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发生率高,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her defibrillator,ICD)是有效预防SCD的措施。多个学会已制定了ICD一级预防的适应证。国内ICD作为SCD一级预防的植入数量有限,原因复杂。应继续加强适应证的推广和执行力度,提高大众对SCD的了解,至少对更高危的SCD患者(一级预防适应证+晕厥或晕厥前兆或更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博)应使用ICD进行SCD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因此对SCD进行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当前,SCD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 ICD的临床应用ICD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改变,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十多年来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均强有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64-66+169
目的探讨分析近5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研究热点。方法采用PubMed数据库,检索式为"Death, Sudden, Cardiac"[Mesh] AND ("2013/03/14"[PDat]:"2018/03/12"[PDat]),检索结果采用书目信息挖掘系统(BICOMB)软件进行常规文献计量学分析,使用g CLUTO 2.1软件进行聚类及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090篇,统计分析后将SCD研究热点划分为7个主题:避免年轻运动员心脏疾病猝死的检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心源性猝死、ICD预防年轻运动员由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段SCD患者心脏病理损害差异、预防SCD植入ICD、SCD的预测因素及引发SCD的心脏相关性疾病。结论双聚类研究热点分析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目前SCD的研究方向,可为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连珍 《当代医学》2007,(23):133-134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患者植入ICD术前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病情得到控制.结论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心电监护等措施,是植入IC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与术后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衰、频发室早的患者,行ICD治疗。结果术后ICD工作正常,无误放电发生,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明确ICD的应用适应证,植入ICD患者仍需要药物治疗,注意对植入ICD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7.
连珍 《当代医学》2007,(12):133-134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患者植入ICD术前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病情得到控制.结论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心电监护等措施,是植入IC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虽然心血管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心源性猝死(SCD)在其中所占比例却越来越大.SCD发作突然,常常没有任何预兆,因而抢救困难,病死率极高.寻找到能够预测并预防SCD的方法是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难题的最佳选择.SCD-Herr及MADITⅡ试验均证实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可以减少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患者的SCD发生率.但是否还有更好的临床指标来评估患者的SCD风险呢?我们已经知道SCD往往由伴随心肌损害的心脏电解剖改变导致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引起.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能够发现SCD高危人群,但是有创性制约了其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对恶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及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降低心性猝死率.我科 1999年6月成功救治1例室性心动过速(VT)伴意识丧失的患者,并为其植入 IC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目前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严重心衰患者(心功能III/IV级)中,但是其应用受到泵衰竭容易引起死亡以及数据较少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QRS波群宽度和疾病病因对植入ICD的严重心衰患者生存率和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纳入了1996—2000年间出院的438例心衰患者(年龄56±15岁,心脏射血分数29%±15%,76%患者的心脏分级为III/IV级)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38例患者中有94例因非持续性(51.1%)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4.4%)、晕厥(16.0%)或出于预防目的(8.5%)植入了ICD。所有植入ICD患者的基线平均射血分数较低(25%vs30%,P=0.007),但符合心功能IV级症状的患者比例并不高(33%vs44%,P=0.164)。结果发现,植入ICD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生存率(RR0.48,P=0.001),但其再入院率也较高(RR1.41,P=0.031)。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亚组分析中,植入ICD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明显的优势(RR0.38,P=0.003;RR0.54,P=0.042)。QRS<120ms并植入ICD的患者具有生存率较高的趋势(RR0.42,P=0.119),但其再入院率也升高(RR2.13,P=0.021)。QRS≥120ms并植入ICD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生存率(RR0.45,P=0.001),而再入院率不升高(RR1.22,P=0.314)。结论严重心衰患者植入ICD可以比未植入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率,但是其再住院率也升高。而且该治疗对QRS波群宽度延长患者的益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5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植入的45例,另有5例更换ICD的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3~90个月).结果7例患者死亡,其余43例发生千次以上严重心律失常均由ICD成功终止.结论ICD手术过程安全,术后要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即可达到较好防治严重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ICD、CRT、CRT-D对猝死高危人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实施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 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109例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分别植入ICD 55例,CRT46例,CRT-D 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相关资料及心功能评价指标等,所有资料进行自身对比与组间比较.结果 ICD、CRT-D和CRT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86.9%.术后随访5~101(平均29±18)月,ICD组7例死亡(12.7%),CRT组14例死亡(35.0%),CRT-D组无死亡.植入ICD和CRT-D的63例患者中,37例共发生95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除1次因电池耗竭失败外,均被ICD/CRT-D有效纠治.植入CRT/CRT-D的49例患者中,37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心功能分级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心功能评价指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持续致随访结束(75.5%),11例心功能改善,但未持续至随访结束(22.4%).3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ICD、CRT、CRT-D均对猝死高危患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D更适合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较轻但有VT/VF发作史或高发倾向的患者,CRT更适合于CHF较重的患者,CRT-D应作为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有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I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不等于心源性猝死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宇  何力鹏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9):1357-1357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以在体内放电终止致死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有假说认为如果没有ICD适时放电,时间过长的室性心动过速一定会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因此在以往一些有关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安装ICD的小型临床试验中,除颤器发放电击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替代终点.虽然对此存在争议,但也一直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随着ICD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获得电击时的心电图资料,从而来判断ICD发放电击是否恰当.美国维吉尼亚医科大学的Ellenbogen等在〈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2006,113:776-782)发布除颤器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治疗试验的评估结果(Defibrillators in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Treatment Evaluation,DEFINITE)显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埋藏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预防措施,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设置一系列参数,ICD可正确识别和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此同时,ICD针对非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可自行终止的室速等发放的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会降低患者的临床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因此,ICD术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程控。本文就如何合理设置ICD参数以减少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不当电击依然是带给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并消耗了卫生保健资源。放宽的ICD植入适应证包括了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ICD不当电击和心力衰竭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对在2001—2003年间植入ICD的230例连续患者距其第一次不当ICD治疗时间的预测因素进行了探讨。在中位时间为501d的随访期间,32例患者发生了42次ICD不当电击。ICD不当电击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n=31)、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n=6)、窦性心动过速(n=3)和干扰或双重计数(n=2)。第一次ICD不当电击在心功能分级较高的心…  相似文献   

18.
许春平  曾波等 《广西医学》2001,23(3):696-697
心脏性猝死 ( 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由心室颤动 ( VF)引起的 ,VF自行转复较少见 ,我院遇到一例冠心病并发 SCD的患者 ,经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成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0岁。因反复心前区闷胀不适 1 0年 ,伴头晕 1 0天于 2 0 0 0年 9月 30日入院。患者于1 990年 6月体检心电图发现异常 Q波 ,同年 1 0月出现劳力性胸闷 ,1 992年 1 0月外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多支血管病变而确诊为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 ,长期服消心痛治疗。入院前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致的误放电原因,为避免和减少误放电提供参考。方法分析8例患者共植入11台ICD的临床随访资料。8例患者7例为男性,1例女性,其中单腔ICD 7台,双腔ICD 3台,三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1台。随访2~12年,平均7年。结果随访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ICD共检出心律失常568次,启动治疗程序125次,其中误放电16次(12.8%),大部分发生在早年植入ICD的3例患者中。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占误放电的18.8%,电磁干扰4次,占25%,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9次,占56.3%。结论ICD误放电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总体概论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预防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适应证。总之,预防性植入ICD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