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2.
正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而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期外感风热表证的"辛凉平剂"。从方药组成和方义来看,前者辛温发汗,后者辛凉解表,二者似为寒热两极,不可调和,然征之临床,典型的风寒、风热有之,但介乎二者之间者亦常常出现。基于此,张喜奎教授在《伤寒临证九论》[1]中提出了"伤寒传变中介论"的学术观点,针对外感热病寒热互见,或相兼或错杂或共存或转化之中介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4.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5.
<正> 叶天士《温热论》日:“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又云:温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鉴于伤寒与温病二者受邪的性质不同,在对待下法的使用上,一些医家认为有迟、早之分。如戴北山日:“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厌早。”提出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对此,王孟英和顾晓澜都有详细的阐述。王氏曰:“伤寒为阴邪,未曾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治必升提温散,而有早下之戒;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难得下行,若肺气肃降有权,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顾氏也日:“伤寒由外传里,仍用外解,温邪由内而发,必须内解,伤寒宜发表,有一分表证,仍宜表之,故下不嫌迟;温邪宜清里,有一分下证,即宜下之,故下不厌早。”诚然,伤寒与温病病有不同,在下法上亦必有区别。温病学说是外感热病对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单就治疗中的下法而言,温病较之伤寒已经明显地有了进一步的扩充、提高和发展,使外感热病对下法的认识、应用,内容更趋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7.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8.
从对解表法认识的发展探讨表证和解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解表法认识的发展探讨表证和解表法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关键词解表法,表证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对表证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这是伤寒学说和其后形成的温病学说的重要区别之一。直到近代以至现代,随着对表证和解表法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应用“解表法”的几点体会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段钦权解表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外感病的病因主要是外因一六淫,临床上有两大类别,即伤寒与温病,外感病的发病,初起以表证为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如能及时、正确地运用解表法,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下文谈...  相似文献   

10.
<正> 温病概念之现状究竟什么叫温病?前人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此,仅将建国以来的有关认识归纳如下:上海中医学院认为:“什么是温病?温病这一名称所包涵的病类,正如伤寒一样范围很为广泛,是多种急性病的总名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诸说种种,不一枚举。由于以上对温病的概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三版教材”的审订中,争论不小,因而有必要加以讨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7,2(3):40-42
称人为“侬”,多见于南部吴语以及闽语,这在早期“吴声歌曲”中也有所反映。但因历来诗歌中多数是用“侬”作自称,用于称人者趋向减少,以致为人们所忽略。字书对“侬”,字的解释,一般只说是“吴人称我”而不说“称人”。考证吴语的实际情况,显然是有欠全面。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明确提出饮食有节的重要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又多次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运用经方存在两种倾向:原方原量,崇古遵经不越雷池一步;灵活化裁或仿经方之意创立新方。然临证施用经方,或以原方原量,或以化裁创新,皆应随证而化,方可于“形似”与“神似”之间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4.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几几”辨正@贾延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闭"时辰取穴和"主客"客主"顺序取穴针刺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探索孕期选穴用穴的规律。方法:选怀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开主客组、开客主组、闭主客组、妊娠模型组,另设正常未孕对照组8只。按灵龟八法,开主客组、开客主组在"照海开穴"时辰,闭主客组在"非照海开穴"时辰,分别针刺"照海"穴、"列缺"穴各5 min,再针刺"合谷"穴20 min,之后针刺"三阴交"穴5 min,观察子宫张力和子宫收缩频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未孕对照组比较,妊娠模型对照组及3个针刺组的子宫张力和子宫收缩频率大多显著增高(P<0.01,P<0.05)。与妊娠模型对照组比较,闭主客组的子宫张力在第8时段显著降低(P<0.05);另两个针刺组的子宫张力与妊娠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针刺组的子宫收缩频率与妊娠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龟八法"闭穴"时辰、"主客"顺序取穴针刺,能减缓晚孕大鼠子宫的收缩活动,保持妊娠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李崇超 《江苏中医药》2006,27(11):61-62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肾欲坚",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肾德在坚",的说法,中医的"肾"和"坚"的关系,在中医著作中是常见的.从字源、认识论、中医肾的功能、肾脏用药以及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认识,都能体现中医的"肾"和"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肾"和"坚"的关系的理清,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探讨中医理论的一般特性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辨明"疫"的含义,兼剖析"寒疫"的学术内涵,认为"寒疫"包括流行而不传染的"时行寒疫"和流行并传染的"沴疠寒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意义上"春七"与"冬七"中氨基酸含量差异,为明确两种采收方法对三七药材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利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氨基酸含量顺序为"春七"剪口"冬七"支根"冬七"剪口"春七"支根"冬七"主根"春七"主根;不同采收方法下,三七同一部位有9种氨基酸存在含量差异;同种采收方法下,三七不同部位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春七"和"冬七"各部位必需氨基酸以及药用氨基酸占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文山产区"春七"和"冬七"仅在部分种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性,故而推断氨基酸含量可能不是影响两种三七质量的主要原因,文山地区"春七"和"冬七"的差异性还需在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心""脑"认识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的“心主神明”是指精神、意志及思维活动由心统领,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支撑点。明清时期人们认识到脑是产生思维和控制情感的器官,“脑主神明说”逐渐发展起来,而传统医学理论中的“心主神明说”受到了质疑。正确理解古代“心”与“脑”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