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种调理脾胃药对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秋菊  贺娟 《中医药学刊》2003,21(5):649-650
目的:探讨四种经典的调理脾胃方药对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胃饲补中益气汤、大承气汤、归脾汤、温胆汤、双蒸水,用药15天后,放免法测大鼠小肠、血液中SS、SP、VIP、NPY的含量。结果:补中益气汤可显著升高小肠及血液SS的含量;大承气汤可显著升高小肠SS、降低小肠SP、降低小肠和血液VIP的含量;归脾汤可显著升高血液SS、降低小肠和血液SP、降低小肠VIP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要药"配伍对脾虚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推进及血浆中Ghrelin,NO和VIP含量的影响,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及其"要药"配伍的科学性。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复制脾虚胃肠动力障碍模型,造模结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补中益气汤组、补中益气汤去升柴组和升柴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 d,给药结束后获取标本测定胃肠推进率和血浆Ghrelin,NO,VIP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而小肠推进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莫沙比利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升麻柴胡组的胃排空率显著升高(P<0.05,P<0.01,P<0.01),莫沙比利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升柴组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P<0.01,P<0.01);去升柴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Ghrelin显著下降(P<0.01),NO和VIP显著升高(P<0.05,P<0.01);经药物干预后,莫沙必利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升麻柴胡组Ghrelin相比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0.05,P<0.05,P<0.05),去升柴组没有显著变化(P>0.05);莫沙必利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去升柴组NO相比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1,P<0.01,P<0.01),升柴组没有明显改变(P>0.05);莫沙必利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去升柴组VIP相比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5,P<0.05,P<0.01),升柴组VIP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脾虚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的胃排空亢进和小肠推进率下降,血浆Ghrelin下降,NO和VIP含量明显升高;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其机制为升高脾虚大鼠的Ghrelin,降低NO和VIP含量;单纯升麻柴胡配伍对部分指标有改善作用,提示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汤的"要药",升麻柴胡配伍有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惠毅  闫曙光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13,(11):1556-1558
目的: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对UC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VIP、SP的表达,测算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VIP升高,SP降低,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著性(P<0.01),灌胃给药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有显著性(P<0.01)。结论:乌梅丸能抑制肠黏膜VIP的表达,促进SP表达,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通过促进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温热组药物为该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加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造成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和"太冲"穴,药物组每天灌胃匹维溴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回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 P,SP)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针刺组及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腹泻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P<0.0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血浆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SS和S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浆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回肠SS、VIP、S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回肠SS、VIP、S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治疗IBS-D可能与抑制肠道SS、VIP、SP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新  唐方 《陕西中医》2009,30(10):1426-1428
目的:研究巴豆霜及巴豆霜配伍大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番泻叶诱导腹泻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BDS1、BDS2、BDS+DH组,比较各组结肠SP及VI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腹泻模型组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巴1组、巴+黄组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均降低(P<0.01)巴2组大鼠结肠VIP含量降低(P<0.01),SP含量无变化(P>0.05)。各给药组大鼠结肠VIP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单品巴豆霜能够降低腹泻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作用优于中剂量。伴随剂量的增加与大黄配伍,药理作用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5)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修复及葡萄糖相关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黄+利血平+控制饮食"多因素法建立脾虚泄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脾虚泄泻模型组,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大鼠体质量、尿D-木糖排泄率及小肠葡萄糖吸收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1)、葡萄糖转运体2(GLUT2)、钠氢交换体3(NHE3)mRNA的表达。结果:脾虚泄泻大鼠小肠绒毛部分损伤,表面上皮缺失,补中益气汤可促进小肠黏膜的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和葡萄糖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及葡萄糖吸收量升高。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补中益气汤后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佳(P0.05或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促进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上调SGLT1、GLUT2、NHE3mRNA表达,从而促进葡萄糖及水、钠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血液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毫针组、温针组4组,每组15只。正常组大鼠饲以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复方苯乙哌啶,剂量为8 mg/(kg·d),连续给药120天,建立STC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毫针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温针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15天。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和血液中SP、VIP物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毫针组及温针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升高(P 0.05);与毫针组比较,温针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 0.05),血液SP、VIP含量明显升高(P 0.05)。结论:针灸疗法可以提高STC模型大鼠血液中SP、VIP的含量,改善其肠道功能;且温针灸疗效优于普通毫针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胃肠激素SS、SP的影响,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加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刺激大鼠,建立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行捻转补法、太冲穴行捻转泻法,1次/d。药物组灌服匹维溴铵,空白组、模型组和捆绑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14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含量。结果:①造模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腹泻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胃肠激素含量:各组大鼠血浆和直肠中SS、SP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大鼠回肠SS、SP均显著升高(P<0.01);捆绑组与模型组比,大鼠回肠SS、SP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大鼠回肠SS、SP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回肠SS、SP表达异常可能是IBS-D的致病因素之一,针刺足三里、太冲可以通过调节局部肠道SS和SP的功能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病大鼠在胃肠动力方面的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24只)和模型组(36只),模型组大鼠单纯烟熏法造模,于首次造模后第20、50、70天随机抽取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0只)大鼠检测胃肠功能及肺、结肠组织VIP、SP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70天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P<0.01);肺组织VIP、SP表达升高,结肠组织VIP、SP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肺病大鼠出现胃肠功能的改变,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VIP、SP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方法造模,每天1次,连续3周.造模结束后,分别对4组大鼠进行相应被试因素的灌胃处理14 d.灌胃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VIP、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及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柴胡汤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及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结论:小柴胡汤可降低FD模型大鼠血清中VIP的含量,加速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桂枝汤对高血压伴高体温复合病理状态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背部皮下注射鲜酵母 ,复制高血压和高体温复合病理模型 ,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血浆、心肌和下丘脑组织中VIP含量。结果 :桂枝汤 (10g/kg/日 )连续ig给药 3周 ,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对心率无明显影响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同时伴随的高体温具有解热作用 ,并可使心肌组织中VIP含量明显降低 ,下丘脑组织中VIP含量有增高趋势 ,对血浆中VIP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桂枝汤对高血压伴高体温复合病理状态 ,具有降低血压和解热的作用 ,对心肌和下丘脑组织中VIP含量亦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调中颗粒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调中颗粒组、半夏泻心汤组、西沙必利组、空白模型组、假手术组),用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法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于给药12 d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食道黏膜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食管黏膜VIP,SP,NOS的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调中颗粒组、半夏泻心汤组、西沙必利组光镜下食管黏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食管黏膜VIP和NOS表达明显增强,而SP表达减弱;3个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调中颗粒可能通过使SP表达增强、VIP和NOS表达减少调节胃肠运动,从而抑制胃肠内容物的反流和促进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主药:柴胡、白芍、川连等)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通过贲门肌切开术加十二指肠半结扎术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正常组。一周后分别给予疏肝和胃方水煎剂、法莫替丁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天后,观察食管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结果: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NOS、VIP含量显著增加;用疏肝和胃方治疗后食管组织NOS、VIP含量显著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通过减少食管组织NOS、VIP含量来治疗混合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化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用化湿方、氨基胍处理糖尿病大鼠,12周后测肾皮质晚期糖化终产物(AGE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果:化湿方能减少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GEs表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肾功能,改善肾组织形态.结论:化湿方是较理想的中药非酶糖化抑制剂并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的功能,其作用不依赖于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探讨电针治疗GB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反应观察电针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GBS病人血清SP和VIP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GBS病人血清SP和VIP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电针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电针对GBS的临床效应可能与电针后血清中SP和VIP的升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济川煎及其拆方对STC模型大鼠血清SP VI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济川煎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温肾润肠的作用机制及其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复制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检测济川煎及其拆方对模型大鼠粪便干、湿重和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肾润肠组粪便干湿比显著升高(P<0.01),其余各药物治疗组粪便干湿比显著降低(P<0.01)。济川煎及拆方各组血清SP升高,而VIP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济川煎及拆方各组可改善STC模型动物粪便性状,其作用机理与血清SP水平升高,以及异常升高的VIP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养阴方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养阴方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养阴方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养阴方能显著降低ET含量,提高NO含量;丹参对ET含量也有显著降低作用,并对NO含量有一定提高作用,但与养阴方作用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结合以往临床与实验研究,提示养阴方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抗血栓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建强  康美清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86-787,799
目的测定黏膜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水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患者74例,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38例、脾胃湿热证者36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胃黏膜中GAS、SS含量,进行不同中医证型间激素水平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AG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两中医证型间亦有差异,胃黏膜SS水平在两证型中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显著高表达,SS水平显著低表达,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的本质,并可作为脾胃虚弱证的客观性诊断指标;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的显著差异可以反映中医证型间的内在区别;黏膜中GAS、S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CAG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山药对糖尿病肠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SP、VIP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肠病患者60人随机分为胰岛素组、胰岛素 山药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变化。以30名正常人、30名糖尿病肠病发作期患者为对照进行空腹血清SP,VIP浓度的检测。结果膳食摄入山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浓度、餐后2h血糖浓度,优于单纯胰岛素控制措施;糖尿病肠病患者血液SP浓度、VIP浓度,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山药可调节糖尿病肠病患者血液SP浓度、VIP浓度,使之趋于正常水平,稳定糖尿病肠病患者血糖和改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肠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等脑肠肽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次,于早晨和中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2 g/次,3次/d;蒙脱石散口服,3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肠止泻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消化系统主要症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进行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记录3个月随访期患者得发率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5-HT,SP,VIP和SS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消化系主要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形状和黏液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IB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5.8%,低于对照组的69.2%(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SP,VIP和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肠止泻方能减轻IBS-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5-HT,SP,VIP和SS等脑肠肽因子来实现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