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0完成的6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后8例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66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术后出现8例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1例急性感染,清创后保留假体。1例慢性感染,一期手术取出假体、骨水泥旷置,二期行翻修手术。1例膝关节不稳,行内侧副韧带修复。2例膝关节僵硬,行关节镜松解。1例关节线上移与1例髌骨运动轨迹不良行非手术治疗。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论感染、膝关节不稳、膝关节僵硬、髌骨运动轨迹不良、关节线上移、假体周围骨折均可造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术前充分规划、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科学功能锻炼是降低疼痛发生率的重要保证,进而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及,关节置换的数量日益增加,据统计目前美国每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超过500000例。不可避免的,膝关节翻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松动、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是造成翻修的常见原因,多数翻修病例会伴有骨量的丢失和不同程度的骨缺失。  相似文献   

3.
全膝置换术后应力遮挡致骨量丢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假体无菌性松动和假体旁骨折与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紧密相关。骨量丢失的机制分为两类:一类为机械性,发生于术后早期,包括假体周围应力遮挡致骨质重塑、术中操作及骨水泥致骨损伤坏死、术后关节负重减少致废用性萎缩,其中以应力遮挡最主要;另一类为生物性,发生于术后晚期,指假体材料产生各种磨损颗粒作用于炎症细胞而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激活破骨细胞致假体周围骨溶解。本文仅就使用影像学手段对全膝关节置换后应力遮挡致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35-640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UKA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假体周围胫骨平台及股骨内髁骨折, 其治疗极具挑战性。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包括:技术性原因, 如术中操作导致平台后皮质强度弱化、内侧胫骨关节面切骨量过多导致承载假体的骨量减少、假体对线不良导致骨床应力集中等;假体设计原因, 如非骨水泥假体的压配固定设计、胫骨切骨导向器多钉孔固定等;胫骨平台形态原因, 如亚洲人群胫骨内侧平台窄小及悬凸等。合理选择适应症、正确地把握手术原则及标准化手术技术是预防UKA围手术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 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模式及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使用与不同骨水泥固定氧化铝陶瓷制NCU型TKA术后的疗效。1989-1995年,为了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病及类风湿病,共施行NCU型TKA68例103个关节。对获得平均随访5年8个月的65例99个关节的以胫骨假体为中心的临床评价及X线计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无明确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转对线定位方法包括关节外胫骨假体旋转参考标志和自我形合技术等,但关节外旋转对线不可靠,易受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影响,自我形舍技术一般会导致胫骨假体过度外旋,两者易导致胫骨假体旋转不良。近年有文献报道使用胫骨截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其中胫骨平台Akagi前后线及胫骨髁间棘间沟线较为可靠,易于术中定位,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MATTHEW  B.  COLLIER  C.  ANDERSON  ENGH  JR.  JAMES  P.  MCAULEY  STUART  D.  GINN  GERARD  A.  ENGH  蔡迅梓 《骨科动态》2006,2(2):93-99
背景:从关节和胫骨假体聚乙烯衬垫后表面转移磨损碎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主要原因。全膝人工关节假体设计随时问而发生变化,例如对胫骨盘近端表面的粗糙度和聚乙烯衬垫的灭菌方法。我们假设胫骨盘表面抛光和采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之外的其他方法对衬垫灭菌,可降低骨溶解的发生率。方法:从1987年至1998年,我们采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的解剖型组配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系列。对300名患者施行36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5至10年,对这些患者的膝关节摄正、侧位X线片。由两位关节置换专家对X线片上的骨溶解状况进行单独评定(骨溶解的界定标准为假体周围存在边缘清晰的非线性松质骨丢失区)。结果:在粗糙表面的胫骨盘的242例膝关节中,使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的衬垫固定,有34%(82例)骨溶解阳性。用惰性气体中γ射线照射或没有照射的衬垫与抛光表面连接的98例膝关节中,有9%(9例)骨溶解阳性。骨溶解与六项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为:一项与患者(男性)相关、一项与胫骨盘(近端表面抛光)相关、三项与聚乙烯衬垫(加工的原材料、灭菌方法及存放时间)相关及一项与手术技术(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间的过伸)相关。结论:在这类假体设计中,胫骨盘近端表面采用抛光及衬垫采用更为先进的灭菌方法(不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能显著减少骨溶解的发生率,但不能避免骨溶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关节内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15例陈旧性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关节内截骨治疗。显露原始骨折线,骨折未愈时经原始骨折线插入骨刀,劈开骨折块行关节内截骨;骨折已愈时在畸形最明显处打入2枚平行的克氏针,沿克氏针行关节内截骨。截骨块翻开后,骨刀插入软骨下骨撬拨,恢复胫骨平台高度,骨缺损区植骨,支撑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19.1±26.3) min。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9.3±3.1)周。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89.9±4.6)分,优良率93.3%。均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内截骨术能够有效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性、重建下肢力线,在陈旧性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 , PFF)最初于1954年报道。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的数量逐渐增加、患者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假体工艺及手术技术的不断革新,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1]。据文献报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已增加至12%[2]。这一并发症的治疗较为困难,效果不太理想。目前,普遍认为这一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但关于其优化治疗策略尚无明确的共识[3,4]。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磨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友  戴戎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436-438
关节假体磨损是人工关节后期松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临床意义不仅在于假体本身破坏所引起的机械性失败,还在于磨损可产生大量具有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osteolysis)生物反应的颗粒物质[1,2]。一、磨损产生的常见部位1.股骨头假体与髋臼假体界面:Ams...  相似文献   

11.
假体周围骨丢失是行人工假体(髋、膝)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已向临床需要密切随访和新的假体设计提出新的课题,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仅影响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危险,减少假体寿命.且降低了的骨支撑给以后假体翻修带来棘手的问题.这种区域性假体周围骨丢失早期在X线上不能及时反应出来.自从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的出现,它能早期、定量、敏感的测出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下面就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特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Li J  Zhu TY  Chai WB  Lu HZ  Liu Z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11-1413
目的观察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的改变,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别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25例,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患者25例,手术前、后均拍摄膝关节非负重侧位片。术前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平台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在术后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假体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JL’和JL之间的差值(JL’-JL)为手术前后关节线的变化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后,JL’-JL为2.0mm(-1.3—7.2mm),其中5例大于2mm;旋转膝关节置换后,JL’-JL为3.1mm(-1.5—12.3mm),其中11例大于2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面置换时关节线升高的原因包括胫骨近端截骨过少、韧带的过度松解、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股骨假体前后径偏小等;旋转膝关节置换时,关节线的改变主要由骨缺损和缺乏韧带的限制作用所致。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膝关节表面置换时,虽然有某些原因可以造成关节线的改变,但是由于畸形和骨缺损相对较轻,同时周围韧带的相对完整使其关节线发生改变的几率小、程度轻。由于骨缺损相对较重,同时手术中不保留周围韧带,旋转膝关节置换时更易发生关节线位置异常,应该通过股骨内上髁等骨性标志帮助恢复正常的关节线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用DELUXE假体及REVOLU截骨器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结果。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本组采用后稳定型固定衬垫DELUXE假体及REVOLU五合一截骨安装系统行TKA的26例31侧膝关节病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2.5个月。全组优良率为90.3%,HSS评分平均为(80.74±5.45)分;单侧手术时间为(74.5±5.8)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X线检查证实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或衬垫脱位等并发症。患者主观感觉满意。结论 DELUXE膝关节假体是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新一代膝关节假体,改进了国外假体对国人膝关节尺寸不匹配及覆盖率不良的问题REVOLU作为一种新型五合一截骨系统,可一次同时完成股骨远端五个面的截骨,提高了截骨精确度,减少了手术时间,操作简便,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移位髋臼横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报告17例移位髋臼横形骨折(下称DTFA)的诊断和治疗,其中单纯DTFA11例,合并后壁骨折6例.采用Matta顶弧角临界值划分累及臼顶(TTF)12例(10例手术,2例因严重脑外伤未手术);累及臼窝(ITF)5例(4例骨牵引治疗,1例因合并后壁骨折手术).随访1~5年,结果4例ITF关节功能和X线表现均优良,手术治疗的1例ITF和10例TTF优良率82%,尚可18%,非手术治疗的2例TTF均为差.表明累及臼顶的DTFA应手术治疗,而累及臼窝者除合并后壁骨折外均可行保守治疗,还表明Matta顶弧角对于划分臼顶和臼窝区的DTFA,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DTFA的诊断应将X线摄片与CT诊断相结合,手术入路应根据骨折移位方向选用前、后或双入路,复位应采用特制复位钳,固定应采用弧形髋臼骨折钢板,并避免广泛骨膜下剥离,减少异位骨化,方可获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置换(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失败往往因为膝关节疼痛导致,但想准确的找出疼痛的原因还需要仔细分析。总体上, TKA术后疼痛有三种情况:(1)疼痛不需要任何手术;(2)需要进行非翻修术的手术;(3)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第一种情况通常由于功能性问题和先天性膝关节疼痛造成,即使TKA的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也较低。根据Zmistowski等[1]的说法,第二类疼痛不需要切除或更换与骨界面接触的任何假体,  相似文献   

16.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都存在骨量的丢失,且流行病学显示这种骨量丢失不依赖于假体类型和固定方法。术后假体松动与假体表面骨吸收、磨损引起的骨溶解和术中骨丢失有关,但假体周围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BMD)降低也是远期假体松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上,  相似文献   

17.
氧化铝假体会延迟骨的矿化王智兴,叶衍庆,方企铝是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国内、外已有铝陶瓷和铝涂层的金属材料作为假体植入人体和做动物实验 ̄[1]。Minami ̄[2]报道铝陶瓷假体值入人体改善关节活动。由于铝会干扰磷的代谢,产生种种疾病。Woolrich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骨肿瘤初次保肢手术后生物性重建失败的肿瘤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2004至2006年,13例骨肉瘤和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5例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骨重建,另1例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应用肿瘤型假体进行翻修手术的重建。翻修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良好时,订制的可延长假体接受延长手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3.2岁(13~43岁),平均随诊26.4个月(6~47个月)。翻修手术的原因包括:7例患者出现同种异体骨骨折或软骨下骨塌陷,5例患者骨不愈合,3例患者异体骨感染,1例患者膝关节僵硬。翻修手术的假体包括10例患者应用订制型假体,其他患者应用组合式假体。翻修手术的部位包括9例股骨远端假体,6例胫骨近端假体和1例股骨中段假体。订制假体中6例是可延长假体,假体的延长方式中5例是微创延长、1例无创延长。翻修手术后,膝关节活动改善,平均从18.1°(0°-90°)至91.9°(50°-120°)。下肢缩短不等长畸形从平均5cm(2-11.5cm)纠正至平均1.5cm(0-4cm)。翻修术后患肢功能MSTS评分从34.6%改善到89.2%。翻修术后2例患者出现部分皮肤坏死,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以后部分恢复,1例患者出现胫骨裂纹骨折;没有感染和植入物失败。结论保肢手术后生物学重建失败所引起下肢缩短和僵硬,应用人工假体翻修是可行的,早期效果令人鼓舞。膝关节僵硬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严重的下肢缩短畸形通过可伸长假体逐渐获得纠正。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人工膝关节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为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02-202
新加坡人工膝关节的现状李为作者应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基金的邀请,在新加坡中央医院骨科研修学习,并参加了第19届新加坡骨科年会。中央医院从70年代末期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简称TKA),每年TKA达400例左右,基本反应了当今TKA手术的观念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疗效确切,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适用于各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重度病变。TKA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磨损、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其中假体周围骨折尤其是股骨髁上骨折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3%~2.5%[1]。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很多,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肿瘤式假体翻修已成为重要的手术方法,本科室收治1例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应用肿瘤式假体翻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