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 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 24(95% CI:2. 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 3.15 (95% CI: 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 (95% CI:1.33~ 2. 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 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86(95% CI:2.56~3, 23);11 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24(95% 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 欧氏距离(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γ为0. 265 5 (P<0. 01),不包括时γ为0.256 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γ为0.312 1(P<0.01)。结论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问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钉螺调查时确定适宜样本量的方法,为获取准确的钉螺信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安徽省贵池区秋浦河沿岸随机选择4块滩地,按照等间隔的抽样方法调查钉螺,所有钉螺带回实验室用水测法判别死活,并记录活螺数。用EpiData双遍录入校对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对4块滩地的钉螺数据按不同的样本量进行抽样并计算相应的钉螺密度,绘制样本量一钉螺密度绝对变化曲线和样本量钉螺密度相对变化曲线,判断各滩地的适宜样本量。结果  谷潭湖滩的适宜样本量为40框,菜籽湖滩为200框,秋浦河外滩为100框,欧阳湖滩为200框。结论样本量一钉螺密度绝对变化曲线和相对变化曲线相结合可以为确定湖沼地区钉螺调查时的适宜样本量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湖北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并为其种及种下分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 PCR(SSR- PCR)技术对中国 7省 15地湖北钉螺基因组 DNA进行 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 ,计算遗传距离(D) ,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各地域标本 PCR扩增产物均呈多态性 ,其中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湖北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1± 0 .0 4 8(0 .2 6 3~ 0 .4 4 5 ) ;中国大陆湖北钉螺山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4 3;湖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0 0 0~ 0 .2 17;山区型与湖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82~ 0 .30 8;来自湖北省境内 9个地域的湖北钉螺 ,其遗传距离为0 .0 0 0~ 0 .16 7。 结论 根据所采集的湖北钉螺标本和 SSR- PCR的实验结果 ,认为中国大陆湖北钉螺在基因分类水平上至少可分为不同层次的 4类 :1云南洱源、四川天全为一类 ;2安徽贵池、湖南岳阳、湖北荆门、江西新建为一类 ;3湖北武汉、湖北钟祥、湖北阳新、湖北松滋、湖北沙市、湖北石首、湖北应城为一类 ;4湖北赤壁单独为一类。其中 1与 2 34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2 34又可再分为 2 3与 4两类 ,2 3还可再分为单独的两类。此外 ,台湾钉螺为单独的一类。  相似文献   

6.
用RAPD技术对湖北钉螺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湖北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9省17地的湖北钉螺进行PCR扩增,并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域株间的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 各地域株标本PCR产物均呈多态性.其中台、闽与中国大陆其余地域株钉螺遗传距离为0.148 3~0.310 2;滇、川两个地域株间为0.1395,此两株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遗传距离达0.1266~0.3102,与闽、台株为0.1898~0.2235;湖区型与平原水网型湖北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0589~0.1872;山丘型与湖区型及平原水网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2 6~0.3102;湖北省内各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042 1~0.2441。结论 应用RAPD技术为可将湖北钉螺分为6类:①闽、台地域株;②滇、川地域株;③湖北荆门、阳新、武汉、钟祥、沙市、石首、松滋(包括松滋河及庙河上下游的钉螺).赤壁(车埠)、赣、沪、皖地域株;④湖南地域株;⑤湖北应城地域株;⑥湖北赤壁(大田畈)地域株。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湖北钉螺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8.
AFLP标记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云南大理和湖南岳阳钉螺各1只,用异硫氰酸胍和树脂等抽取DNA,然后用64对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扩增产物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荧光检测扩增产物。结果每对引物扩增的AFLP标记数在5~55之间,云南钉螺平均每对引物出现38.30(95%CI36.03~40.57)个标记,湖南钉螺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9.14(95%CI36.71~41.57)个标记;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标记数和多态性频率分别在3~37个和28.6%~76.2%之间,分别平均为23.67(95%CI22.12~25.22)和47.36%(95%CI45.22%~49.50%);两地钉螺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9(95%CI0.67~0.70)。结论AFLP标记技术可用于湖北钉螺的分类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湖北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并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对中国 9省 17地的湖北钉螺进行PCR扩增 ,并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 ,计算各地域株间的遗传距离 ,根据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 结果 各地域株标本PCR产物均呈多态性 ,其中台、闽与中国大陆其余地域株钉螺遗传距离为 0 .14 83~ 0 .3 10 2 ;滇、川两个地域株间为 0 .13 95 ,此两株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遗传距离达 0 .12 66~ 0 .3 10 2 ,与闽、台株为 0 .1898~ 0 .2 2 3 5 ;湖区型与平原水网型湖北钉螺的遗传距离为 0 .0 5 89~0 .1872 ;山丘型与湖区型及平原水网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 2 6~ 0 .3 10 2 ;湖北省内各地域株遗传距离为 0 .0 42 1~0 .2 44 1。 结论 应用RAPD技术为可将湖北钉螺分为 6类 :①闽、台地域株 ;②滇、川地域株 ;③湖北荆门、阳新、武汉、钟祥、沙市、石首、松滋 (包括松滋河及庙河上下游的钉螺 ) ,赤壁 (车埠 )、赣、沪、皖地域株 ;④湖南地域株 ;⑤湖北应城地域株 ;⑥湖北赤壁 (大田畈 )地域株。  相似文献   

10.
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地区都有分布,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陆,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至2002年全国共有钉螺面积351 885.06 hm^2.湖北钉螺不仅在我国分布较广,而且在形态学、遗传学以及钉螺对血吸虫易感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对湖北钉螺亚种的分类,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以前主要是依据钉螺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对寄生虫的易感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1.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国21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Ⅰ,CO Ⅰ)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 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 Ⅰ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 Ⅰ序列,用Clustal 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钉螺种群遗传学研究 Ⅰ.种群遗传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采自34个现场螺点的钉螺进行水平淀粉凝胶电泳,并进行13种酶系统染色.结果17个等位基因中,7个为多态基因位点.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0.03—0.27.UPGMA、Fitch-Mar-golish最小方差法、最大相似性聚类分析图显示,聚类的组别与形态学或/和地理分布相一致.各分析指标提示,肋壳钉螺种群显著地不同于光亮钉螺种群,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中国大陆钉螺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种群遗传变异与相应地理分布之关系,以确定流行区现场钉螺的种群结构。结果显示,7个多态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地理分布呈现3种类型:均衡、分散和非连续变向分布。3个主要多态基因位点(Est—4、Got和Mdh—2)均显示了非连续变向。样本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回归分析表明,Logistic S曲线回归为最佳拟合曲线。结合其它数据,认为分裂亚群模型是中国大陆钉螺种群的基因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性。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和芜湖市有螺有病地区的湖北钉螺,提取其头足部基因组DNA,用7条GC含量不同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DNA带型,比较两地湖北钉螺基因组DNA的遗传差异性,并计算其遗传距离。结果两地区湖北钉螺PCR产物呈多态性,扩增产物中除具有相同的DNA条带外,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扩增片段共享度F值为0.603,DNA条带亮度也有不同。两地湖北钉螺遗传距离为0.387。结论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基因组DNA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个不同地点的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湖北省三个不同地域的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DNA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计算湖北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不同地点湖北钉螺标本PCR扩增产物均呈多态性,钟祥市的大口与冷水距离很近,但两地的钉螺遗传距离大于远安县与钟祥市钉螺的遗传距离。大口林场的钉螺壳顶磨损明显。结论生态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较大,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分子标志分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钉螺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利用6对微卫星DNA引物,对采集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南汉寿县、湖北阳新县、江西星子县、安徽当涂县和江苏扬州邗江区的湖北钉螺的P84、T5-13、T5-11、T4-22、T6-27和P82等6个位点进行荧光标记通用引物PCR扩增。每个采集点采集20~50个钉螺标本,共165个。统计分析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近交系数(FIS)、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5个湖北钉螺群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33,平均为15.833。群体的平均He和Ho范围分别为0.600~0.883和0.308~0.759,两者在湖北群体最高,在江苏群体最低。群体的FIS范围为0.143~0.539。成对群体间的FST范围为0.0006~0.0531,由于FST值较小,提示群体间未出现明显遗传分化。各群体的平均PIC为0.511~0.850,除江苏群体外,均为高度多态。分级AMOVA结算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95.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群体与江苏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依次同湖南、江西、湖北群体聚在一起。结论湖北钉螺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结果符合湖北钉螺的地理分布格局;5个群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小,微卫星DNA的变异主要存在个体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钉螺的交配行为及交配方式。方法将5~6旋活力较强的成熟钉螺放入培养皿中,置于奥林巴斯体视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全部交配过程。结果钉螺的交配行为可分为觅偶和求偶2个阶段;交配方式可分为2种基本形式4种类型。结论成功利用显微摄像系统详细观察了钉螺的交配行为及交配方式,提出了交配体位和朝向的划分模式,以资在钉螺和其他动物交配和行为模式的准确描述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2l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I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I序列,用Clustal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分析序列集变异情况。采用距离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21株标本经过序列比对得到一致性长度为611bp。序列集中变异位点为19.3%。编码的203个氨基酸中仅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21株钉螺平均遗传距离为0.0526,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他地域株之间差异较大,为0.1296~0.1572,其余两两之间的距离均〈0.06。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两种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四川、云南株聚为一支,其余株位于另外分支,且湖北赤壁株及湖北远安、钟祥株显示出特异性。结论中国湖北钉螺COI基因存在差异。原有分类中滇川、福建、指名、广西亚种成立。湖北赤壁株似为独立亚种。  相似文献   

20.
景观遗传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的发展为湖北钉螺分子系统地理学和群体遗传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介绍了景观遗传学的产生、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系统分析了景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在湖北钉螺分子系统地理学和群体遗传分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阐述了空间分布格局与湖北钉螺遗传分化与变异的相互作用,为湖北钉螺种群遗传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