊娠期备孕女性84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评估组间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将研究组孕妇划分为孕早期组(n=29)、孕中期组(n=5)、孕晚期组(n=4),评估不同妊娠时期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结果 评估组间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评估不同妊娠时期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孕中期、孕晚期高于孕早期(P<0.05).结论 妊娠期女性极易产生心电图短P-R间期,孕中期、孕晚期发生率高于孕早期,为此需加强妊娠期心电监测,预防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晚期妊娠妇女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机描记380例中晚期妊娠妇女和300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的心电图并作对比.结果 380例中晚期妊娠妇女心电图异常有266例(70%),其中心律失常122例、短P-R间期29例、ST-T改变63例.结论 中晚期妊娠妇女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多见于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妊娠与短P—R间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晚期妊娠妇女的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和早期妊娠妇女.本文对此记录进行观察,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短P-R间期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可有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其体表心电图的特点是:①窦性心律时P-R间期<0.12 s;②QRS波群正常,起始部无预激波.通过对19例短P-R间期综合征病人生理检查结果的分析,对其电生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晚期妊娠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现象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的机理。方法对妊娠28W-48W以上共1809例孕妇进行调查。结果3.04%心电图出现短P-R间期现象。结论晚期孕妇出现短P-R间期现象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心脏减少,心脏搏出量降低,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房室结部分组织缺血,房室结的功能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裕固族妇女中晚期妊娠短P—R间期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30例裕固族中晚期孕妇常规心电图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短P—R间期综合征。结果共筛选出符合短P—R间期综合征的孕妇43例(13.03%),年龄20-38(平均29)岁,分娩后或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43例均恢复正常。结论裕固族妇女中晚期妊娠短P—R间期综合征属于良性无病理意义,应随访心电图而不需要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短P-R间期、正常QRS波为预激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LGL综合征或短P-R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对短P-R间期、正常QRS波的电生理特点,解剖生理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56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中晚期妊娠妇女心电图常规检查中短P-R间期的发生率明显较非妊娠妇女高。本文对此现象进行观察,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1.对象。选择2001年10月~2002年2月入院待产的孕妇430例为观察组,年龄21~36(26.0±3.1)岁,均经妊娠早期保健检查,心肺正常,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以4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年龄20~38(25.1±3.2)岁,均经询问病史、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2.方法及判断标准。采用FCP-2155型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常规记录妊娠5~6个月及入院待产时心电图各一次,纸速25mm/s,增益…  相似文献   

16.
何方田  吴祥 《心电学杂志》1992,11(4):258-262
预激综合征包括:L-G-L 综合征、WPW 综台征和 Mahain 纤维预激。本文着重探讨前两种预激征诊断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L-G-L 综合征1.短 P-R 间期概念仅指窦 P、直立房 P的 P-R 间期不超过以下最低值:3岁以下0.08s,4—16岁0.10s,16岁以上0.11s。2.诊断条件 (1)短 P-R 间期,无δ波,QRS 波正常或呈束支阻滞型,(2)常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3.应注意的诊断问题 (1)P-R 间期测量,至少应在2—3个标准导联上,最好是在“半正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1岁,因体检发现心律不齐而就诊。平素体健,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史。体检:心肺正常,心脏 X 线片、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示P 波直立,频率97—103次/min,QRS 波室上性,ST-T 无改变。但 P-R 间期呈长短2种类型。P_1-R 至 P_7-R 及 P_(20)-R 和 P_(21)-R 为短 P-R 间期;P_8-R 至 P_(18)-R 为长 P-R 间期。从短 P-R 间期突然转变为长 P-R 间期,尔后长 P-R 间期又突然缩短为短 P-R 间期,两者 P-R 间期相差显著,且为突然转换故可诊断为房室结双径路。短 P-R 间期为快径路;而长 P-R 间期为慢径路下传。  相似文献   

18.
一、与预激综合征P-R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 预激综合征的P-R间期大多在0.08~0.11s,但有短至0.06s或长达0.20s者[1].P-R间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房室旁道的性质,即是快旁道还是慢旁道?前者顺传不应期≤0.35s,具有全或无的传导特点,不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因而不存在一度或二度Ⅰ型传导阻滞;而后者顺传不应期相当长,可达0.6~1.0s,甚至更长[2],大多数亦呈全或无的传导特点,少数可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P-R间期>0.12s,呈现一度、二度Ⅰ型传导阻滞,甚至出现交替性文氏周期、裂隙现象等少见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形成机制及短P-R间期临床价值。方法:我院电生理科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10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短P-R间期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24h心率变异性、产后12个月产妇一般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与心电图正常组比较,短P-R间期组孕妇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20.6±28.7)ms比(90.6±25.8)ms]、24h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115.6±27.6)ms比(79.8±25.9)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38.8±13.1)ms比(28.7±12.5)ms]、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5.6±10.3)%比(7.9±5.4)%]、极低频(VLF)[(1937.7±734.9)Hz比(996.7±114.2)Hz]、低频(LF)[(579.8±256.0)Hz比(285.7±134.7)Hz]及高频(HF)[(341.3±185.3) Hz比(199.6±146.8)Hz]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新生儿情况和孕妇产后12个月的高血压、贫血、心动过速、心衰及短P-R间期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晚期孕妇出现短P-R间期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生理现象,为心率变异变化,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妊娠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对新生儿和分娩后产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P-R指数,是测定的P-R间期与最大P-R间期(后者为按心率计算的P-R间期的最高极限)的比值。P-R指数大于1,常说明瞎事传导延迟。有人认为,对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P-R指数比P-R间期测定值更有价值。急性风湿热患者,80%以上P-R指数大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