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振环 《当代医学》2013,(36):41-42
目的:探讨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实验组给予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结果实验组喂养不耐受患儿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护理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喂奶口服或鼻饲金双歧,干预周期为5 d。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潴留和腹胀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2.03±0.36)、(2.36±0.42)d;(5.36±1.11)、(6.00±0.95)d,治疗组的胃潴留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恢复出生体重需要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32±3.63)、(10.26±5.23)d;(16.58±4.23)、(25.36±6.21)d,治疗组的恢复出生体重需要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金双歧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能尽快从静脉营养过度到胃肠营养,加快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促进胃潴留和腹胀症状的消失,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柳 《黑龙江医学》2022,46(17):2172-2174
目的:探讨鸟巢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微量口饲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鸟巢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喂养相关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观察组每日摄奶量(79.60±7.25) mL,多于对照组的(62.93±5.65) mL,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为(5.71±0.86) 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7.72±1.03) d、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为(10.34±1.25) d,短于对照组的(7.33±0.94) d、(9.20±1.12) d、(15.62±2.2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13、8.142、6.228、13.046,P<0.05)。观察组身长增长速度为(0.89±0.27) cm/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30 例喂养不耐受的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0 例喂养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于生后2 d、出现喂养不耐受后2 d和喂养不耐受消失后5d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喂养不耐受组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别为[(4.15±0.25)cfu/g,(5.39±0.53) cfu/g,(7.32±0.80) cfu/g],对照组分别为[(4.17±0.27)cfu/g,(7.84±0.35) cfu/g,(7.61±1.35) cfu/g],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 [(4.35±0.23)cfu/g,(5.01±0.48) cfu/g,(7.12±1.22) cfu/g],对照组分别为[(4.37±0.22)cfu/g,(8.52±0.23) cfu/g,(7.40±1.33) cfu/g]。两组于出现喂养不耐受后2 d,两种细菌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喂养不耐受出现之前和消失后5d两组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有明显影响。喂养不耐受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邓金金 《广东医学》2016,(Z2):73-74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与支持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极低出生体重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全静脉营养支持,研究组行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联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肠外营养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胃营养达到标准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恢复至出生的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体重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概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降低不耐受情况,减少黄疸发生,缩短其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对其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5 g、3次/d,连用21 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低体重儿6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间断鼻胃管喂养;护理干预组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抚触及经胃管微量泵喂养等。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静脉营养。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拔胃管)时间。结果护理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短的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拔胃管)时间(均P〈0.01)。但两组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基本持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抚触及经胃管微量泵喂养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肠道喂养和经口喂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即乳量〈20ml(kg/日),1周后逐渐增加奶量,观察两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及胎便排出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喂养耐受及胎便36小时内排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极低体重儿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住院期间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早产儿52例,根据其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1例和配方奶喂养组2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对两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消化道喂养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7%,低于配方奶喂养组的57.1%(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为(10.39±3.46)d,晚于配方奶喂养组晚的(8.29±2.09)d(P<0.05);母乳喂养组黄疸消退时间为(11.26±2.97)d,晚于配方奶喂养组的(8.9±2.47)d(P<0.01);母乳喂养组达到全消化道喂养的时间为(9.61±1.50)d,早于配方奶喂养组早的(11.50±1.82)d(P<0.05);两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缩短达到全消化道喂养时间,但母乳喂养组黄疸消退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长于配方奶喂养组。提倡早产儿院内母乳喂养的同时,应注意母乳添加剂的补充,以保证早产儿的热量摄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护理要点和效果..方法:将在NICU住院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儿出生24h后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观察纽患儿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出生后24h内给予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采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泵入每天奶量,时间2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mL/kg体重时将2h喂养1次改为3h喂1次。停止鼻饲后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分别为6.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真细致地执行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方案.有利于VLBWI的生长发育,可大大提高极VLBWI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肠内外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各临床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本院早期足量营养支持开展前(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与开展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对照组为(10.26±1.6)d,研究组为(8.19±1.0)d;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幅度对照组为(9.8±2.1)%,研究组为(7.0±1.2)%;EUGR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对照组为85.7%,研究组为64.3%:以上3个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头围评价对照组为54.3%,研究组为4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营养支持能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及减小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安徽医学》2013,34(2):162-163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喂养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救治的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将患儿分为24 h内喂奶组(观察组)与延迟喂奶组(对照组),每组均为29例。两组患儿均进行配方奶喂养,均选用"全合一"的胃肠外营养,每天2~4次,每次0.5~1.0 ml,逐渐增加喂养次数以及奶量,直到每天每千克体重150~160 ml后,转为全肠内营养,对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分娩前所用药物以及出生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光疗时间、结合胆红素量、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脓毒症、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24 h内开奶比延迟开奶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辅助肠内、外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相关细胞因子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出生的VLBWI共60例,依据营养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肠内、外营养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ln辅助干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浆胃动素(MOT)、血清胃泌素(GAS)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记录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及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测量体质量,并计算28 d平均日增长情况.结果 试验组干预后MOT、GAS、IL-10、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01);试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平均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Gln辅助肠内、外营养可有效调节VLBWI胃肠激素水平,改善喂养不耐受,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0.01);干预组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11.9±5.5) d较对照组(16.6±5.3) d明显缩短(P<0.01);干预组鼻胃管留置时间(12.0±6.0)d较对照组(18.0±8.0)d明显缩短,有显著差(P<0.01);干预组胃残留的发生率(13.3%)较对照组(43.3%)减少(P<0.01).结论 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加快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低体重儿应用泵注法持续口饲喂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将2005-04—2010-05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5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35例,采用泵注法,使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口饲输注;B组:35例,采用灌注法,使用注射器间歇口饲注入喂养;C组:35例,采用滴注法,使用吊瓶持续口饲滴注。观察三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胃食道返流情况及达全胃肠营养时间;所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全胃肠营养。结果泵注法持续口饲喂养所致的食物反流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泵注法持续口饲喂养安全、可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全胃肠营养时间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大家健康》2016,(8):209-209
目的:观察研究护理干预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该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取早产儿护理常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早产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并对比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早产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更短,恢复出生体重用时、肠道营养达到418.4 kj/kg·d 用时以及首次排黄便时间更早,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实验组早产儿呼吸暂停、胃残留、呕吐以及腹胀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多伴有喂养不耐受情况,及时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儿消化功能与喂养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凌荣  陈金春 《当代医学》2010,16(34):45-46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游泳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部收治的92例VLBWI患儿,随机分联合组53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对照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0.5支/次,tid,联合组在双岐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游泳锻炼;均观察21d;观察两三组的疗效,及出生后21d天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疗效分别为88.68%和35.85%,出生21d天体重均数分别为(2291.2±67.4)g和(2146.3±71.8)g,出生21d增加了分别为(948.8±35.6)g和(794.7±28.9)g,两者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游泳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奕怀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2):1846-1847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总结有利于胃肠喂养成熟的因素。方法对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且痊愈出院的33例婴儿的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为喂养不耐受和耐受两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开始胃肠喂养时间的早晚分为早胃肠喂养组和晚胃肠喂养组,比较两组胃肠喂养的不耐受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总的不耐受率为48%(16/33)。胃肠喂养耐受和不耐受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胃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的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日龄及氨茶碱的使用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LBWI的胃肠喂养不耐受率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其对胃动素(MOT)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t2年8月华北石油总医院收治的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患儿58例。随机分成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洗胃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双歧杆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或经鼻饲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观察两组患儿呕吐、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监测患儿血浆MOT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治疗组呕吐、腹胀症状消失时间[(3.03±1.14)d1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f(4.65±1.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68±1.73)d]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9.72±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9.03±1.84)d]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10.79±2.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总有效率(93.11%)显著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双歧杆菌治疗组血MOT水平[(259.20±23.35)ng/L]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血MOT水平[(221.37±18.51)ng/L],治疗后4d治疗组血MOT水平[(324.72±14.53)ng/L]高于对照组血浆MOT水平[(298.10±15.5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后,采用微生态制剂恢复微生态平衡,缩短全胃肠喂营养时间,同时对胃肠道激索分泌水平恢复正常起到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