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同种异体髂骨结合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8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定期X线片等资料,并与同期自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的32例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组与同期自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组比较,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较后者显著减少(P〈0.05),随访1年,两组均成功实现椎体间骨融合,但前者融合时间较后者显著延长(P〈0.05),两组无1例发生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植骨可顺利融合,是颈椎前路手术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及颈椎间盘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自1996年4月,我们在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制的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allograftthreadedfusioncage,ATFC)填充环钻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来替代髂骨植骨,取得满意的效果[1]。与自体髂骨植骨(autologousiliaccrestgraft,AICG)比较,作者认为ATFC加自体松质骨植入优于自体髂骨植骨。临床资料 自体髂骨植骨组(AICG组):1995年3月~1996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颈椎间盘疾病21例(25节段),年龄4…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颈椎复合骨块融合的生物力学基础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复合骨植骨块融合的生物力学基础,为临床手术提供合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6具颈椎新鲜标本,采用复合骨块与常规髂骨块制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标本,以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观察和评定颈椎的三维稳定性及术后颈椎强度等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对临床运用复合骨块行颈椎植骨融合21例进行回故并与常规植骨融合病例对照。结果 复合骨块融合组的生物力学性能均优于常规髂骨融合组。(P<0.01)。结论 颈椎前路复合骨块融合方便、稳定。是目前较好的植骨融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体髂骨的植入使失稳颈椎的稳定性提高,其侧弯、屈伸运动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P〉0.05)。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对照组及撑开植骨状态增加(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植骨仅能部分改善其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动态ABC钢板促进颈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68个节段)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ABC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ADL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及融合植骨块下沉情况。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12—44(22.17±8.33)个月。ADL评分术前2~13(7.92±3.07)分,术后8—17(13.94±2.48)分,改善明显。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发生。39例颈椎生理性前凸获得良好改善,仅1例术后3个月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反曲,患者颈部无不适症状。68个融合节段中,67个节段6个月内融合,1个节段延迟至术后12个月时方融合。术后3个月内,单节段融合植骨块下沉平均(1.21±0.54)mm,2节段平均(2.01±0.87)mm,3节段平均(2.97±0.82)mm。3个月后各节段下沉不再明显。结论应用动态ABC钢板可以降低植骨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静态钢板造成的应力遮挡,从而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工”字形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多椎间隙狭窄、后缘增生明显等经椎间隙前路减压困难者15例颈椎疾患采用“工”字形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植骨完全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神经症状恢复满意.结论 “工”字形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基层医院应大力推广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植入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路颈椎的显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 895年神经外科专家Chipault未曾发表的专题论文中。 1 954年矫形外科专家Smith和Robinson首先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 ,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 ,解除神经压迫 ,并使椎体间融合 ,消除因椎骨运动造成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在无任何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 ,神经外科专家Cloward也于 1 956年独立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二者的不同在于后者侧重于切除产生脊髓和神经压迫的骨赘和退变的间盘组织 ,在解除神经受压症状的同时作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采用髂骨块植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2月采用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CSM患者21例(A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CSM患者32例(B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融合率、沉降率及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及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1例发生植骨未融合,B组无植骨未融合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沉降率(34.3%)高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末次随访时发生沉降者JOA评分与未发生沉降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并未影响远期临床疗效。结论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CSM,与采用传统髂骨块植骨融合相比,术中采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可获得相近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Cage沉降并未显著影响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自体椎体骨钛网支架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路钛网支架自体椎体骨移植替代髂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减压钛网支架自体椎体骨颗粒嵌压植骨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 2 8例。分型 :脊髓型 1 8例 ,神经根型 5例 ,混合型 5例。累及二个椎间隙 2 3例 ,三个椎间隙 5例。在前路减压完成后 ,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钛网支架植入 ,其中加压填充术中所取椎体骨颗粒 ;前路钛钢板固定以获得早期稳定。按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 ,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结果 JOA评分从术前 (1 2 6 2± 1 5 4 )提高到术后 (1 5 1 2± 1 2 5 )分 ,无一例患者症状加重 ;按照Odom标准评定 ,优良率达 89%。经X线片检查证实椎体间隙高度得到恢复 ,植入物无移位脱落、钛钢板及螺钉无移位及松动 ,植骨融合良好。 1例钢板位置不正 ,1例 2枚螺丝钉进入椎间隙 ,未引起不良并发症。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采用钛网包容的自体椎体骨颗粒行植骨融合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术可替代自体髂骨融合术 ,治疗效果近期是肯定的。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方法:随访40例颈体融合术后患者,颈部和神经系统体检,行X线及MRI检查,观察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时间和程度。结果:颈椎体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86%,约1-11年发生退变,平均9年,严重者发生椎间盘突出不全瘫。结论:颈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容易发生,故对术后患者的指导和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作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对14例颈椎前路手术行植骨块内固定术。术后随访平均8.3个月。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植骨块稳定,植骨全部愈合,疗效优良。作者认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可靠,不需二次手术取出,不干扰磁影像,无毒性,无副作用,是颈前路内固定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6.
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4例,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4例,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1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5-27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枕颈CD椎板钩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枕颈CD可提供有效的节段固定,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及椎管固定融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oyamaⅡ型6例,Ⅲ型4例,Ⅴ型1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远外侧入路3例,颈后正中入路8例。同时行椎管固定融合6例。结果本组全切10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神经纤维瘤9例,脊膜瘤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改善2例,无感染及死亡病例。随访10例,平均时间27个月(3个月~3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颈椎不稳及后凸畸形。结论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并椎管固定融合能明显改善症状,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经前路椎间孔减压植骨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的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分,观察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8个月疗效。结果共治疗观察21例患者,采用JOA评分,术前评分(8.50±1.25)分,随访终末评分(13.70±1.33)分,手术前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评分(6.85±1.18)分,随访终末评分(2.15±1.30)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前Cobb角为10.3°(-5°~16°),随访终末Cobb角为15.5°(0°~20.5°);术后均无感染、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椎动脉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翻修手术者。结论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减压直接、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保留终板对维持融合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 :45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保留椎体终板的植骨方法 ,与未保留终板组相比 ,评价两组椎间隙高度、后凸畸形及骨性融合率。结果 :保留终板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 0 .9mm ,后凸成角平均为 2°。对照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 2 .9mm ,后凸成角平均为 5 .6° ,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两组全部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愈合时间为 8( 6~ 12 )周。结论 :植骨块沉陷是导致术后融合椎间隙狭窄的主要原因 ,保留终板能有效防止植骨块沉陷 ,并可获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0.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