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为最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5至2006年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分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和观察组(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肺功能监测、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气时间(T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气分析仅PaCO2高于对照组(P<0.01),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机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应性肺损伤发生率;适当降低PIP,采用低潮气量和缩短Ti,使MAP下降,应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并不影响氧合;PaCO2轻度增高,不增加I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患儿抢救治疗中的疗效.方法:36例重症哮喘患儿因发生严重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容量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36例患几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时间为18-132 h,平均(51.2±20.3)h,机械通气过程中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等情况发生.结论:机械通气可迅速缓解患儿的呼吸衰竭状况,为药物治疗赢得时间,是抢救治疗小儿重痘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人工呼吸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的重要方法。由于它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现就机械通气期间各参数的监测、呼吸道管理、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预防进行综述。1 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 呼吸机辅助呼吸是维持患者生命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的监测对判断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进行呼吸机参数的合理调节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呼吸机参数的调节:V(?):8-12 mL/kg,RR:12-20次/分,I:E:1:1.5-2,FiO2:40%-50%,Vmin:6-8 L。(2)患者连接呼吸机后,首先要观察胸廓的起伏,呼吸节律,然后听诊双肺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ervoi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西门子Servoi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Servoi呼吸机监测窗图形及病情变化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治愈、发生合并症情况.结果:本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为10 h~182 h;治愈32例(82.05%),死亡5例(12.82%),放弃2例(5.13%);发生合并症17例,其中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8例(20.51%),死亡2例;气胸3例(7.69%),死亡1例;脑室出血3例(7.69%),死亡1例;肺出血2例(5.13%),死亡1例;脱管1例(2.56%).结论:采用具有完全成熟通气模式的Servoi呼吸机,保证良好的呼吸机及气道管理,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 6例常规机械通气无效的患者 ,分别予以吸入一氧化氮 (NO)和换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9— 2 0 0 1年治疗的 6例患者中 ,男 5例 ,女 1例 ,均有严重的氧合功能障碍 ,并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 1。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 (APACHE )评分 ,所有患者病死率预计均达 10 0 % ,常规机械通气时所有患者均使用高档电脑呼吸机 ,模式容量控制通气 (VCV)或压力控制通气 (PCV)加呼气末正压 (PEEP) ,经 48小时以上 ,氧合指数仍 <(5 1.0± 6 .4) k Pa(1k Pa=7.5…  相似文献   

6.
危重型哮喘患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合理选择呼吸机的吸气时间、压力水平和呼气时间、呼气末正压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本院15例危重型哮喘病人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高吸气压力水平、短吸气时间和相对延长呼气时间的通气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将28例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死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和4例(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为(12.5±6.4)d和(19.6±11.3)d(P<0.05);住院时间为(16±7)d和(20±15)d(P<0.05)。结论:在适当时机将有创通气改为无创通气可降低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为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后,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手术治疗后为患儿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容量预置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V~SIMV)模式,观察组采用PRVC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O.5、2.0 h后,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血气分析参数结果.结果:两组机械通气2.0 h后,气道压力参数(PAP、Mpaw)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VC模式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防止发生肺气压伤.  相似文献   

9.
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机械通气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并不断有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出现,双重控制通气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气模式(volum e assured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VAPSV)是将容量辅助控制通气(VA 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 )相结合的双重控制通气模式〔1〕,在熊牌(Bear 10 0 0 )呼吸机中又称为压力扩增(pressureaugmentation,PA〕〔2〕,目前国内尚未见应用此通气模式治疗ARDS的临床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① 多年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随着呼吸机和各类通气模式的研究、改进 ,近几年中有所改善 ,但也相应地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1 机械通气的进展ARDS的定论已有 30年 ,但直到 1990年人们才认识到 :ARDS患者残存的有通气功能的肺泡已大为减少 ,与婴儿相当[1] 。应用机械通气治疗ARDS近十余年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根据正常肺设置的潮气量 (10~ 12ml/kg)和通气效能 (PaCO2 )势必导致气道峰压 (PIP)过度升高和残存的有通气功能的肺区…  相似文献   

11.
有关机械通气模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1 最常用的还是那几种“老”通气模式在众多机械通气的技术和方法中 ,有不少人认为通气模式是最难学习和掌握的 ,随着呼吸机的不断更新换代 ,通气新模式也层出不穷 ,加上呼吸机厂家的宣传和极力推荐 ,真有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其实 ,迄今为止 ,最常用的通气模式 ,还是老的那么几种。 2 0 0 0年美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杂志 ( Am JRespir CritCare Med)发表了 Esteban等的一份调查报告 〔1〕,该调查范围包括北美、南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 41 2个内科、外科 ICU(不包括儿科 ICU、术后恢复病房和 CCU)。在调查时正在接受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2.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无创组(18例)和有创组(16例),在综合治疗同时,分别给予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通气治疗,观察对比机械通气前、后不同时段的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和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1~2 h和24 h后的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功率分别为72.2%、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是呼吸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 ,有助于缓解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减轻呼吸功消耗 ,为治疗呼吸衰竭争取必要的时间 ,以达到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1 机械通气的治疗原理机械通气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痰液堵塞、改善通气功能 ,以达到人体足够的潮气量。同时在呼吸机应用中采取了呼吸末正压呼吸 (PEEP)和延长吸气时间 ,可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不均匀、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分流 ,从而提高动脉氧分压。机械通气还可减少呼吸功 ,缓解膈肌疲劳 ,减轻呼吸肌的负担 ,使其耗氧量减少 ,有利于缺氧的改善。2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2 1 急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严重呼吸衰竭情况下,控制性机械通气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会对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应尽可能地尽早切换为辅助通气.带有负载可调增益因子比例辅助通气(PAV+)为一种新兴的辅助通气模式,它是一种不需要设置目标潮气量、流量或压力,呼吸机提供的压力与患者的瞬时吸气努力成比例,让患者能舒适地达到自身的通气需求,患者吸气流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7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考虑撤机,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顺利撤除呼吸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纠正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和通气,并能在短期内顺利撤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面罩机械通气氧疗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 70年的历史。近 10多年来 ,由于高科技 (如精密微传感器压力、流量、容积和气体分析等 )和微处理技术应用于呼吸衰竭 (呼衰 )的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机械通气各种生理效应的研究 ,使呼吸监护和呼吸机的性能不断优化。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与呼吸机性能和机械通气的连接方式有关 ,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 ,给患者以呼吸支持 ,改善或纠正缺O2 ,CO2潴留和酸碱失衡 ,预防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 ,拯救患者生命 ,为基础疾病治疗、呼吸功能改善和康复提供条件。机械通气只有呼吸机与呼吸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PRVC)通气模式对气道压力等的影响 ,探讨其在预防气压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1- 0 1~ 2 0 0 2 - 0 5 12例严重急性呼吸衰竭 (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PRVC和容量控制(VC)两种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指标吸气峰压 (PIP)、气道平均压 (MeanAP)和循环、血气等指标的影响 ,除了PRVC和VC模式不同外 ,其余呼吸机参数设置均相同。结果 PRVC组PIP值显著低于VC组 [(19 9± 3 35 )cmH2 Ovs(2 4 8± 2 39)cmH2 O ,t=6 788,P <0 0 5 ],而MeanAP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10 2± 2 4 9)cmH2 Ovs(10 9± 2 33)cmH2 O ,t=1 4 13,P >0 0 5 ];循环功能和血气各指标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 (t=0 2 74~ 2 199,P均 >0 0 5 )。结论 PRVC应用于严重ARF患者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时较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 ,因而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可能在防止肺气压伤的发生中发挥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重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模式应用。方法:总结12例严重多发伤后ARDS的机械通气措施。结果:3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死亡,9例呼吸功能改善存活,平均使用呼吸机时间3±2.4天。结论:严重多发伤供氧仍持续低氧血症,PaO_2<60mmHg(8kPa)或PaO_2/FiO_2<300,应机械通气治疗。SIMV+PSV+PEEP是一种可选用的呼吸模式,早期诊断、早实施机械通气、早撤机为ARDS呼吸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呼吸衰竭同步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 (SIMV )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SIMV组 2 4例 ,间歇性指令通气 (IMV)组 18例 ,观察两组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参数变化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镇静剂的使用次数。结果 上机 2 h后吸气峰压 (PIP)、呼气潮气量 (VTexp)、呼吸系统顺应性 (Crs)、气道阻力 (Raw) ,12 h后吸氧浓度 (Fi O2 ) SIMV组均明显优于 IMV组 ,2 4 h氧合指数(OI) SIMV组明显少于 IMV组 ;镇静剂的使用次数 SIMV组少于 IMV组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P<0 .0 1) ;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使用 SIMV模式较 IMV能更快降低 Fi O2 、PIP、OI,较快改善肺功能 ,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0.
持续气道正压-比例压力支持通气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比例压力支持 (proportional pres-sure support,PPS)模式是按患者瞬间吸气努力的大小 ,成比例地提供压力支持的同步支持通气模式。我们观察了该模式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纳入标准 :1因原发疾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循环稳定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严重心律失常 ;3意识清醒 ;4自主呼吸规律。我院综合 ICU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符合上述标准患者 42例 ,根据病情分为 2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组 (慢性呼衰组 ) 2 3例 ;急性呼衰组 19例 ,其中冠心病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