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6例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16例该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10倒致密栓塞,6例大部份栓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14例临床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抗凝治疗的护理、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及防止血管痉挛等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7例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选用弹簧圈、NBCA胶栓塞及血
管内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复查血管造影并进行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栓塞
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外,其余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瘤腔弹簧圈致密填塞率: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
组致密填塞率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的致密填塞率42.9%。15例3个月到2年随访,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组2例
复发,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补充栓塞,疗效满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消失。结论根据病变不同特点选择个体
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而瘤腔内栓塞结合血管壁内支架重建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复
发,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栓塞时机、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所用弹簧圈包括GDC-360°、GDC-Matrix以及水解脱弹簧圈。对2例宽颈动脉瘤及1例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及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16例;95%栓塞1例;90%栓塞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血管痉挛并发一过性偏瘫、失语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胜利  丁毅  贾德群  曹刘  唐超 《安徽医学》2009,30(5):530-532
目的探讨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16例动脉瘤破裂者,共17个脑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采用水解脱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了双导管技术、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结果17个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3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3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平均随访了3~9个月,平均5.5个月,无再发脑出血病例。1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Et常生活部分自理。结论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球囊及支架辅助是保证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和Orbit,对9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96例全部成功栓塞,100%栓塞67例(其中6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1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95%栓塞12例(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操作经验。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16个,瘤颈残留1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弹簧拉丝1例,没有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10个月后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可提高宽颈动脉瘤颈覆盖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其治疗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用NeuroformΠ支架配合可控性GDC栓塞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随访.结果 14例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不全栓塞.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并发症.9例造影随访1例有轻度血管狭窄,其远端血流丰富.结论 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并发症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者,共37枚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32例患者37个动脉瘤,术中栓塞完成后立即DSA检查显示:完全栓塞19例(59.38%),次全栓塞7例(21.88%),不完全栓塞6例(18.75%);术中出现并发症者5例(15.63%),血管痉挛者2例(6.25%),支架轻微移位、塌陷者1例(3.13%),弹簧圈脱逸者1例(3.13%),脑栓塞1例(3.13%).术后随访3个月~1年,全部随访.格拉斯预后评估:5分22例(68.75%),4分8例(25.00%),3分2例(6.25%).结论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疗效明确,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技术要点等。方法:对造影后动脉瘤直径〈3mm的9例1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6个采用了单纯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球囊辅助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10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00%填塞4例,90%以上填塞4例,70%~90%填塞2例。术中出血l例,继续填塞成功;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应用法舒地尔后缓解;1例弹簧圈部分残留在载瘤动脉内,但未见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反应,1例术后第二天再出血死亡。8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再出血,4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技术难度大,常需结合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刘春平  肖兵  谢晓东 《四川医学》2009,30(7):1066-106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全部选择血管内治疗,其中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7个动脉瘤,成篮弹簧圈栓塞23个,4个有穿支血管的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技术栓塞7个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支架被弹簧圈压塌陷1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及动脉内膜撕裂,无载瘤动脉以及分支闭塞;成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23个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7个。除4例有穿支动脉动脉瘤未行栓塞治疗外均一次性栓塞治疗。2例术前腰椎穿刺引流患者1例在治疗前再次蛛网膜下隙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不受部位及动脉瘤个数的影响,可一次性治疗所有动脉瘤,应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操控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 所有60枚支架顺利释放到位.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100%栓塞34个,95.0%栓塞11个,90.0%栓塞14个,80.0%栓塞1个.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动脉瘤破例3例,血栓形成1例.术后随访3 ~18个月,死亡2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术前(Hunt-Hess 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获影像学随访23例,其中DSA随访19例,1例出现支架内血管狭窄,均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使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操作性良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术者娴熟的技术、对手术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介入材料的正确选择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间采用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术中完全栓塞24个(80.0%),瘤颈残留2个(6.7%),部分栓塞4个(13.3%).术后合并脑室出血1例,缺血梗塞2例.结论 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宽颈动脉瘤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我们对不能施行常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应用Neuroform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和总结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新技术,评价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的顺应性、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新技术治疗的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疗效,30例患者的平均动脉瘤大小为9.5mm。在微导丝导引下推送Neuroform支架组合体,跨骑动脉瘤颈释放支架,其中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20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结果 30例患者中术中完全栓塞21例(70%),大部分栓塞9例(30%)。术后支架移位2例,血栓性栓塞1例。术后临床随访29例,仅1例遗留永久性轻偏瘫;21例术后6~12个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例动脉瘤残留需行二次治疗,其中4例第2次达到了完全栓塞。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新技术提高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有待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olitaireTMAB颅内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使用SolitaireTMAB颅内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5个颅内后循环宽颈动脉瘤,观察栓塞效果。结果 25个颅内后循环宽颈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4个。SolitaireTMAB颅内支架释放到位良好,除1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SolitaireTMAB颅内支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宽颈动脉瘤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单纯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14%;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良好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瘤颈再塑形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学斌  金国良  吴承龙  王晓明  陈左权 《浙江医学》2009,31(9):1211-1213,1216
目的探讨运用瘤颈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3例不同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运用瘤颈再塑形技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瘤颈再塑形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再塑形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术后6、12个月常规复查脑血管造影,并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3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致密栓塞15例,95%栓塞6例,90%栓塞2例;治疗后1年时生活不能自理或死亡者占17.3%;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者。结论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neuroform置入及球囊辅助瘤颈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