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定位选择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麻CT定位下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经电生理验证后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进行选择性毁损治疗。结果疼痛消失18例,疼痛减轻5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95、8%(23/24)。24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2例(8、3%)复发。结论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龄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叉神经鞘瘤约占颅内肿瘤0.2%~1%[1]。我科1994年5月~1997年9月收治7例骑跨于中、后颅窝巨大型三叉神经鞘瘤,且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0~54岁,平均29.5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9个月。症状与体征:面部麻木6例,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4例,颞肌和咀...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2月,在CT引导下对68例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进行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第Ⅰ支9例,第Ⅱ支12例,第Ⅲ支17例,第Ⅰ+Ⅱ支3例,第Ⅱ+Ⅲ支24例,第Ⅰ+Ⅱ+Ⅲ支3例。结果 68例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卵圆孔。66例治疗后疼痛消失,1例减轻,1例无效。68例随访3~48个月,平均31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7.4%。1例三叉神经第Ⅰ支射频术后同侧眼球结膜充血,2周后角膜溃疡,8周后溃疡穿孔,10周后穿孔自行愈合,但该眼视力丧失。结论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能有效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对于三叉神经第Ⅰ支的射频治疗,一定要控制热凝温度于70℃以下,严密监测射频过程中患者的角膜反射,做到角膜反射迟钝即结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trigemin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PRT)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BC)治疗伴持续疼痛(concomitant continuous pain, CCP)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0例三叉神经2、3支疼痛的CCP型TN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类型分为PRT组和PBC组(每组30例)。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BNI)疼痛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1周(T2)、术后1个月(T3)、术后3个月(T4)、术后6个月(T5)、术后12个月(T6)的NRS评分和T1~T6...  相似文献   

5.
QS 紫翠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田痣是皮肤真皮内黑素细胞聚集形成的皮肤终生不退的色素斑。沿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如额、颞、眼睑、鼻及颊分布 ,颜色为黑、蓝黑、灰及褐色。我科 1998~ 2 0 0 0年用QS紫翠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病人 2 0 0例 ,并且随访 1年 ,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2 0 0例太田痣均为我科激光门诊的患者 ,男 7例 ,女 193例 ,年龄 3个月~ 5 2岁 ,单侧面部皮肤损害 199例 ,双侧面部1例 ,病损最大面积 110 2 。二、治疗方法患者采用QS紫翠宝石激光机治疗。每次治疗前检测皮损的颜色、面积及是否出现色素异常及瘢痕等表现 ,两次治疗间隔为 3个月。为防止…  相似文献   

6.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1月,对34例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伽玛刀治疗。治疗靶点为三叉神经根部,定位方法选择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MRA-TOF)三叉神经区扫描,使用4mm准直器、双靶点治疗,靶点中心剂量75~85Gy。通过复诊或电话随访了解疼痛的缓解程度、药物用量变化,观察伽玛刀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53个月,平均37个月,疗效Ⅰ级(疼痛缓解100%)19例(56%),Ⅱ级(疼痛缓解〉80%,无需药物控制)8例(24%),Ⅲ级(疼痛缓解50%~80%,少量用药控制)4例(12%),Ⅳ级(疼痛缓解〈50%)3例(9%)。总有效率为91%(31/34)。术后至疼痛缓解时间6h~9个月,平均32d。8例(24%)治疗后3~27周内疼痛复发,其中5例于伽玛刀治疗18~24个月再次接受伽玛刀治疗,4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合并面部感觉麻木、蚁走感等感觉异常),1例症状仍无明显缓解。MRI定位患侧三叉神经根显示清楚的25例中,23例于伽玛刀治疗后当天~1年之内治疗效果达Ⅰ级或Ⅱ级,2例为Ⅲ级,而MRI定位患侧三叉神经根显示欠佳9例中,4例为Ⅱ级,2例为Ⅲ级,3例为Ⅳ级,2组差异有显著性(Z=-3.127,P=0.002)。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复发后可接受第二次伽玛刀治疗。术前MRI定位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根部靶区解剖结构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四步法”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1月20例三叉神经痛行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资料。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中位数8分(7~10分)。以“四步法”操作流程实施术前规划和手术:(1)在三维图像上初步定位;(2)在CT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确定穿刺方向;(3)在MRI图像上微调穿刺路径和Meckel囊的关系;(4)低阻力穿刺。结果 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X线侧位片球囊均呈现典型“梨形”形态。术后即刻疼痛症状均缓解,VAS评分0分17例,1分3例。术后均术侧面部麻木、术侧一半舌体深浅感觉障碍,15例术侧咀嚼肌肌力下降,1例术侧角膜反射减退,3例术后口角疱疹。术后随访3~23(10.7±5.1)月,VAS评分均为0分,无三叉神经痛复发。2例残留面部轻微麻木,余18例术后面部麻木、舌体感觉障碍、咀嚼肌无力、角膜反射减退和口角疱疹均消失。结论 采用“四步法”实施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疼痛门诊于1989~2002年共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的病人4250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痛点阻滞、臂丛神经阻滞、三叉神经分枝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现将我们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50例中,其中女性1789人,男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性经眶入路上颌神经阻滞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发作性剧痛为特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化学毁损疗法、射频治疗、伽马刀治疗等,少用方法还有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等[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5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赘生物清除、合并心脏畸形矫治及三尖瓣手术,术后抗生素使用2~4周。结果术后1例病人二次开胸止血,1例病人术后1年出现二尖瓣赘生物,1例病人术后3个月间断发热持续4年再次出现三尖瓣赘生物行二次手术,1例病人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肾损害、败血症转院,50例病人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3年,病人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2例复发。结论通过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由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或做过心脏手术引起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疼痛门诊于1989~2002年共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的病人4250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痛点阻滞、臂丛神经阻滞、三叉神经分枝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现将我们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4%丁卡因庆大霉素复合液阻滞半月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4%丁卡因庆大霉素复合液注射到半月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支表面,来阻滞治疗相应区域的三叉神经痛.结果:无死亡病例,无严重的并发症,有效率为91%.结论:4%丁卡因庆大霉素复合液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对从1980年至1994年因踝关节骨折或损伤而住院的113例病人,经1年3个月~14年1个月平均7年3个月的随访中,共发现21例病人踝关节不稳定,其中90.4%继发有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93例初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受影响的三叉神经分支数、治疗...  相似文献   

15.
全胃切除术后膳食营养调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全胃切除术后病人膳食营养情况。方法测定91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身高、体重、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计算出体质指数,采用24h回顾法调查同时期膳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前病人营养素及能量摄入不足,术后1年营养素及能量摄入基本与健康人相同,主要营养指标也得到恢复。结论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膳食能够满足机体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效果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5例以腔内修复为主治疗的肾下主动脉夹层。术前均通过MRA或CTA明确诊断。手术在DSA室进行,采用以腔内修复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于门诊进行随访。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总住院日数、随访时间和随访事件。结果:2例病人接受直管型移植物(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9例病人接受分叉型移植物植入;1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1例病人接受2枚直管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2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封堵器栓塞,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手术时间为(178±96)min,术中失血(152±103)mL,总住院时间为(11±5)d;随访时间(42±26)个月。1例病人6个月随访时发现存在少量内漏,随访24个月时假腔略有增大,但内漏消失;1例病人36个月时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移位,瘤腔未见扩大,未给予特殊处理;1例病人48个月时CTA检查发现股-股人工血管吻合口中度狭窄;2例病人随访半年后失访;其余10例病人随访结果满意。结论:腔内修复能有效治疗肾下主动脉夹层,具有简洁、微创的特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其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92例,根据病人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以及骨折的Hauck分型标准将其分为非合并组(48例)、合并Ⅰ型组(21例)和合并Ⅱ型组(23例)。收集病人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恢复等影像学数据及Gartland-Werly评分、握力、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比较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病人术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和关节面平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6个月及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和关节面平整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个月3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存在差异,其余影像学参数术后6个月及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的术后6个月和1年的Gartland-Werl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前握力和DASH评分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54例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比较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结果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7.8%、44.4%、33.3%。行D1淋巴结清扫术(D1组)1、3、5年存活率为81.3%、37.5%、25.0%,行D2淋巴结清扫术(D2组)为76.3%、47.4%、36.8%(P>0.05),5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D1组为23个月,D2组为34个月。D1组和D2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中,D2组肝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P<0.05)。结论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D2组较D1组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行D2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应慎行D2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采用内窥镜配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内窥镜配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1例。在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整个脑池段全程,再以内窥镜观察三叉神经脑干端和Meckel腔内口处,显露压迫或接触神经根的动脉襻或静脉,静脉电凝后切断,动脉襻采用Teflon棉垫隔开。结果术中发现单纯动脉压迫29例,单纯静脉压迫6例,动静脉联合压迫6例。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基底动脉2例,扭曲、冗长的椎动脉2例,其中2例为2根动脉压迫;岩静脉分支12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34例,疼痛延迟缓解5例(术后2周4例,术后1个月1例),疼痛无明显减轻2例。手术有效率95.1%(39/41)。术后轻度面瘫伴耳鸣1例,面部麻木1例,3周内症状均消失。39例有效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21.4月,其中〉12个月31例,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内窥镜配合显微镜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创伤,避免遗漏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颞下窝硬膜外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对8例颞下窝硬膜外三叉神经鞘瘤(Jefferson's D型)患者实施了外科治疗.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31~62岁,平均27.6岁.其中,面部麻木6例,头痛3例,视力减退3例,听力减退3例,画部感觉障碍2例,咀嚼肌运动障碍并萎缩1例,鼻塞1例,牙痛1例,耳鸣1例,嗅觉障碍1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MRI.结果 8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全切除率100%),手术时间40~120 min,术中出血300~1500 ml,平均出血量为543.8 ml.术后5例患者切除肿瘤后有鞍旁及颞下颅底骨质缺损,在3.0 cm×2.5 cm左右.术后患者头痛症状均消失,4例患者面部麻木无明显改善,2例术前有视力减退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0~6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完全切除侵犯颞下窝硬膜外的三叉神经鞘瘤,该入路具有简便、视觉效果好、微侵袭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