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医字在繁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为醫,一为毉?赜谡饬礁鲆阶值姆治?在医史文献里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古代医术,分为四派:一日按跻,二日砭石,三日针灸,四日汤剂,故古之医字,系按四派组合而成。即“匚”,指按(足乔)也,“矢”,指砭石也,右侧之“殳”,说针灸也,下段之“酉”明汤剂也。在汤剂未发明之前,医字下从“巫”,所以篆书无下从酉的医字。另一种说法是古醫字左上从“匚”,表示一方形袋;“匚”中写“矢”,表示箭矢放置  相似文献   

2.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3.
《说文》无“髎”字,穴部有“窌”字(音匹貌切,读如砲;段注订正为力救、力到二切,读如溜、闹),解释“窖也”;“窖”字(音古孝切,读如教),解释“地藏也”。即俗所称地窖。二字古书中通用。《吕览》:“穿窦窌”,《礼·月令》、《淮南·时则》作“穿窦窖”。《灵  相似文献   

4.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5.
谈哕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生 《中医杂志》1989,30(4):11-14
一、寻源哕,《说文》“气啎也”。又“牾,逆也”,此解亦见于《说文》。故《玉篇》:“哕,逆气也”。《唐韵》:“哕,于月切,音黦”,故吾鄂医者多哕音如“月”。惟《集韵》黦又“音郁”,与《诗·庭燎》“鸾声哕哕”之读为翙、《玉篇》所谓“见外切,鸟语也”者不同。是哕有郁音,并有郁义。  相似文献   

6.
“医”由“匚”和“矢”构成。“匚”(fāng)是“受物之器”;“矢”,这里是指像箭一样锐利的可用以刺疗治病的针具,或指以锐利的箭头代替针具来刺疗治疾。“殹”从“医”讹变而来,而“醫”又从“殹”演化而成。“醫”的成字年代明显晚于“医”。“医”是“醫”的初字和本字,是最早的“医”字。从“医”的构字来看,表示针刺的“矢”是其核心字素,整字本义是针刺医疗。  相似文献   

7.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8.
■■之误     
《金匮要略》妊娠及产后二篇,均有“腹中(疒丂)痛”一句。这“(疒丂)”字,不但别处未见用,而且一般字典也查不到。尤在泾云:“按《说文》(疒丂),音绞,腹中急也。”其他各医家注此条,有的音绞,有的音朽。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教材,也是如此。《医宗金鉴》则存疑不释。尤在泾说按“《说文》”云云,可是《说文》书上并无(疒丂)字,只是(疒丩)字。(疒丩)字下解云:“腹中急也,从疒丩声。”段玉裁注比字,依小徐本补痛字,作“腹中急痛也。古音读若纠。”拿《说文》“(疒丩)”字这条的解说来与《金匮》的条文比,竟一字不差,通条词义也合。可见这“(疒丩)”字,才是仲景原文的本字。“(疒丂)”是后人传抄时笔误。《康熙字典》关于“(疒丩)”字的解释同《说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10.
范行准先生《释医》一文,完成于1937年11月,见刊于《医史杂志》1951年3-4期合刊。从“医字造端于殴疠”,考证了巫、工、医的演变,并对“殴何以训恶姿”、“击中声”及医与候、疾之纠葛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1],是篇可供借鉴的佳作,但也不乏可商或有待发挥的问题。鉴于范文见刊数十年来未见更为深入的讨论,故以该文为基础稍作补释,借以就正于读者。医从匚矢的意义与巫医驱疫医字的三大“部件”(医、殳、酉)中,医是讨论最多或最受关注的“部件”。范先生引罗振玉、王国维等说,均以甲骨文“”。“象矢著人腋下……知此亦疾字也…  相似文献   

11.
盼盻眄     
盼、盻、眄三字声符不一,音遂有别,义亦各异。盼,音“判”,意为“黑白分明”,《诗经·卫风·硕人》:“美目盼兮。”《毛传》:“盼,白黑分也。”又释作“视”,见《一切经音义》卷十引《广雅》。盻,音“系”,《说文·目部》训作“恨视”。眄,音“免”,斜视,训见《说文》。此三字音义虽然各别,但由于形体相近,古书中每多混淆。《伤寒论·平脉法》:“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  相似文献   

12.
人参(Radix Ginseng)东北土名“棒槌”,名列关东三宝之首。本品为五加科(Alariaceae)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古医籍载]人参原名为蓡(音参,或省作蓡。)《说文》云:“蓡,药草,出上党祲者也”。《吴普本草》云“人参,一名土精,精者星也”。《春秋说题辞》云:“星之为之言精也。”《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所谓也就是人蓡、人祲、土精,其名意义并非指其形状。人参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吴普本草》亦称其为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自《内经》部分原文中,选出部分字误、衍文、简脱、移文等几方面的例句。以训诂、校勘的角度,并参酌前人医家的注释,加以解释。所选例句,力求突出中医基础理论原则,以达到共同研究、商讨中医理论的目的。不当之处其多,仅供中医理论研究和爱好者参考。一、校释“容为[客]字误”原文《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历代医家及现代名医认为:“容为[客]字误”。我的看法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1.音训《内经》多属《诗经》用韵的韵文。本文例句中“邪弗能容也”的“容”字,容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肿大的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瘿”病,世又有“五瘿”之分,兹考证分析其名义证治等如下.1“瘿”瘿字最早应当是“贝贝”字.《说文》:“贝贝,颈饰也.”《篇海》:“连饰颈曰贝贝,女子饰也.”  相似文献   

15.
“巨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刺”出自《灵枢·官针》,其内容:“左取右,右取左”,系交叉针刺法,为《内经》刺法之一。对这一刺法为何用“巨”字命名,历来少见解释。上世纪80年代陈克勤,因其难以解释,就认为“巨”字是“互”字的误写[1],却又未提出任何佐证资料,显然只是一种臆测,于事无补。考“巨”字,最初的字义有二,其一,义大;其二,指曲尺。如《说文·工部》:“巨,规矩也。”什么意思呢?“规”是画圆的工具;“巨”乃曲尺,专门用来画方形的工具。《说文》还说“矩、巨,或从木、矢。”段玉裁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唐韵》作矩、…  相似文献   

16.
偶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识破借字读本字——古音通假说略》一文,觉其中个别说法似有商榷之必要。此文引用滑寿的观点,认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句中,“佩”通假作“悖”,“佩”的本字是“悖”。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佩”的本字应当是“倍”。首先从音韵学角度看,上古音中“佩”与“倍”同属并纽之韵,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悖”属并纽物韵,其韵母不同。其次从字义讲,“倍”有违反、违背之意,《说文》:“倍,  相似文献   

17.
一《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按:此文“木敷者其叶发”之句,张志聪注谓:“如木气敷散,其叶蚤发生”,乃随文为释,其义为误;而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注虽合此文之义,然于此文“敷”、“发”两个关键性之字,或释而无当,或混而不释,亦属未妥;惟张琦注谓“敷当作陈,发当作落”,主张改“敷”为“陈”而改“发”为“落”,这是本于杨上善《太素》之文,然而此“敷”、“发”二字均未误,改文则又不必矣。考《太素·知鍼石》载此文作“木陈  相似文献   

18.
(一)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文中“一逆尚引日”之“引”一辞,旧注多无训。今按,“引”之为言“延”也。根据是,“引”字古音属真部喻母,“延”字古音是元部喻母,两者古音为喻母双声、真元旁转。“引”的本义是开弓,《说文》:“引,开弓也”。由“开弓”引伸为“延长”。《尔雅·释诂》:“引,长也”。《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传:“引,长也”。“延”的本义是长行,《说文》:“延,长行也”,《尔雅·释诂》:“延,长也”。可见二者亦同义。既音近又同义,显然符合同源字的标准,故《吕氏春秋·重言》:“延之而上,分汲而立”。注:“延,引也”。揆之本  相似文献   

19.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中第三条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伏,其头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1 ] 对其中“如蚕新卧起状”的注释历来注家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周凤梧等[2 ] 根据“水胀篇”及《太素·尺寸诊》无“蚕”字,认为“蚕”字应是衍文;山东中医学院[3 ] 也将“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语译为“眼睑微肿,如卧蚕之状”;刘献琳[4] 根据《脉经》、《千金》、《外台》无“蚕”字,故将“视人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语译为“眼胞浮肿,如新卧起状”;第六版《金…  相似文献   

20.
“炅”字,(音jiong)《说文》释为“见也,从火日”,《广韵》释为“光也”。《辞海》释炅:①光明。②热。此字在《素问》中多见,如《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得炅则痛立止。”王冰注:“炅,热也”;《太素》注“炅”曰:“炅音桂,热也。”原文炅与寒相对来看,解释为热是不成问题的。此字非仅解释作热,而且可以直接写作热。《举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