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预后。方法选择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6个月后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中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在亚低温治疗3 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在3 d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6个月预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亚低温能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颅内压,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胡凌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14-116
目的回顾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34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标准:恢复良好16例(47.06%)中残9例(26.47%)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11.76%)死亡5例(14.71%)。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GCS评分、瞳孔变化、出血灶分布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胜 《河北医药》2010,32(2):142-14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为良好23例(17.96%)、中残23例(17.96%)、重残25例(19.53%)、植物生存11例(8.59%)、死亡46例(35.93%)。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死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11名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宋建立  张波  李贞洁  史彦芳  袁宇 《河北医药》2010,32(22):3161-3163
目的 探讨中药芳香醒脑开窍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昏迷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DAI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2组,每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催醒,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2组用药10 d,观察血流变指标的变化.于伤后2个月按GOS评定预后.结果 治疗组治疗1个月清醒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早期意识转醒率和后期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促醒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明显好转. 结论 中医结合治疗DAI能加快清醒,中药活血化瘀,麝香、冰片对昏迷患者催醒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丽荣 《黑龙江医药》2010,23(3):414-416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的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治疗组46例,均予高压氧及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和丹红注射液,20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病情好转时间及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80.4%)高于对照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显效时间(13.1±2.6)h短于对照组(23.4±5.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0天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治疗组(6.4%)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和丹红合用可以明显缩短ACOP患者意识障碍时间,显著提高效率,有效地减少迟发性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高压氧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秋成  雷学  常忠利  宏伟  李滨 《河北医药》2009,31(6):662-664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DAI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2组清醒人数的平均清醒时间,治疗前后GCS评分变化,治疗6个月后的GOS评分,病死和植物状态的比例,并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清醒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3个疗程后的GCS评分及6个月后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病死率及植物状态比率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HBO治疗DAI可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病死及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舱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DAI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及随访3月后进行ESS评分.同时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及随访3月对两组进行13常生活能力(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E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34.33分vs.28.66分,P<0.05);治疗3月后,治疗组患者ESS积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51.23分vs.42.33分,48.32分vs.31.34分,P< 0.05).结论 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DAI患者,可促进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杨建平  胥梅琳 《江西医药》2009,44(2):133-134
目的观察醒脑静合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6例肺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综合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静及纳洛酮治疗,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合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4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按GOS评分结果,治愈18例,中残12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采用高压氧及早期应用大剂量纳络酮等综合治疗,是提高DAI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魏国会 《河北医药》2009,31(13):1549-155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及高压氧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以亚低温及高压氧综合措施治疗DAI20例的相关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0例,早期行亚低温治疗,病情相对平稳后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格植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本组保守治疗病例中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废4例,严重残废4例。结论本组患者通过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在病情相对平稳后及早行高压氧治疗等综合措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拟通窍利水醒脑组方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25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22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常规(降颅压、促清醒、抗感染等方法)治疗,治疗组予以自拟通窍利水醒脑组方联合高压氧促醒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124/134),高于对照组的82.8%(10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昏迷的患者能否苏醒,与其者昏迷时间、有无原发脑干损伤、有无脑疝、GCS评分、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自拟通窍利水醒脑组方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桑文才 《淮海医药》2003,21(4):293-29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观察分析经 CT、MRI诊断为 DAI 1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 GOS评分结果 :治愈 5例 ;中残 3例 ;重残或植物生存1例 ;死亡 3例。结论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 DAI的一部分 ;伤后意识障碍程度较深、脑 CT无明显改变也不能排除DAI;GCS评分、昏迷时间和瞳孔变化是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治疗上高压氧及钙离子拮抗剂应用仍是 DAI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注意控制高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佐治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方法将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1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疗后Barthel指数(Barthe!index,BI)评分;记录两组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及治疗21d费用等情况。结果治疗组NIHSS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21d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老年人急性脑出血的药物,且具有较高的效价比。  相似文献   

15.
王鹏宇  周广滨  李钊 《中国药业》2014,(18):108-108
目的 观察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纳络酮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以15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3个月后预后评分(GOS)。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显著缩短患者昏迷时间,促进意识恢复,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齐洪武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12-1513
目的 对脑苷肌肽注射液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初步观察.方法 将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脑苷肌肽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观察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转归变化的情况.结果 (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治疗结束时和出院时GOS评分来看,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苷肌肽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GCS评分,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交通事故伤41例,占70.69%,颅内压增高24例,占41.21%,高分辨螺旋CT/MRI发现出血灶47例,占81%,死亡28例,占48.28%。结论 车祸伤致DAI率高,DAI伤后即刻昏迷且意识障碍重、时间长,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死亡率高,CT/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措施系统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醒脑静联合高压氧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苏醒时间、颅脑MRI改变、脑电图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脑电图及MRI改变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重症一氧化碳(CO)中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02例,对照组96例,均给予高压氧舱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XNJI)及大剂量丹参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良24%,残死率11.76%,平均苏醒时间3.24h;对照组治愈率77.09%,残死率22.91%,平均苏醒时间5.24h,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XNJI加大剂量丹参联合高压氧舱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重症CO中毒较单一西医疗法可明显减少残死率,提高治愈率,可明显缩短CO中毒昏迷病人苏醒所需时间,该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0.
李钢  李保东  阚敏宸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55-1455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6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恢复良好4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1例。结论:DAI预后差,死亡率、致残率高,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