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脾虚与肝郁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血液流变学与原发性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流变学一词于1929年由 Bingham 首次提出,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经典的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研究物体的流动和变形。而流动这个词又可定义为不可逆的随时间而变的变形过程。所以,Bingham 把  相似文献   

4.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的高发证型,现有的动物模型为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建立的CCl4(四氯化碳)急性、慢性损伤肝郁脾虚模型,与本证的自然发病机理、致病因素都相法甚远。为此,建立一种与自然疾病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势在必行,作者经悉心研究及摸索建立了以慢性夹尾激怒加高浓度大黄灌胃的一种更符合自然发病之动物模型,为多角度试验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亚健康肝郁脾虚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发生率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调理方法,中医药干预具有独特优势。肝郁脾虚证是亚健康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为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不仅涉及"治未病"的范畴,也对更进一步揭示"证"的内部作用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中医学理论,对亚健康进行辨病辨证相结合,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进行中医药立体化、多样化干预,可达到理想效果,提高亚健康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74例急性发作期患者,同期行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测定,并将COPD患者分为血气正常组和血气异常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同时根据PO_2和PCO_2情况将血气异常组分为A、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球压积随着PO_2下降及PCO_2上升而增加,而与PO_2下降关系更密切;全血比粘度(低切变速率)、全血还原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与血球区积呈正相关(P<0.01),而血沉与血球压积则呈负相关(P<0.01),并随PO_2下降及PCO_2上升,其差异性更显著。作者认为,在治疗COPD时,应注意监测血气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证血液流变性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肝郁脾虚患者的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淋巴细胞电泳率低于正常人,而血沉则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肝郁证、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柴疏四君子汤对其作用的异同。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郁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肝郁干预组、脾虚干预组、肝郁脾虚干预组共7组,每组13只。3个证候模型组及各干预组大鼠分别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造模,正常组不予处理;于造模第2周末,3个证候干预组大鼠按2.86 g/kg分别给予柴疏四君子汤灌胃,连续2周;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实验第14天和第28天,旷场实验法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特征,记录爬格数、直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修饰时间及测算活动里程数。结果实验2周末时,与正常组相比,肝郁组和脾虚组大鼠爬格数、直立次数和里程数均显著升高(P0.05),肝郁脾虚组则均显著降低(P0.05);肝郁组和肝郁脾虚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升高、修饰时间降低(P0.05),脾虚组变化与之相反(P0.05)。实验4周末时,与正常组相比,3个证候模型组大鼠爬格数和里程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肝郁组和肝郁脾虚组还见直立次数和修饰时间显著降低(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升高(P0.05),脾虚组的相关指标变化相反。中药干预2周后的变化:与相应模型组相比,肝郁干预组大鼠爬格数、里程数显著升高(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脾虚干预组还见修饰时间显著升高(P0.05),而直立次数显著降低(P0.05);肝郁脾虚干预组各参数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3个证候模型大鼠在自主活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肝郁证大鼠中枢的兴奋性由强转弱,脾虚证大鼠呈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失调,肝郁脾虚证大鼠呈现抑制渐进加重的趋势。柴疏四君子汤对3个证候模型的行为学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以对肝郁脾虚证的综合干预效应最优。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在人群调查中69名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并与健康人群及非血瘀证患者比较。结果表明:人群中的血瘀证患者由于血细胞在量上的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及变形能力下降,导致了血液的高粘、高聚状态而使血液“如水之流”特性失常。该结果为血瘀证血液流变性异常的结论向人群外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纯脾气虚证与肝郁脾虚证内在差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讨单纯脾气虚证与肝郁脾虚证两者间的内在差异。通过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和小肠对木糖吸收功能 ,发现 2组病人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小肠吸收木糖的功能均异常 ,且 2组的上述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以上结果提示血浆中茶酚胺的水平及木糖吸收试验的异常可作为单纯脾气虚证与肝郁脾虚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1989年同类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病例数,观察了107例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钡餐X(?)象,并与7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相对照,结果显示,脾虚证患者胃张力低下,胃位置低位,胃排空加快及小肠胀气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与1988年的观察结果基本相符,而由于样本量的加大,上述结果的可信性则有所增强。从而初步说明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内脏下垂、腐熟运化水谷能力低下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37例脾虚型、36例肝胃不和型患者的胃肠道钡餐X线象,结果显示,在脾虚型患者中,检查出胃肠器质性病变、胃的位置低下、胃蠕动变浅、胃排空加快及结肠胀气的阳性率均高于肝胃不和型.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从而初步说明中医认为久病多虚、虚证病深及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运化失常、百病丛生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及正常人球、胃粘膜内肥大细胞的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脾虚证型患者在治疗前球部脱粒型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及肥大细胞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变化,在治疗后随着中医证型好转,脾虚证型患者的肥大细胞形态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静止型肥大细胞.提示脾虚证型患者存在着球部肥大细胞明显的活化脱粒现象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3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唾液淀粉酶活性与D-木糖排泄率测定,结果: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酸刺激前后比值明显低于正常,D-木糖排泄率降低。经强肌健力胶囊治疗以后,二项实验指标明显上升,表明重症肌无力脾虚证有其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强肌健力胶囊有明显的健脾益气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痰热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的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表明:各证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由多至少均为角化细胞、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中层细胞极少。同正常人比,脾虚证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显著增多(P<0.01),反映脾虚患者新陈代谢缓慢,舌粘膜上皮细胞代谢障碍;肝胃不和及痰热证均为实证,机体代谢亢进,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过于旺盛,较之虚证,其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完全角化细胞则显著增加(P<0.01)。脾虚证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组炎症细胞分布呈脾虚、正常人、肝胃不和及痰热证的递增趋势,痰热证炎症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脾虚证(P<0.01),乃实热证正邪剧烈抗争的表现。舌苔脱落细胞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的同步观测,表明舌苔脱落细胞与后两者有十分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解郁胶囊治疗伴躯体形式障碍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躯体形式障碍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醒脑解郁胶囊(主要由石菖蒲、远志、郁金、柴胡、合欢皮、巴戟天、丹参等组成)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治疗,2组疗程均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和比较了68例男性冠心病中层得血浆性激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冠心病气虚痰浊证型者血浆雌二醇(E2)、雌二醇/睾丸酮(E2/T)、血清甘油三酯(TG)、血浆粘度较正常者和其他辩证类型冠心病者异常增高(P〈0.01),同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HDL)值显著降低。在应用中医益气除痰法对各型冠心治疗的临床比较和验证中,表明益气除痰法不仅对气虚痰浊型冠心病疗效显著,而且对非气虚痰浊型者亦有查当的疗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低切相对粘度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提示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抗凝、活血化淤方法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并将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连续腰麻(CSA)后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改变。方法:20例下肢手术老年病人,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 h(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各时间点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全组病人红细胞压积、全血中切粘度于T2-T4期(P<0.05或0.01);血沉方程K值T2期(P<0.05),血浆粘度T2-T3期;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T3-T4期(P均<0.01);纤维蛋白原T1-T4期均低于麻醉前(P<0.05或0.01);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则在整个围术期无改变。结论:连续腰麻可以改善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利于减少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对保障围术期老年病人的安全性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