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8例26段,静脉病变22例26段。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5—85岁,平均60.5岁。结果 溶栓疗法成功率93.02%(40/43段);PTA治疗成功率96.15%(25/26段);内支架治疗9段全部成功。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88.46%(46/52段)。结论 根据血管闭塞性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提出血栓性闭塞开通后保留导管抗凝溶栓治疗2—3天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 (PTA)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病变 13例 16段 ,静脉病变 6例 7段。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 87.5 0 % (7/ 8段 ) ,PTA治疗成功率 91.6 7% (11/ 12段 ) ,内支架治疗 3段全部成功 ,经观察 6个月以上 ,疗效满意率为 78.2 6 % (18/ 2 3段 )。结论 血管闭塞性病变根据其性质和程度不同 ,可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而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求理  宋侃侃 《宁波医学》2000,12(4):161-162
目的 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血尿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穿刺血管成莆术(PTA)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3例16例,静脉病变6例7段。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87.50%,PTA治疗成功率91.67%,内支架治疗3段全部成功,经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78.26%。结论血管闭塞性病变根据其性质和程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而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个体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5月至2010年6月间,736例PAOD接受了介入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169例,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104例,腔内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463例,腔内溶栓+PTA+PTAS或腔内溶栓+SIA+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96%(721/736)。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7.04%(164/169),88.17%(149/169),部分开通8.88%(15/169),无效2.95%(5/169)。腔内溶栓+PTA成功率治疗成功率85.58%(89/104),15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463例动脉慢性硬化闭塞患者,行腔内溶栓+PTA+PTAS,治疗成功率98.70%(457/463);其中211例应用传统的血管再通技术失败后,再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IA),205例血管再通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有机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弥漫性硬化闭塞病变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在治疗慢性下肢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2013年12月,12例髂、股动脉慢性长段硬化性闭塞患者,采用SIA进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83.3%(10/12),8例行SIA支架置入后,随访(3~36)个月,血流均保持通畅;2例行SIA支架置入3个月后支架内出现血栓,经动脉插管支架内置管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SIA在髂、股动脉慢性长段硬化性闭塞的PTA+内支架置入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的疗效、治疗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26例,对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61.5%(16/26),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成功率80.0%(8/10),采用内支架置人术成功率100%(2/2).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采用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TA的4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龄19~53(27.6±18.1)岁.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平均42.8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TA、MRA、多普勒血管超声等随访资料.结果 通过血管造影在48例TA患者中发现180处病变,并对其中10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10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9处,颈动脉28处,肾动脉34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8处.101处病变均取得了良好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效果,76处(75.2%)没有残余狭窄,25处(24.8%)仅有很少残余狭窄.随访期内(3个月至6年)有3处(12.0%,3/25)仅行PTA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有5处(6.5%,5/76)采用PTA+支架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单纯PTA或PTA加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介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性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挂号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PT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血管内支架治疗,观察2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32例(80.0%),有效7例(17.5%),无效1例(2.5%),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0例(50.0%),有效8例(20.0%),无效12例(30.0%),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将PTA联合血管内支架应用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提高了通畅率和成功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性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介入科治疗BCS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37例怀疑BCS的患者均经B超和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确诊;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采用了经股静脉或股静脉-颈静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和血管内支架(Extracranial Manufacturing Stenting,EMS)植入术,对完全闭塞病例实施了3种破膜或闭塞段开通术。结果:11例不完全性狭窄的病例经股静脉入路治疗,成功率为100%(11/11),其中单纯PTA 7例,PTA+内支架植入术4例;26例完全闭塞病例闭塞段或膜开通成功率为96.1%(25/26),其中经股静脉顺行开通19例,经颈静脉贯穿法开通7例,单纯PTA 14例,PTA+内支架植入术12例;治疗后下腔静脉压下降明显,单纯球囊扩张组平均值为14.7 cmH2O,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组平均值为16 cmH2O;术后随访1年再狭窄率为5%(2/37),其中1例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探讨ASO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3例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结果:81例患者治疗有效,成功率97.59%(81/83),共112条动脉血管通过介入治疗开通并恢复血流,血管通畅率97.39%(112/115)。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创伤小,疗效佳,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渠  陈康宁  史树贵  范文辉 《重庆医学》2012,41(34):3655-3656,3689,3572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再开通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头颈部血管闭塞的血管内再开通的诊治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2例、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椎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结果 5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血管再开通,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例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1年再次闭塞。结论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技术复杂,但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方法:临床确诊的16例住院病人,均经血管造影证实。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8.3岁,病程4小时-3年。股动脉穿刺入路,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视血管开通情况加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13例,开通率81%,血管存在严重狭窄者行PTA,成功率94%,其中1例失败,内支架植入后成功。随访1-48月,Doppler检查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PTA后满意。结论: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方法,PTA为内支架植入术作为溶栓后进一步治疗的手段,提高了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 (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 (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 ~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2010.6应用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18例,对照组18例给予药物治疗加局部换药.结果18例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中,17例下肢缺血症状及溃疡愈合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截肢,而对照组的18例患者中,8例出现溃疡反复感染难以愈合,5例截肢,对照组的并发症及截肢发生率远远高于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组.结论 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有助溃疡愈合,降低截肢率,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