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草图经》在本草学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其成书于宋初,所载宋以前的医籍内容未经宋臣校改,保存了较早文献原貌。国内外学者以对其本草学与本草图考证、学术价值研究为主,关于其中亡佚医籍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通过《本草图经》中以“××方”或“某某方”命名者进行梳理,初步统计出今已亡佚的方书约46种。以韦宙《独行方》、刘...  相似文献   

2.
川牛膝本草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典籍的查考,将“川牛膝”药名出现的时间追溯到唐代,首载文献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收集、整理了明清以来重要本草典籍对“川牛膝”及“川产牛膝”的药栲生状及功效特点的记述,并论述了当代地川牛膝来源的确定情况对川牛膝功效特点的认识。提出:(1)从唐代至民国时期本草、方书中“川产牛膝”、“川牛膝”的形态描述太粗略又少图例,无法确定其原植物;(2)由于历史上“川牛膝”原植物不确定,因此各家  相似文献   

3.
在江苏历代众多医药文献中,本草文献著作占很大比例,在各历史时期均有较高学术和文献价值的本草著作问世。从三国时期至宋代代表性的本草文献有《吴普本草》《本草经集经》《本草图注》等,明清至民国出现了大量的实用本草和包含现代医学内涵的新本草,当代更是产生了代表国家级研究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本草著作《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可见江苏省医家在本草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我国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刊行仅13年后即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医药学界广泛传播。本对该书流传的原因和背景作了简要分析,并将此书对日本汉方医药学的影响归纳为三点:①促成了长达200年的“本草热”,推动了和汉药物学的全面发展;②先进的药物分类和完备的本草体例指引着日本本草学的发展方向;③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陶冶了汉方医药界的学术风气,对其学术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药典《希腊本草》中就有记载: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时用蜂胶作防腐剂。公元六世纪的阿拉伯文献记载:用蜂胶作净化血液用;印加入用蜂胶来治疗传染病,中国民间的一种神药“蜂宝”其实就是蜂胶。由于早期的蜂胶应用大多由宗教界人士实施,加上科技水平的限制,蜂胶对人体的作用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1900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五万卷珍贵的文献资料,现称为“敦煌遗书”。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计约五十余卷,其中医经十余卷,本草七卷,医方三十余卷。现就其学术价值,略陈管见,敬请指正。早期的医药文献  相似文献   

7.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日华子本草》误注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是以《政和本草》为蓝本编撰的,所引《日华子本草》资料均来源于《政和本草》。用《大观》、《政和》同《纲目》核对,发现《纲目》所引《日华子本草》很多资料出处均与《大观》、《政和》不相同。表现为《纲目》误注“日华子”文为其他文;《纲目》误注其他文为“日华子”文;《纲目》引“日华子”文脱漏标记;《纲目》所引“日华子”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是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或因抄录或因刻版所误。这些讹误容易以讹传讹,造成文献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东医宝鉴》是朝韩最负盛名的传统医籍,由医家许浚采撷中国明以前医籍及其他汉籍文献的精华分类编纂而成.书中引文均标出了所引文献的来源出处,其中标记为“本草”的引文情况比较复杂.从“本草”引文的分布、来源、征引方式、药学特色等几方面入手,对《东医宝鉴》引录的“本草”进行初步考证发现,在全书正文23卷中,每卷均有源于“本草”的引文;许浚所谓“本草”,多数出自《证类本草》,少数混入了其他医书的内容;许氏摘要、化裁引录原书,已经融入了作者追求简洁实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原蚕蛾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lyXmoriL的雄性全虫,味咸性温,有益精壮阳之功。因近代医书少入方药,更有好事者传为是“淫药”,这不利于本品新制剂的开发和推广。故此本文将以本草文献为依据,从中国文化渊源和中医药理论的角度对原蚕蛾的功用作一些考证,以还...  相似文献   

10.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5):582-582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是一个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大量国际学术文献为全文比对资源,辅助检查抄袭、一稿多投、不当署名、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智能系统。近一年来,全国学术期刊编辑部、研究生培养单位大量使用了AMLC,并开始应用于科研、人事等管理工作。此外,“中国知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也将为作者提供被抄袭文献的推送服务,以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由非基因序列变化造成可遗传性状的科学,其所涵盖的调控形式广泛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并且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表观遗传研究的一系列发现让人们意识到遗传信息调控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该领域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Fudan University,简称“IBS”)依托于上海医学院,自建院之初就将“医学表观遗传学”列入重点研究方向,经过12年的发展,该方向上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高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对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表观遗传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对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在表观遗传领域取得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回顾。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三阴三阳的时序性解读《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历来是众多伤寒医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但至今仍缺少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基于中医学“天人相应”原理,从对三阴三阳时序性的认识出发,对六经病“欲解时”做出个人的解读,希望能够激起广大学者的讨论,深入揭示六经病“欲解时”对伤寒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杂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迄今并未解决。从现存仲景书来由、杂卒疑案缘起、两宋前仲景书名演变、杂病源流、杂卒文字学、杂卒逻辑学等方面对杂卒疑案作了全面考证发现,宋代学者字讹说从各方面看都不能成立,仲景书原名应是《伤寒卒病论》。并对中医疾病体系的发展作了扼要的逻辑说明。  相似文献   

18.
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其用法用量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长期困惑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该研究从《伤寒杂病论》着手,对其用法用量作初步研究。研究认为,配伍用药得当,煎药次数宜少,煎煮时间宜长,少量多次分服,区分年龄体质,是临床大量使用细辛,且确保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易学的象数关系理论探讨《伤寒论》中用药与功效的关系。方法采用《伤寒论》原文中的剂量用数和后人对每个药物在不同方中功效的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配对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量与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药物剂量用数与汗、吐、下、和、温、消、清、补8种功效虽有相关,但不能用数来完全解释功效。结论探讨出一种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的方法 ,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