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65-266
目的了解儿科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本院2005至2010年共发生的85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5例ADR中男孩53例,女孩32例,涉及药品4种,3~7岁年龄组患者比例最高,达49.4%。清开灵注射液引起ADR的例数最多56例,占65.9%。所致ADR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77.6%。结论儿科应用中药注射液特别是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ADR不容忽视,临床应用时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5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药学杂志刊登的542例(547例次)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共366例次占66.91%,涉及药物18个品种,集中在双黄连、葛根素、清开灵3种注射剂型,共诱发ADR 316例占58.31%.结论: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许慧清  吕新艳 《海峡药学》2012,24(4):251-252
对医院2009~2010年上报的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60岁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36.05%);涉及药物品种12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0.7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ADR报告176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分级及关联性评价等信息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176例报告中涉及22种中药注射剂,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9.20%),中药注射剂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56.82%),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0.34%),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产生的ADR发生率最高(49.43%)。结论导致中药注射剂ADR产生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西安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3年1月1日~2016年10月20日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对报告表中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以及引起ADR的药品类别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 967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医疗机构(98.3%);患者男女比例为1∶1.37,平均年龄为58岁,50岁以上ADR发生率占67.6%;原患循环系统疾病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41.3%;引起ADR的主要中药注射剂为活血类(56.4%)、清热类(21.9%)和补益类(19.1%)。结论为了预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要密切协作,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增强ADR上报水平,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推动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树立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科学态度。方法汇总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报告的94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表格,记录后进行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ADR涉及4个品种,其中热毒宁ADR例数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发生率最高,占80.85%,其次是全身性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寒颤、发热。ADR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5~60min。94例ADR均转规良好,无死亡病例,其中"严重"ADR有3例,"新的"ADR有8例。结论我院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总体安全意识强,应持续加强儿童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患儿家长的用药教育及知情同意工作,促进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安全、科学地使用。  相似文献   

7.
李红举 《北方药学》2014,(11):160-161
目的:了解4种抗感染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起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3年儿科住院患者应用4种抗感染中药注射剂发生的67例ADR,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4种抗感染中药注射剂引发的67例ADR中,痰热清注射液26例(38.81%)、喜炎平注射液19例(28.36%)、炎虎宁注射液13例(19.40%)清开灵注射液9例(13.43%);男性略高于女性(37/30),3岁以下发生率明显偏高,有药物过敏史者易发生ADR。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并加强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怒  杨勇 《药品评价》2011,8(8):28-31
目的: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5~2009年报告的155例中药ADR.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制剂涉及34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构成比最高.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0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合理用药.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因素,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06~2011年63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6例中药注射剂ADR以一般反应为主(92.4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性反应,大部分ADR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发生ADR药品广泛,涉及51种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使用不规范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测,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瞿艳红 《中国药业》2012,21(17):49-5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报道的114份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5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不良反应药物以银杏达莫最多。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1,8(8):498-500
目的通过对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中,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收集的121例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7种中药注射剂;0~9岁年龄组患者35例,比例最高(3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避免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琳  魏国义 《中国医药》2009,4(12):986-987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50例中药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液有16种药物,心脑血管用药的ADR发生率最高,为78.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最常见,为28.0%。结论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比例较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ADR的监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冯陆冰  马青松 《中国药业》2011,20(10):59-61
目的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08年至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8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50.78%;其次是儿童患者,占28.13%。药物共涉及6类24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44.53%),尤其是血塞通注射液(占13.2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多,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以及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方法通过跟踪随访和病例回顾的方式对对照组(100例)及ADR组(93例),在药物、患者、处方及护理因素方面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给药剂量过大、联合用药、输液距配液时间过长、用药前没有进行肝肾功能检查、适应证不合理、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不详细、没有药理作用的说明。改进处方及护理行为对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以下简称"梧州地区")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2019年梧州地区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构建数据库,进而以SPSS Modeler 14.1数据挖掘平台,应用...  相似文献   

18.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归纳整理,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行监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上报的178例中药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78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居多(66.29%),涉及药品105种。178例中,141例(79.21%)发生在开始用药1小时以后;12例(6.74%)发生在开始用药后10分钟内。100例(56.18%)首次用药出现过敏。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发生频率排序,前3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的新的ADR共99例(55.62%)。 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